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構成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最終使學生有效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有拋錨式、隨機進入式、支架式等,各具特色。本文就“拋錨式”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探討。
一、拋錨式教學模式
拋錨是教師為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所做的前期工作。比喻在遼闊的知識海洋,教師作為拋錨水手,根據(jù)學習目標設計拋錨的位置、深度及情境坐標。學生在一個真實、完整的問題背景中產生學習需要,通過主動學習、生成學習以及學習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合作,親歷從識別目標到提出和達到目標的全過程。
拋錨式教學設計要求:學習與教學活動一定要圍繞“錨”來設計,“錨”必須是隱含著問題和任務的事件情境;作為教學支撐物的“錨”的設計,一定要以學生為本。
二、拋錨式教學中的師生角色
(一)教師的角色
拋錨式教學要求教師從信息提供者轉變?yōu)椤敖叹殹焙蛯W生的“學習伙伴”。一要從學習者的角度切身體驗這些課程,全方位了解在使用拋錨式課程的情境中學生生成的問題范圍;二要掌控整個教學進程,把握指導的最佳時間和尺度;三要將目標任務拋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提供一定的“腳手架”或輔導,并隨學生理解的深入逐步拆減或重新組合“腳手架”。
(二)學生的角色
拋錨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強調協(xié)作學習和對學習的不斷反思。要在特定的“錨”式情境中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夠自主分析問題和任務,利用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提供的各種認知工具獲取相關的信息和資料。采取新的學習風格和新的認知加工策略,形成自己的理解。
三、拋錨式教學的設計、組織和應用
拋錨式教學模式主要由如下幾個步驟組成:情境創(chuàng)設、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和效果評價。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充分體現(xiàn)主動學習的要求。下面結合“Excel 2000公式和函數(shù)的應用”教學設計說明。
?。ㄒ唬﹦?chuàng)設情境
根據(jù)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有利于探索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兼容背景性、觀察性、思考性和擴展性,結合學生心理特點,新穎有趣,寓教于樂。在問題情境的不同細節(jié)中,設計進一步探索問題的建議和暗示,使學習能在與現(xiàn)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fā)生。
1.演示課前準備好本班學生各學科成績統(tǒng)計表。表格中包括:姓名、性別、數(shù)學、語文、英語、總分、平均分七個字段數(shù)據(jù)??偡趾推骄址謩e用自定義公式和函數(shù)計算。
演示一:選擇某學生總分和平均分單元格,觀察選擇先后顯示內容的差異(認知);
演示二:在表格的頂端和左端各插入一行和一列,重復“演示一”操作(疑問探究比較);
演示三:改變某學生一門學科成績,觀察總分和平均分單元格中數(shù)據(jù)的變化(設下延伸擴展疑問)。
2.精講Excel公式和函數(shù)應用的知識框架,類比認識三個演示顯示結果變化的根源。
?。ǘ┐_定問題
通過以上三種特定的情境,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基于事件或問題的學習任務——錨,由此啟迪學生思考探究,引導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進而展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錨”即應用Excel公式和函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
?。ㄈ┳灾鲗W習
自主學習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確定學習內容的能力,獲取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利用、評價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
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信息和線索,明確“錨”影射的學習目標,形成解決問題的“知識清單”。
1.單元格地址的引用——相對地址、絕對地址和混合地址。
2.針對三種地址定義的公式復制。
3.比較公式的復制和移動。
(四)合作學習
教師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和分配的學習任務要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完成。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討論,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砂褜W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由3~5名學生組成,安排一名基礎相對較好的組員擔任小組長,進行自主協(xié)作學習。
1.學生探究的問題
?。?)單元格相對和絕對引用的公式復制差異。
?。?)計算男生或女生的數(shù)學成績之和。
?。?)以最快速度找出數(shù)學、語文、英語和平均分最高的學生。
各小組由小組長組織,每位組員與其他學生交流、共享自己的方法,大家提出補充信息。
2.共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