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到2004年的《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因特網(wǎng)應用和信息的獲取都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信息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因而信息技術課程開放、多元、動態(tài)的特點與其他學科相比尤為明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要適應技術的發(fā)展變化,適應學生的需求變化,同一課題的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也就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變化。
2002年版“搜索技巧”教學
背景分析:2000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學校信息化、網(wǎng)絡化建設開始起步,教師隊伍迅速發(fā)展。隨著電腦、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軟件的不斷普及,在教學中人們對電腦的認識從技術向工具方向發(fā)展。2002年10月,江蘇省啟動中小學生信息技術等級考試。時代特色反映在教學和教材上,不難發(fā)現(xiàn),高一階段使用的教材是根據(jù)《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的模塊要求編寫的,高二階段則主要根據(jù)《中小學生信息技術等級考試綱要》進行教學。等級考試結束后,一般學校將信息技術課程停課或教師自行組織內容教學。但對學生來說,他們在高一階段基本掌握了電腦的操作技能,且參加完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后,學習的目的性已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
教學方法與思路:當時任務驅動、課程整合、分組討論等提法特別時尚。為了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學中取得實效,筆者備課時精心組織教學內容,設計多層次的、綜合的、盡量聯(lián)系學生學習或生活實際的任務,試圖突破教材內容局限,探討如何培養(yǎng)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教學設計:(詳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4年第3期或信息技術課程網(wǎng)http://61.155.107.154/ictedu/bbs/showthread.asp?threadid=337)
網(wǎng)上問卷調查:上網(wǎng)目的調查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網(wǎng)絡的廣泛應用。
學生活動:分別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查找關鍵詞“搜索技巧”,從而認識到“搜索技巧”的重要性。
學生分組完成搜索任務,用表格進行自評、互評。
任務一:幾何畫板程序下載。
任務二:最早的中國人口普查數(shù)字大約是多少?
任務三:如何評價拿破侖的功過。
任務四:《再別康橋》的英文譯稿。
教師總結:技術本身——搜索竅門、技巧;技術之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了網(wǎng)絡是學習的工具,了解了徐志摩的生平、《再別康橋》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英文譯稿)。
在那個時期,這個教學設計在任務設計、自主探究、方法體驗、總結歸納、超越教材等方面有很大突破。
2005年版“搜索技巧”教學
背景分析:2005年,江蘇全面實施新課程,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參加各級培訓,研討交流教學方法和教學經(jīng)驗。教師在與過去單純“微軟說明書”式的教學內容與以機械的“教師傳授、學生模仿”為主的教學方法對比中,對新課程的認識不斷深化、提高。新課程的教材充分體現(xiàn)了課標的思想,教材中知識分布廣、素材多、題例雜、活動量大、新概念和技術有時一帶而過。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教師“教教材”就無所適從。教師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把教材看做一種可以改造的客觀存在,科學地處理加工教材,準確地自選教材,適當?shù)赝卣菇滩模瑢W會“用教材”。
教學方法與思路:在“搜索技巧”的教學中,隨著時間的變化,大多數(shù)學生已越來越熟悉各類搜索引擎,獲取信息的能力不斷提高。一般的搜索任務已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搜索技巧的進一步總結與提高了。王愛勝老師在《歡樂課堂,信息技術第一課》的教學案例中,曾用兩個成語補充來讓學生一起討論信息時代的特點。受此案例啟發(fā),筆者將教材中分布在各章節(jié)的內容有機地整合,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教學鏈,以全局觀、課程觀去設計這部分教學內容。
教學設計:
1.設疑
師:成語填空——天馬()()?
生(脫口而出):天馬行空。
師:天()馬()、()屯()聚?
學生啞然。
后兩個填空給學生設置了“疑念”,三個成語對比強烈,求解的欲望被激發(fā)……
2.探究
問題的產(chǎn)生和問題的解決需要有層次,需要在不斷的設疑中向縱深推進,因此要給學生的探究提供一定的空間。
師:若用成語詞典查,怎樣查成語填空“天()馬()”?
生:部首、拼音。
師:成語填空“()屯()聚”若用成語詞典,怎樣查?
學生啞然。
師:用因特網(wǎng)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使用關鍵詞等方法利用搜索引擎查找。
教師小結與引導:
方法1:關鍵詞查找,關鍵詞的選擇與組合——常用的方法與技巧。
方法2:通配符A+FFpu77i0Yf0o8QP7g63A==“?”、“*”的使用——精確查找的方法與技巧。
方法3:在線成語詞典網(wǎng)站的應用——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應用。
方法4:在“在線成語詞典”應用的基礎上引入“電子成語詞典”的查找、安裝、運行和使用——為后面數(shù)據(jù)庫教學埋下伏筆。
3.鞏固
搜索任務同2002年版任務二、四。
4.總結
教學過程以成語填空為切入點,在“發(fā)現(xiàn)問題、問題解決、體驗過程”的線索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和自己的探索中“走進”了數(shù)據(jù)庫。
2006年版“搜索技巧”教學
背景分析:2006年是江蘇全面實施新課程的第二年。新課程理念已經(jīng)為大家所接受,開始嘗試將理念落實于課程;優(yōu)秀教師積累了豐富的課堂教學經(jīng)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堂教學辦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迅速提高。2004年前編寫的教材內容要適應當今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發(fā)展和學生的需求變化,如搜索引擎的功能變化以及學生已不滿足于簡單的內容查找和方法總結。
教學方法與教學思想:教材是固定的,不能隨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課怎么上全憑教師的智慧。教學中要突出過程、強調方法、思維拓展、潛移默化。
教學設計:
1.成語填空(內容同上)。
學生變化:查找、獲取信息方法的改變。學生習慣用“Baidu知道”獲取答案,也開始嘗試用在線詞典。
教學思想變化為強調獲取信息的多種途徑——字典、因特網(wǎng);強調獲取信息的技巧——策略、效率。
教師小結利用因特網(wǎng)獲取答案的幾種方法:(1)關鍵詞;(2)在“Baidu知道”中找答案;(3)在線成語詞典……
師:(1)在線成語詞典查找的方法和效率(網(wǎng)站內精確查詢、模糊查詢兩種方法);(2)在線成語詞典能查找到所有的成語嗎,為什么?
在與學生的互動問答中,教師及時點明主題:“詞庫”。詞庫又會是什么樣?
教師引導:在線使用詞典需要連接到因特網(wǎng),離線也能使用電子版的成語詞典。各有優(yōu)缺點(進行優(yōu)缺點比較并介紹B/S、C/S兩種結構)。
學生嘗試使用電子版的成語詞典(全局觀)。
2.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同2002年版任務二)。
學生變化:查找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多個答案。學生自然會思考、討論哪一個是正確答案。
教師變化:要求學生知道答案的來源,如何評價答案的權威性。知識的獲取不是單一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分析、比較、判斷、評價并產(chǎn)生遷移和其他效應(課程觀)。
3.英文翻譯《再別康橋》(同2002年版任務四,題目沒有變化,但幾年后該任務已成為極易查找的內容)。
學生變化:查找到英文譯稿后還嘗試用“網(wǎng)上在線翻譯”。
教師變化:提出在線翻譯的質量,將人工智能的概念和思想有所反映。
4.最精確的北京時間(因特網(wǎng)中很實用的應用,學生此前接觸不多)。
學生變化:好奇、主動、積極性高。
教師變化:不失時機地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的時間科普網(wǎng)站www.time.ac.cn,由該網(wǎng)站延伸到網(wǎng)站應用,利用這個最佳時機介紹了機器內時間與時間服務器同步。XP中日期和時間的屬性設置等平時不會專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
把握或利用合適的教學時機,可以取得與刻意準備教學相比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信息技術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以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工作需求作為其中一條主要線索來構建,在充分體驗、嘗試、挫折、成功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術、技能、方法,形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三個不同時段同一教學內容的教學思想及學生學習活動變化如下:
信息技術新課程的實施,給了教師教學很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信息技術本身日新月異,內涵豐富,教學素材充足。學生思維活躍,師生可以共同學習、共同設計、共同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立足課標,把握教材,突破局限,激活教學。要汲取各成熟學科的教學之長,結合本學科特點,不斷探索實踐,不斷反思提高,不斷積累經(jīng)驗,不斷總結創(chuàng)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由靜態(tài)教材向動態(tài)教材發(fā)展,共同建設信息技術課程。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