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鴿華
生活中藏有許多有趣的小秘密,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就會有精彩發(fā)現(xiàn)。很多科學家小時候喜歡自己動手動腦,長大后把在生活中積累的經(jīng)驗,運用到科學研究中,創(chuàng)造出了不起的成就。
在碗碟之間尋找靈感
瑞利,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聲學、光學理論及熱輻射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學貢獻。
一天,小瑞利家里來了幾位客人。母親親自動手沏茶,把小茶碗放在精致的小碟子上,端到客人面前。
小瑞利坐在一邊,看到母親每次端茶時,一開始,茶碗在碟子里很容易滑動。母親灑一點熱茶在碟子里后,茶碗像粘在碟子上一樣,一動不動了。真有意思,這是為什么呢?小瑞利決定自己動手,把心中的疑問弄個水落石出。
經(jīng)過不斷實驗、記錄、分析,小瑞利得出結(jié)論:茶碗和碟子看上去光潔、干凈,實際上表面殘留有手指頭和抹布上的油膩,使茶碗和碟子之間摩擦變小,容易滑動。灑了熱茶后,油膩減少,碗碟之間變得不容易滑動。
正是這件小事,讓小瑞利對物理產(chǎn)生濃厚興趣。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后,瑞利又想起了這件事,開始研究油和固體之間的摩擦。他提出,油對固體之間摩擦的大小有很大影響,利用油的潤滑作用,可以減小摩擦。
后來,人們就根據(jù)瑞利的發(fā)現(xiàn),把潤滑油應用到生產(chǎn)和生活中去。現(xiàn)在,從尖端科學實驗到大型機器設備,從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到日常生活,幾乎都要用到潤滑油。瑞利在碗碟之間尋找到的靈感功不可沒。
閱讀感言:
對事物產(chǎn)生疑惑,帶著疑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親自動手做實驗,這樣就能夠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
喜歡做菜的科學家
朱棣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獲諾貝爾物理獎,是一名了不起的華裔科學家。
朱棣文閑暇時,最喜歡下廚做菜。熟悉的人親切地稱他為“諾貝爾廚師”。
朱棣文小時候,有一次,家里三兄弟跟媽媽在廚房包餛飩。當時,大家排成一列。媽媽負責調(diào)餡,大哥在前頭排面皮、放餡,朱棣文跟小弟在后面負責包餛飩,好像工廠的生產(chǎn)線一樣,很有趣。從這以后,朱棣文開始跟母親學做菜。
學得幾樣“花招”后,上中學的朱棣文經(jīng)常自己下廚,做飯帶到學校去吃。美國學生多半帶兩個三明治、一瓶牛奶,就可以解決一餐。比起來,朱棣文帶的飯菜豐富多了,有時是中國菜,有時是墨西哥料理,其他同學很羨慕。大學畢業(yè)后,朱棣文也常拿著食譜研究,做菜與朋友分享。
朱棣文在下廚過程中培養(yǎng)了動手操作能力。他開心地回憶自己的童年:“小時候,我很喜歡玩積木,除了建房子外,我跟別人不一樣,會到庫房找零件,將玩具改裝成機器人。”改裝的過程讓他的機械、物理常識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我養(yǎng)成了自己動手做的習慣,也讓我的雙手更靈巧?!?/p>
讀大學時,他常在宿舍的冰箱里翻剩菜,拿僅有的原料做出美味的菜。他認為“在有限資源中求變,這種經(jīng)驗、能力,對解決我日后科學研究中所面臨的瓶頸,有很大的助益?!?/p>
熱情發(fā)言:
我們應該像朱棣文一樣,從做一些簡單的家務開始,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魚缸里“冒”出的啟示
伊倫·居里,法國女科學家,發(fā)現(xiàn)并生產(chǎn)出人造放射性同位素,曾獲諾貝爾化學獎。
伊倫·居里是偉大科學家居里夫人的女兒。小時候,伊倫十分淘氣。居里夫人與幾位科學界的好友制定了一個合作教育計劃。把大家的兒女集中起來,由他們自己教孩子們各科知識……這個計劃吸引了孩子們,尤其是伊倫。她的“淘氣勁兒”得到收斂,開始把精力放在那些試管、燒杯、天平上,小腦袋里不停冒出一個又一個古怪的問題。
一次,物理學家朗之萬出了這樣一道題:把一條金魚放進裝滿水的魚缸里,把漫出來的水接在另一個缸子里,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這些水的體積比金魚的體積小,為什么?
“真奇怪呀!”
“也許是金魚把水喝到肚子里去了?!?/p>
“是不是水灑到缸子外面一些?”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這時,伊倫并沒有參加議論,而是用手托著小臉蛋靜靜地思考。她記得浮力定律——浸沒于水中的物體所排開的水的體積應與該物體體積相等??稍趺吹搅私痿~身上就不靈了呢?朗之萬伯伯是個知識淵博的大科學家,總不會是他弄錯了吧?
回到家,看到客廳里的魚缸,伊倫靈機一動。她悄悄從媽媽的實驗臺上取來一個大缸子,自己動手做實驗。試了一次又一次,伊倫發(fā)現(xiàn),溢出的水的體積始終與金魚的體積一樣。地上被弄得濕漉漉的。伊倫有點愣了,難道是伯伯錯了嗎?
第二天上課,伊倫勇敢地向朗之萬提出質(zhì)疑,并詳細地描述了自己實驗的經(jīng)過與結(jié)果。朗之萬聽完后,贊賞地笑了:“伊倫,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通過這個小謊言,我想告訴你們——科學家說的話不一定就對,嚴謹?shù)膶嶒灢攀亲羁煽康淖C人?!?/p>
通過這件事,伊倫對科學的興趣更濃厚了,做事情也更加嚴謹細心。14歲那年,她與母親一起參加了莊嚴的諾貝爾獎授獎大會,便暗下決心:要像媽媽一樣,也要獲諾貝爾獎。24年后,伊倫果然獲得了與母親一樣的殊榮,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
感言:真理來自實踐。勇于質(zhì)疑、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伊倫的行動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