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已經(jīng)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隨著培訓工作的展開,制約培訓效果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筆者參與了河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試點工作,通過觀察、反思和對受訓教師的深入訪談以及大量的文獻調研,發(fā)現(xiàn)當前培訓中確實存在不少制約培訓效果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培訓形式脫離中小學教學實踐、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受訓教師動力不足、部分學校領導理念認識和組織管理不到位。
本文從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和反思入手,介紹了具有較強針對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的校本培訓形式,重點闡述了校本培訓的整體設計和組織實施以及保障機制。要解決目前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出現(xiàn)的問題,需要對校本培訓進行合理的設計。
一、教育技術能力校本培訓的設計
(一)分析受訓者
作為特定職業(yè)的成人學習者,教師的學習有以下特點:(1)教師是以實踐和問題為導向的;(2)教師都想維護自己的自尊;(3)教師傾向于把新知識與舊知識整合起來;(4)要尊重教師的個人需求;(5)教師都看重個人經(jīng)驗的價值;(6)教師傾向于學習上的自我指導與自我選擇[1]。另外教師個體之間能力層次有較大差距,其所在的學校軟硬件環(huán)境也有很大差異,內容需求呈現(xiàn)多樣化的特點。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課程設計應根據(jù)這些特點,設計與教師需求和實踐高度相關的內容和活動,并注意處理好教師原有經(jīng)驗與新知的關系,為教師多設計一些協(xié)作學習和自我指導的活動,以有利于培訓目標的實現(xiàn)。
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存在不同的階段,拉而夫.菲斯爾曾構建了一個包含八個階段的教師職業(yè)生涯周期模型,即:職前期、職初期、能力建構期、熱情與成長期、職業(yè)挫折期、職業(yè)穩(wěn)定期、職業(yè)消退期和職業(yè)離崗期。每一個階段,教師都存在明顯的特點和不同的需求[2]。因此,培訓者要充分了解處于不同職業(yè)發(fā)展階段的教師的特點和需求及其應用教育技術的情況,可以實施分階段、分層次的培訓;根據(jù)不同學科的實際需求,還可以采用分學科培訓等。這些措施都會使培訓更有針對性。
?。ǘ┓治雠嘤栃枨?,確定培訓目標
培訓需求分析一般包括兩個階段的工作,一是收集培訓需求信息,二是整理與分析這些信息,確定培訓需求的目標。學科教師參與校本培訓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期望利用教育技術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改良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而縮小學生實際水平和教育目標之間的差距。因此對教師的實際需求的細致把握,是決定校本培訓效果的關鍵所在。在培訓之前,可以運用這樣一些方式來調查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實際需求:一是召開座談會。與教師座談,與學生座談,了解對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認識和困惑。二是發(fā)放問卷。由于參加座談的只是少數(shù)教師和個別學生,不能說都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問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三是現(xiàn)場觀察與記錄,比如通過聽課確實把握課堂上教師的行為表現(xiàn)以及學生的行為方式,在教學第一線把握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所遇到的問題。另外,培訓需求的確定不僅要參照教師的內部需求,還要依據(jù)外部的社會需求即《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采用內外結合的方法來找出目標期望值與教師現(xiàn)狀之間的差距,從而保證培訓目標的合理性。
(三)原因分析和應對措施的設計
在完成教師培訓需求分析,發(fā)現(xiàn)培訓需要解決的問題之后,必須進一步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教師不在教學中廣泛應用教育技術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內在原因。外在原因諸如缺乏足夠適用的硬件或軟件資源,缺乏明確具體的任務要求,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缺乏對教育技術用于教學的效果評估、認可和反饋,缺乏對教師額外投入的補償或獎勵等。內在原因包括教師缺乏對教育技術的作用的認識,缺少嘗試新技術的積極性,缺少教育技術的知識技能,不知道如何實施新型的學習模式,不知道如何用教育技術支持新的學習模式,不知道如何應對教育技術應用帶來的新挑戰(zhàn)等等。
接下來需要針對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具體原因考慮系統(tǒng)的可行的應對措施,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教師培訓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給教師提供持續(xù)的培訓和支持服務。因此,必須在學校內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務系統(tǒng),以便幫助教師解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時性問題。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務系統(tǒng)對于校本培訓來說是必要的,支持服務系統(tǒng)能夠使培訓效果得以持續(xù),并形成良性循環(huán)[3]。
(四)確定培訓內容
從問題的角度來分,校本培訓有兩種類型:一是針對現(xiàn)實的培訓。這類培訓的目的就是要直面現(xiàn)狀,將培訓和解決問題統(tǒng)而為一。二是面向未來發(fā)展的培訓。這類培訓的目的是要將今后可能碰到的問題提前解決。培訓過程中針對現(xiàn)實的培訓與面向未來的培訓必須相輔相成,現(xiàn)階段的培訓內容應以教師如何進行深層次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主。
?。ㄎ澹┻x擇培訓策略
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校本培訓理念主要包括:以學為中心、做中學、案例分析、反思性活動和行動研究等。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可以采用如下培訓策略。
1. 發(fā)揮校內教師的作用,開展“互教互學”,幫助形成教師協(xié)作學習共同體
“教師協(xié)作學習共同體”是指由教師作為學習者,校外專家、同事作為助學者,以教師個體的專業(yè)成長為取向,以教師的合作精神為核心,成員共享經(jīng)驗和資源,最終實現(xiàn)互促共進的學習共同體。校本培訓在校內進行,它不僅只是培訓場所的變化,更是培訓觀念與培訓主體的變化。校內的每個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都積累了或多或少的經(jīng)驗,那些經(jīng)驗比較豐富的教師也完全可以承擔培訓者的角色,以自己的現(xiàn)身說法與其他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培訓當中,要注意激發(fā)教師自身的探求欲望,通過各種方式調動他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另外教師之間較為熟悉,可以采用觀摩、課堂教學研討、講座、經(jīng)驗交流以及“互教互學”等形式交叉進行,使培訓始終與教師的實際需求聯(lián)系在一起。研究表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途徑和方法在目標達成方面,效果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單純的理論講座,對未來的實踐工作影響幾乎為零;既有理論學習,又有觀摩的,效果為20%;既有理論學習、觀摩,又有實踐的,效果為50%;而在三者基礎上再增加“互教互學”,效果可以達到95%[4]。長期堅持,教師之間就形成協(xié)作學習共同體,這對于教師能力的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2. 案例分析
校本培訓中,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案例分析。把握案例,編寫案例,進行案例分析,是校本培訓中所應著重關注的方面。案例的著眼點在于受訓者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fā)展,而不僅僅是獲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規(guī)則。另外,通過案例,教師不僅可以從中獲得認知,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達、討論技能,增強其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在案例分析中,參與培訓的教師參與討論與交流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培訓者實際上更多地從講臺前站到了受訓者的背后,這既可調動受訓者的積極性,也可使受訓者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實踐證明:實施案例分析教學后,受訓者的能力增強了,并且更有信心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了。
3. 反思性活動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的教師成長公式為:成長=經(jīng)驗+反思??梢姺此紝處煶砷L的重要性。在培訓中突出教師的參與和反思,引導他們把自己的實際教學活動當做思考的對象,審視實際教學活動與本來的教學設計以及自己的教學理念之間的差距,審視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與預期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找出自己的教學觀念或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形成改進教學的新設想。目前,作為教師利用“零障礙”的社會性軟件,Blog已經(jīng)成為不少教師寫教育敘事,進行工作反思的學習平臺和同伴互動的激勵平臺[5]。在教育技術培訓中要借鑒已有的成功經(jīng)驗,引導更多的教師建立自己的博客,可通過博客群進行交流分享、合作學習和互相促進。通過寫反思性材料,促使教師更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培訓的內容與自己教學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
?。ε嘤柕男ЧM行評估和反思
每次培訓后,學校最好運用不同的方式對培訓進行測評,如設計一些問題以問卷的形式發(fā)給教師,由教師做出回答。也可利用訪談的形式,了解教師培訓后的感受以及進一步改進培訓方法的建議等。培訓的組織者要不斷注意各方面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培訓活動。另外也要加強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注意梳理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設計以后培訓的思路等。
二、校本培訓的組織實施和保障機制
針對目前部分學校領導理念認識和組織管理不到位的情況,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對學校領導進行強化培訓,使他們認同培訓理念,認識到教育技術培訓的重要性和長期性,從而在校內建立合理的保障機制和評價機制,以確保培訓的順利實施。整合多種培訓組織形式,筆者提出了“校內四級支持系統(tǒng)”組織模式,主要由學校自己建立師資培訓小組,由校長掛帥,教研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往往也是骨干教師)和優(yōu)秀教師參加,共同負責管理和組織整個培訓工作,包括對于培訓效果的過程性和總結性評價。其中,上級對下級的培訓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下級向上級反映需求和問題,實行層層負責制,以避免互相推諉。在同一個教研組內,優(yōu)秀教師負責指導普通教師,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由組長向教研主任尋求支持。
校內支持系統(tǒng)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由學校和大學、進修學校、教育學院等培訓機構合作,學校通過“合約”的方式,邀請培訓機構有關人員給學校提供實時或定期的支持和服務。學校也可以向培訓機構提供培訓信息,傳達學校的需要,然后由培訓機構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并到學校進行實地培訓。還有,學校和大學等機構合作的課題研究本身也是一種培訓。另外,校本培訓也可以通過校際合作來進行,幾所學校互通有無,共建一個培訓基地。
校本培訓具有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各學??梢愿鶕?jù)自身情況,采取切實可行且有效的方式,也可以根據(jù)需要把不同的培訓形式結合起來,以達到最好的培訓效果。
參考文獻
[1]John I.Goodlad. Teachers for our nations schools[M].San Francisco & Oxford: Jossey Bass Pub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