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既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分支,又是所有學科發(fā)展的基礎,已經深化為改造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如何讓受教育者適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在優(yōu)勝劣汰的社會中永不落伍;如何更好地貫徹新課標理念,上好新課標理念下的信息技術課,是廣大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問題。在探索新課標下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的進程中,對于選擇和實施恰當?shù)慕虒W策略,優(yōu)化教學質量,筆者有很多的感想和體會與大家共同分享。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任務驅動就是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探究式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課中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利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培養(yǎng)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意識。信息技術課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具體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進度,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學習,努力完成在本堂課里教師預定的任務。
例如,在“文字處理軟件”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按要求完成作業(yè)。其中,第一份作業(yè)是錄入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錯誤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體現(xiàn)出所要求格式的各一種(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欄、插入藝術字和圖片,等等);第二份作業(yè)要求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水平和設計能力、審美觀點。因為明確了學習的任務和目標,使學生對比較枯燥的漢字錄入有了興趣。經過錄入、反復修改、精心設計,當自己完成較為滿意的作品時,學生均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和愉悅感,而同學之間的相互傳閱,更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大大地提高了他們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設計潛能、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興趣的源泉在于體會到智慧能統(tǒng)率事實和現(xiàn)實,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要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彼?,興趣是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也是一種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為創(chuàng)新思維的產生奠定基礎。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實施如下。
1.精心設計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小學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動、好問、好奇,習慣于游戲,喜歡各種生動有趣的形象,愛聽動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形式新穎、色彩鮮艷的東西所吸引。因此,針對小學生這種心理特點,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應充分體現(xiàn)趣味性。
任務設計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一個好的任務,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錄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學生不感興趣的事??稍O計一個小任務:輸入題目為“我的愛好”的小作文,內容可圍繞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這樣學生在饒有興趣地完成任務的同時,不僅可掌握錄入文章的基本規(guī)則,而且當發(fā)生輸入錯誤時,還可以學會修改文章的技巧。
2.教師講解內容要少而精
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量上少講,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去自學、去思考;在質上精講,排除學生已經掌握的和通過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識。重在教學中給學生點明問題的關鍵,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鍛煉其獨立探討問題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邊框和底紋”時,教師只詳細講解對話框中的一個標簽——“邊框”的操作,至于“頁面邊框”和“底紋”兩個標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它的使用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就應充分運用“羅森塔爾效應”這一行之有效的理論。一個人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離不開自信。對學生恰如其分的鼓勵,會使學生滿懷希望和自信心,使興趣從外在因素向內在因素轉化。例如,在每堂課即將結束時,可進行作品展示。當自己的作品出現(xiàn)在投影儀或網絡上時,學生們將獲得極大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4.選擇恰當?shù)挠螒驇椭鷮W生學習
小學生對游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游戲的功能。根據(jù)這一功能,可以把新課的學習寓于游戲之中。例如,學習指法是非??菰锏?,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學。在教學中可采取游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青蛙過河”等游戲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知識。
5.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
信息技術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教師應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例如,在教學“PowerPoint的超級鏈接”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播放沒有鏈接的作品,接著提問:“現(xiàn)在只能一張張按順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嗎?”然后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有的學生在使用幫助系統(tǒng)(在教學Word時就教了如何使用幫助系統(tǒng))……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最后,教師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級鏈接的方法。
教學中串好主線,讓學習過程留有懸念
新課標提出了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的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學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帶和懸念,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學習。
例如,在教學“文字處理軟件”時,教師可以把比較常規(guī)的文件編輯方法介紹給學生,對于為文字添加特殊效果、文本框的使用、文字上下標的設置等編輯方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然后調動學生積極發(fā)言,把自己探討成功的某些操作講給教師和其他學生聽。隨后,教師再加以總結、補充的方式把相應內容講解清楚,清除“懸念”。這樣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迷宮探寶”過程。
信息技術教師任重而道遠,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現(xiàn)代化教育。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調動他們的內部驅動力;完善教學體系,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