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燕
數(shù)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討論同一個母親的孩子出生次序的重要性。一些人說,首先出生?中間出生或最后出生對智力上有重要影響。另一些人則認為是胡說八道。近日,一項刊登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的新研究證明,首先出生的孩子比他們的兄弟和姐妹更聰明,無論父母怎樣進行補償。
其實研究得出的智商差別很小,最大的孩子平均比下一個孩子要多3分,可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差距很大。為什么會這樣呢?一種理論認為,母親的子宮對后一個出生的孩子進行了某種程度的"攻擊"。母親抗體的"攻擊"程度隨著持續(xù)生產會不斷增加。但這種理論并沒有證據(jù)支持其會導致智力上的差別。而且,建立在25萬個挪威男人數(shù)據(jù)上的新研究打破了這種對于抗體的猜測。
這項實驗關注的是那些湊巧是最大的孩子,即他們年長的兄姐死于嬰兒期,和那些真正第一胎的孩子們。這兩組人都在智力測驗中獲得了同等高的成績。這個實驗證明,無論是什么降低了晚出生的孩子的成績,一定不是孕期的生物過程,真正起關鍵作用的是孩子們是否作為第一個孩子被撫養(yǎng)。撫養(yǎng)過程中的主要負責人當然是父母,雖然在當代社會中,很難想象人們還會對第一個孩子有偏愛,大部分父母都會說,他們給予孩子們同等的關懷,可是就邏輯上而言,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在形成生命的歲月里首先擁有了父母毫不分心的愛。
但是,有關出生次序與智商關聯(lián)程度的爭論并沒有因此停止。美國伯克利大學的研究人員法蘭克?蘇洛威認為,也許家長們確實試圖用平等的方式對待每一個孩子,可事情的結果往往并不總是如人愿,出發(fā)點很好的家長們很可能會無可奈何地忽略第二個孩子,因為有一件事他們永遠平衡不了:在第二個孩子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他都不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蘇洛威說,換一個理論而言,大一點的孩子們,無論是出于自愿或者"被迫",經常被需要成為"助理父母",也許正是提早嘗試力量和責任感造就了他們后天的成功。"如果他們想'噢,我應該更聰明,所以我要把功課做得更好',那么,無論他們是否真正聰明都已經無關緊要。"蘇洛威說,"這其實已經成了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