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強食,是自然界動物生存的基本法則。生活在自然界的動物,無時無刻不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危險。
而有一群動物,它們因為患白化病而變成全身都是白色的,這使得它們在自然界處于更加危險的境地。
動物顏色由基因決定
動物的顏色來自于色素細胞,色素細胞存在于它們的眼睛、皮膚、皮毛、羽毛及外殼中。這些特殊的顏色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其實動物的身體構成也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從頭到腳,從內到外,到每一個細節(jié)。
保護色:或隱蔽或出位
捕捉過昆蟲的人都知道,由于昆蟲有保護色,要找到它們十分困難。你不妨試著去捉在你腳邊的草地上吱吱叫著的綠色蚱蜢——在掩護著它的綠色背景里,你簡直看不清蚱蜢在哪里。
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考拉(樹袋熊)是灰白色的,礁魚是五彩斑斕的,沙漠里的動物,大多數(shù)都有微黃的“沙漠色”作為它們的特征。動物們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適合自己的“保護色”。保護色幫助它們融于周圍的環(huán)境中,以避免食肉動物的侵犯,或者在被捕時可以悄悄溜走。
也有一些動物的顏色則比較“出位”,它們用鮮艷的顏色來警告其他動物——有毒,請勿靠近!
白化?。阂驗椤吧貋G了”
如果一個動物的色素細胞不產(chǎn)生色素了,將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動物色素缺失也會遺傳,色素細胞不產(chǎn)生色素,動物就會患上白化病?;及谆〉膭游锶矶际前咨模劬兴{色和粉紅色兩種顏色。在自然界,患白化病的動物還真不少。
患白化病的動物在野外更容易成為食肉動物的目標,并且它們還不易找到伙伴。一些鳥類就拒絕患白化病的配偶。
當然,通體白色的北極熊是個例外。白色的北極熊在冰天雪地里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偽裝。
一些患白化病的動物在人工飼養(yǎng)的條件下,可以受到非常好的保護,比在野外生活壽命要長許多。
小知識:
人類的白化病
人類的皮膚及其附屬器官如果黑色素缺乏,也會引起白化病。這類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膚、毛發(fā)、眼睛缺乏黑色素,因此表現(xiàn)為眼睛視網(wǎng)膜無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現(xiàn)淡粉色。怕光,看東西時總是瞇著眼睛。皮膚、眉毛、頭發(fā)及其他體毛都呈白色或白里帶黃。人們將這類病人俗稱為“羊白頭”。近親結婚會使后代患白化病的機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