丁 剛
受賄是有標準的,比如有人收了賄款,100元還是1000元或者是10萬元,結果肯定不一樣。但在瑞典國家酒專賣局(簡稱酒局)的規(guī)定里,卻沒有這樣的劃分。在他們看來,所謂的標準指的是法院量刑的依據(jù),而不是有沒有受賄的定義。受賄就是受賄,不該拿的錢一分錢也不應拿,拿了就是受賄,這是所謂的對受賄“零容忍”的立場。
當然,有了這樣嚴格的規(guī)定,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地杜絕受賄,但可以大大地減少受賄。4年前,瑞典就發(fā)生過一起涉及酒局的商業(yè)賄賂案,當?shù)刂髁髅襟w稱之為“幾十年來瑞典最大的一起腐敗案”。為查清此案,瑞典檢察部門和酒專賣局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光調查的案卷就有5000多頁。
為減少酗酒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瑞典的酒類由瑞典酒局專賣。不難想象,像瑞典酒局這樣一個高度壟斷的國有企業(yè),肯定會成為各家酒商或酒廠的重點“進攻”對象。但從酒局的歷史來看,近幾十年來,管理還是相當嚴格的,幾乎沒有出過什么問題。對賣誰的酒,不賣誰的酒;多進誰的酒,少進誰的酒,或不進誰的酒,酒局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但是,事情最終還是在2002年發(fā)生了。
那是2002年冬的一天,酒局的一位雇員交給經理一張單子,上面寫有某供應商提出的銷售目標及回扣的數(shù)額。這位員工的做法符合酒局的要求。實際上,所有雇員在進入酒局工作的第一天就會被告知必須遵守的條例,其中就包括了在酒商行賄和有人受賄時應予舉報。
酒局的主管領導在拿到這張單子后,立即決定在公司內部展開調查。按照酒局的規(guī)定,即使是內部員工無人受賄,也要對試圖行賄的酒商或酒廠做出懲罰。雖然酒局的自查沒有查出有人受賄,但卻發(fā)現(xiàn)個別專賣店過多地采購了某家廠商生產的某種牌號的酒,十分可疑。酒局解雇了6家專賣店的經理,并將其中的5名經理和3家酒商的情況報告司法機關。
在酒局的協(xié)助下,警方用一年多的時間搜查了許多專賣店,并仔細檢查了電腦中儲存的文件。直到2005年底,共發(fā)現(xiàn)77人有不同程度的受賄問題,他們或是接受了酒廠、酒商提供的現(xiàn)金、禮品,或是應邀參加了旅游。最終,有68人被判處兩年監(jiān)禁,9人被判處半年監(jiān)禁。此案涉及的金額約120萬瑞典克朗(約合132萬元人民幣),最嚴重者接受的賄賂為10多萬克朗。從數(shù)額上看,并不算太大,但處罰相當嚴厲。除此之外,酒局還按照法規(guī),對行賄的酒商和酒廠實施了部分產品禁售。
有一點值得一提,酒局在案件的調查過程中數(shù)次向社會公布了調查的進程和酒局的立場。為了吸取教訓,酒局還建立了一個職業(yè)道德委員會,專門負責研究、分析和跟蹤員工的職業(yè)道德問題。從2004年開始,酒局展開了一場從上到下的全面大整頓,所有專賣店的“一把手”和“二把手”全都接受了調查。
可以說,瑞典酒局能夠如此重視這個案子,關鍵在于它始終堅持對賄賂“零容忍”的立場。如前所述,酒局原本的管理就相當嚴格,比如,每一位新來的雇員都必須簽署文件,表明自己認真閱讀并愿意遵守酒局的各項規(guī)定。而這些規(guī)定的第一條就是,根據(jù)瑞典反商業(yè)賄賂法,每一位雇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接受供貨商和生產商提供的任何好處,即使這種好處可以忽略不計。此外,雇員也不得參加任何由供貨商或生產商組織的活動,即使是在閑暇時間。
瑞典的有關專家在對此案的分析報告中指出,在酒局這樣高度壟斷的國有企業(yè)內部,如果不能嚴守“一分錢也算賄賂”的底線,形成對賄賂“零容忍”的企業(yè)文化,將是很危險的。賄賂一旦有了標準,就意味著對賄賂的容忍。
(摘自“老丁看世界”博客,丁剛系《人民日報》國際部副主任)
同舟共進200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