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瑞明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人在認識過程中,適當?shù)膯栴},能激發(fā)學習動機,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不僅能使學生不斷地體驗成功,維持持久的學習動力,而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縮短獲取知識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培養(yǎng)探索問題的能力。
一、課堂教學要善于啟發(fā)
“不憤不啟,不排不發(fā)”是教育家孔子的論述,它恰如其分地點明了學生需要啟發(fā)的最佳時機,即是說當學生討論熱烈,對問題似懂非懂,想說卻又說不清楚,正是渴望啟發(fā)的最強烈之時,老師要善于捕捉這種時機,給予適當?shù)恼T導和點撥,將起最佳學習效果的作用。
有一種現(xiàn)象描述:課堂上師生一問一答,一問就答,異口同聲答或自問自答,氣氛熱鬧非凡,似乎把老師主導,學生主體原則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但細心觀察,仍然是“老師是主角,個別學生是配角,多數(shù)學生是觀眾”的局面。聽到的是老師在鑒定個別學生的完美答案,看到的是小組討論中學生的手舞足蹈,然而這并不是大多數(shù)學生的真實情況。
沒有糾錯,沒有碰撞,沒有火花,終究沒有改變老師牽著學生去鉆老師設計好的“圈套”,還是在重復做著“請君入甕”的事,長此以往,必定使多數(shù)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受壓抑,思維火花不再燃燒。
二、新課標中老師應成為課堂組織者和引導者
在新課標情況下,過去“滿堂灌”。灌知識、灌方法,沒有師生互動,談不上激活感悟,啟迪智慧,挖掘潛能,這種方法使學生學習的知識不能靈活運用,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通過深刻反思和學習新課標,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老師的教學方式應該靈活多樣,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老師應該徹底拋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而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通過討論、研究、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變革學習方式,使之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教學中還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在課堂回答中,設問過難,害怕學生無人配合冷了課堂,設問過活,害怕學生答非所問,東拉西扯,老師擔心失敗,想問不太敢問,想活又不太敢活,兩難之下往往采取保守做法,降低語言交流檔次,采用最簡的模式,營造表面的“繁榮”。從語言學角度來說,這種語言交流活性很低,信息量很少,缺乏力度和強度;這種語言不能有效地觸動思維的神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種語言表面簡單,實質給師學深入交流增強了難度,學生表面上氣氛活躍,答問有序,實質上是在“聽口風”、“湊熱鬧”,交流場面看似氣氛活躍,實質問題四伏,遺患無窮。
三、一節(jié)好課的要求
一節(jié)好課應該能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能讓學生的身心得到觸動和更新。一節(jié)好課不僅僅是讓課堂充滿問題,而且應該讓課堂充滿思考,會讓學生主動地去猜想,去求問,去查資料,去調查研究,如果能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實驗和分析,合作地交流和討論,多形式地鞏固和練習,課堂將會充滿活力。
四、老師的教學反思
只會教教材而不會用教材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長點。一個老師如果只會教課本上體現(xiàn)出來的知識點,甚至只會按課本順序講一遍課本內容,舉一些課本或教參上的例子,而不會結合學生的實際舉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不會設計一些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認知上的沖突,進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那么就不會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沒有交流,沒有互動,課堂的創(chuàng)造就成為一句空話,傳統(tǒng)教學有力挑戰(zhàn)了老師“一言堂”的專制。
有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故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在武漢大學作演講時,他從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雞,又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著用左手按住雞頭逼他吃米,雞只叫不吃,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塞進去,雞掙扎著就是不吃,而當陶先生松手后,大公雞就自動吃米了。陶行知先生用這個深入淺出的通理批評了那種“先生強迫學生學習”的現(xiàn)象,同時又啟發(fā)學生要“自動地學習”,如同雞吃米一樣,學習是自覺自動的行為,老師按住頭把知識強灌給學生,硬喂學生,是學不成的。
整個教學過程離不開老師,對于教學的深度和難度,選用什么樣教學方法,對于每一節(jié)課該教些什么,怎樣教,老師應該精心設計,合理安排,但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課堂上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學生這個主體展示,老師起主導作用,應該是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并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學會學物理的方法,從講課中滲透物理學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促使學生“悟”出物理學的“奧妙”、“悟”出學習物理的方法,加深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云無定姿姿萬千,教無定法法自在。我不敢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只不過在此發(fā)表自己的淺見,若有不同看法,望同仁多多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