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協商政治: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民主形態(tài)

      2007-12-29 00:00:00王海峰
      人文雜志 2007年6期


        內容提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我們黨理論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大成果,也是歷史和 時代的要求。協商民主是當代西方在代議民主、多數民主和遠程民主的基礎上發(fā)展的一種新 的民主范式。構建和諧社會可以借鑒協商民主的理念和要素,結合本土的民主實踐發(fā)展社會 主義協商政治。
        關鍵詞 和諧社會 協商民主 社會主義協商政治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7)06-0173-05
        
        一、協商: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第一次提出來的,是我們黨理論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種屬性。它應該是一個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社會。也就是說,它是一個能夠不斷地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的社會;一個消滅了剝削、消除了兩極分化,人們能夠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平等相處、民主協商、自由發(fā)展的社會;平等的個體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最終走向共同富裕的社會。因此,從社會主義社會的屬性來看,協商的精神就內蘊其中。
        社會和諧一直是人類追求和向往的狀態(tài)?!兑讉?文言》云:“夫大仁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齊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拂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拂違,而況于人乎?”《易傳?文言》強調了人與自然、人與天地的和諧。在儒家思想里有有大量篇幅強調和、合、中庸、大同等思想。如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子思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為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在西方思想史上,從古希臘起,和諧就成為一種最高的和至善的社會理想追求。畢達哥拉斯認為,“美德乃是一種和諧,正如健康、全善和神一樣。所以一切都是和諧的?!眮喞锸慷嗟抡J為,“美德乃是中庸”。亞氏關于政治生活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善的生活的論述,恰好包涵了人與人、人與共同體的和諧。柏拉圖的“哲學王治國”、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等都是描繪一幅人人各有其職、和諧相處的理想社會。可以這樣講,社會的和諧在歷史上一直是人類的追求,任何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發(fā)展與進步,通過人與人、人與群體、人與國家之間的對話、協商,最終的目的也都是解決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張力,實現人與自然、社會、人之間的和諧,因此,協商是實現和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協商是解決轉型期一些“不和諧”現象的緊迫要求。轉型時期,我國出現了諸多“不和諧”的現象:首先表現在階層關系的不和諧方面,主要是社會排斥、社會剝奪和社會斷裂問題。社會排斥是說我們制定游戲規(guī)則時,雖然盡量考慮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個游戲規(guī)則都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維護部分人利益的同時,會有意無意地排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社會剝奪,體現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遷和農民失地問題,尤其是對失地農民的社會剝奪是最明顯的。這種社會剝奪,反映了我們當前的一些政策考慮得還不夠周全。社會斷裂,指的是我們社會當中出現一些障礙,阻礙了階層間流動,尤其是下層向上層的流動。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不和諧,中央的很多思想,在地方很難貫徹下去,越到下面越難,甚至會在貫徹的過程中走樣。當前社會最不和諧的還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所造成的。比如腐敗、權錢交易、偷稅漏稅、走私販私等。還有壟斷性行業(yè),憑借對資源、市場、價格的壟斷,獲得大量的壟斷利潤。因此,社會和諧最重要的是構建一種促使社會和諧運行的機制,這種機制的確立又是需要各個社會群體、社會階層之間的平等對話,需要政府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而協商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式。當這種機制一旦形成,它就能夠自發(fā)地搜尋、發(fā)現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并發(fā)揮調節(jié)、矯治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會各部分及各種力量,使社會結構獲得平衡,使社會運行在良性的狀態(tài)下進行。和諧社會的機制包括以下的內容:順暢的社會流動機制、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安全的社會保障機制、有效的社會控制機制、敏感的社會預警機制、有效的矛盾疏導機制等等。毫無疑問,在每一個機制里面都是需要協商去執(zhí)行和實現的。
        
        二、協商民主:一種新的民主范式
        
        “協商政治”是當代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當選舉民主在現實中出現諸多問題之時,所構建的一種新的民主模式。這種民主模式依賴于語言交往的條件,一切政治都從具體的活動出發(fā),這種具體的活動就是普選和議會的種種行動,而這些又是以各協商主體的意見和意志作為基礎和前提的,在這種條件下,政治的過程和結果都可以得到合理性的安排,因為正是在這種平等對話、交往理性的作用之下,政治的廣泛性、代表性、平等性才得以實現。(注:林尚立:《協商政治:對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一種思考》,《學術月刊》2003年第4期,第19頁。)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協商民主理論,是古典民主精神在當代的復興。哈貝馬斯和吉登斯對協商民主都有過深刻的論述。他們指出,傳統的代議民主在二戰(zhàn)后的一段時間內,僅僅把民主理解為投票,要么涉及誰被選舉(在標準選舉中),要么涉及如何立法(在特殊問題上的全民公決中)。這種以工具理性為基礎、以投票為中心的代議民主制,容易產生政治冷漠癥,容易導致多數人的暴政,容易被非理性和私利主導,難以真正展示公民精神。他們主張實現從“以投票為中心”的民主向“以對話為中心”的協商民主的轉型。他們認為,公民的政治參與不應僅僅局限于投票、請愿、陳情、社會運動,參與者應該在充分掌握信息、擁有平等發(fā)言機會和決策程序公平的條件下,對公共政策進行公開討論,進而提出可行的方案或意見。協商民主通過溝通、磋商和協調達成共識,有利于產生更優(yōu)的決策,提升決策的合法性,加強公民之間的團結。(注:李瑞昌:《商談民主:哈貝馬斯與吉登斯的分歧》,《浙江學刊》2005年第2期,第127頁。)
        最初,協商民主被認為是一種決策機制,即所有受到政策影響的公民或他們的代表,均應該能夠參與集體決策,而集體決策是秉持理性和公正態(tài)度,通過討論和協商的方式達成。(注:JonElster(ed.),DeliberativeDemocrac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P.8.)其后,協商民主理論學者將集體決策過程中的協商運用于政治生活和治理活動中,認為協商式民主是一種民主治理的形式,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公共利益的指向下,通過對話、討論、協商而達成共識,最終形成具有集體約束力的公共政策的過程。在政治形態(tài)中,協商民主是公民通過廣泛的公共討論,在各種政治決策的場合,各種意見得到互相交流,使各方了解彼此的觀點和主張,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達成各方均可以接受的決策方案。當我國學者對協商民主進行討論之時,俞可平對協商民主下了一個簡短的定義:協商民主,簡單地說,就是公民通過自由而平等的對話、討論、審議等方式,參與公共決策和政治生活。(注:〔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總序),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第1頁。)它補充和完善了當代西方民主的三種主要形式:代議民主、多數民主和遠程民主。它使西方的民主理論和民主實踐更加適合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西方國家的現實政治發(fā)展要求,從而進一步推進了西方的民主的理論與實踐。協商民主,作為當代西方一種新的民主理論與實踐形態(tài),極有可能形成西方民主的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注:〔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總序),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第1頁。)
        
        喬舒亞?科恩也對協商民主進行了定義:概略地講,協商民主意味著事務受其成員的公共協商支配的社團。我認為,這種社團的價值將民主本身視為一種基本的政治理想,而不僅僅是可以根據某方面的平等或公正價值來解釋的衍生性理想。③〔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5頁。)科恩論述了協商民主的五個特征:1、協商民主是一個正在形成的、獨立的社團,其成員希望它延伸到不確定的未來。2、社團的成員都認為,恰當的社團條件為他們的協商提供了框架,或者是其協商的結果。對他們來說,平等公民之間的自由協商是合法性的基礎。3、協商民主是一個多元的社團。其成員關于自身生活的行為具有各種不同的偏好、信念和理想。4、因為民主社團的成員將協商程序看成是合法性的來源,所以,重要的是,他們社團的條件不僅僅是其協商結果,而且對于他們來說也同樣是明白的。他們更喜歡明顯體現著協商與結果之間聯系的制度,而不是那些無法清晰表現這些關系的制度。5、社團成員認為彼此都具有協商的能力,即進入公開交換理性并根據這些公開推理結果行動所需要的能力。③因此,從科恩對協商民主的定義和特征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協商民主包涵了下面的精神:1、協商是自由的,因為參與者以他們之間協商的結果為制度和規(guī)范,并不局限于預設規(guī)范或者必要條件的權威;2、協商是理性的,是以公共理性與共同的善為前提的;3、參與者在形式和實質上是平等的;4、目標是實現理性推動的共識。所以,協商民主不是對代議民主的否定,而是針對代議民主在現代社會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困境提出的反思和發(fā)展,它仍然是以實現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目標,但它更加強調協商而不是競爭,更加強調集體的公共理性而不是原子式的個人主義。
        哈貝馬斯與科恩不同的是,它并不認為理性的協商程序可用于整個社會或者整個制度中。相反,他構想的理想協商程序只是一個內部相互分離、由憲法組合而成的政治體系中的核心結構。由此,哈貝馬斯提出了關于協商政治的雙軌模式。在雙軌模式中,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正式決策領域的協商程序,與公共領域中形成意見的非正式程序相互補充。正式決策領域中協商程序通過成員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來塑造集體意志的形成過程,同時非正式觀念形成的過程推動了對現實中經驗性問題的認識和議題的形成,因此,哈貝馬斯提出的協商政治的雙軌模式,依賴于民主機制中的意志形成與非正式的意見形成之間的良性互動。⑤(注:〔南非〕毛里西奧?帕瑟林?登特里維斯:《作為公共協商的民主:新的視角》,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第11,10頁。)因此,從這里可以看出,在正式決策領域內,也就是立法和司法中,集體的討論和妥協是必需的和必要的,而這又需要一系列的民主制度作為保障;在公共領域中,公共意見的形成也是需要集體的參與和討論,同時還要得到社會基層的支持,而社會基層的支持能夠行動起來,又離不開平等的公民權的實現。哈貝馬斯提供了最復雜的理論來解釋協商民主模式,他認為其合法性是建立在以下標準之上:1、協商程序的形式必須是信息和有依據的觀點交換過程。2、協商是包容和公共的:原則上無人受排斥,所有受影響的人都有權參與協商。3、協商不會受任何削弱參與者平等地位的內外威脅的影響。4、協商旨在達成理性推動的一致,并在原則上能無限期地延續(xù)或在任何時候都可恢復。5、政治協商也擴展到那些可以通過調整來保護所有人平等利益的問題中,如資源的不平等分配。6、最后,政治協商包括對需求的解釋,對集體身份的表達,對先前政治態(tài)度和偏好的轉化。⑤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協商民主在政治生活中,包涵著個人的自由和平等的訴求;多數人的統治但不會扼殺少數人的意見與利益;廣泛的包容性和開放的公民參與體系;為相互沖突和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討價還價和公正妥協準備了廣闊的制度空間和規(guī)范平臺。
        
        三、協商政治:協商民主理論與中國民主政治發(fā)
        
        展的結合1、協商政治是中國現代化與民主化的可選路徑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后,中國的民主政治已步入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大道之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各種利益與階層迅速分化,中國的公民社會日益成長起來,公民迅速增長的巨大的民主訴求的輸入,給政治體系帶來巨大壓力,國家與社會的內在張力也日益增加,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卻仍然在困境中掙扎與徘徊,協商民主理論不失為一種新的民主范式,在中國的恰當運用可以改善政治體系的輸出,形成社會主義協商政治,從而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1)中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發(fā)展,為協商政治奠定了經濟基礎。
        民主政治形態(tài)的發(fā)展必然是與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不僅為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物質條件,而且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進一步向廣度、深度發(fā)展。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其精神包括公民意識、主體意識、平等觀念、自由觀念、民主觀念等,這些觀念的形成,破除了傳統經濟中小生產者的平均主義思想,使人們勇于和敢于求富,增強了人們獨立、自主和平等意識,各種經濟主體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表達自身利益要求,參與和協商政治生活,這與協商民主保證人民的利益在決策中得到真實體現相吻合。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它限定了政府的權能,控制了行政權力的非民主取向,能夠賦予政治參與者在確定問題、爭論證據和形成過程的同等機會,包容各種不同的立場和價值。因此,協商政治是現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與中國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
        (2)利益和階層分化推動了中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進而為協商政治創(chuàng)造了社會基礎。
        公民社會是指獨立于國家但又受到法律保護的社會生活領域及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社會價值或原則。私人領域、公共領域、志愿性社團和社會運動是公民社會的主要構成要素。個體性、多元性、公共性、參與性以及法治原則組成公民社會的基本價值和規(guī)范體系(注:何增科:《公民社會和第三部門研究導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0年第1期,第28頁。)。個人私域主要是指私人自主從事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活動的領域,它為公民個體的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和公民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公共領域在哈貝馬斯看來是介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威之間的一個非官方的領域,是各種公眾聚會場所的總稱,作為一種開放、多元與民主的政治空間,它鼓勵每一個平等的社會共同體成員自由地參與和無歧視地交流。對于自愿性社團,許多學者將其視為公民社會的核心要素,認為它執(zhí)行著政治社會化的功能,而這種政治社會化過程是公民社會和民主化所共同需要的。對于社會運動西方左翼學者一般把社會運動看作是公民社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性要素,他們把反叛現實社會、實現理想社會的希望寄托于此。
        受市場化進程的加劇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響,我國的利益格局實現了由利益平均向利益分化的轉變。社會利益分化不僅創(chuàng)造了相對獨立的私人生活領域,造成了人們之間的差異,塑造了有主體意識、參與能力的社會主體,也造成了由于利益多元而形成的人們之間的相互寬容和妥協。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社會階層除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外,還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yè)主、中介組織的從業(yè)人員、自由職業(yè)人員等社會階層”,社會結構的中下層在逐步縮小,社會中間層已經初具規(guī)模,受過一定教育的中產階級或中間階層正在發(fā)展成為公民社會的中堅力量。(注:何增科:《民主化:政治發(fā)展的中國模式與道路》,《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2期,第25頁。)階層的分化帶來利益取向及其政治表達的變化,各個社會階層在利益調整過程中,不斷分化和重組,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多元利益格局,這種格局為個人或團體實現物質利益和政治權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會,促進了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擴大了社會自治空間,公民在社會自治中學會了相互妥協和寬容,從而形成協商與妥協機制,為協商政治創(chuàng)造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3)中國地方民主實踐為協商政治提供了政治空間與政治資源。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各地方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民主發(fā)展的新形式。比如省市人大立法過程中的協商程序,圍繞國民生計問題展開的公開聽證、媒體討論、鄉(xiāng)村地區(qū)的“民主懇談會”、“村民民主評議會”等等。諸如此類的決策前咨詢論證制,決策中的決議制和決策后的責任制,逐步放松了政治控制,從而使中國的公共領域逐漸發(fā)展起來,體現著協商民主的價值和意義。黨的基層組織在民主化的進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鶎咏M織是黨整合社會的組織機制,也是是黨協調與社會關系的組織紐帶,黨的基層組織在地方是領導、組織、訓練民主的窗口,而村民委員會和居委會則是基層群眾實踐民主的場所和平臺,而這都為協商政治提供了相應的空間和資源。在具體的實踐中一個重要的資源就是日益擴大和充實的社區(qū)。社區(qū)擴大與充實直接與基層社會組織的變化有關。一方面,基層社會組織從行政化的組織轉向經濟性組織、或者非營利的公共服務或中介組織之后,基層社會組織的社會性不斷增強,于是對社會的依賴性也隨之提高,這種依賴性落實到具體的空間,就是這些組織所在的社區(qū);另一方面,基層社會組織的變化使個人與組織的關系,日益從依從關系轉向契約關系,于是人們的生活和生命的終極歸屬在很大程度上開始從組織向社會轉移,尤其是向社區(qū)轉移。日益完善的社會福利與保障系統,為這種轉移提供了制度性的基礎,而不斷發(fā)展的社區(qū)服務和社區(qū)自治則為這種轉移提供了社會空間。隨著社區(qū)的擴大和充實,社區(qū)也就日益成為協商政治的重要空間和資源。同時,隨著各種社會自治力量的成熟,如各類新的社會組織、經濟組織,其中包括各種非政府組織,基層群眾參與政治的制度和環(huán)境空間、資源都大大地拓展,這無疑對協商政治的運行是有利的。
        2、中國發(fā)展協商政治的基本原則
        發(fā)展協商民主,需要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fā)展道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協商民主的現實政治制度基礎;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實行民主協商和多數表決相結合,是我國協商民主的政治運行機制;基層民主協商與社會自治制度,是我國協商民主的重要社會基礎。在這些前提下,中國發(fā)展協商政治有自己的基本原則。
        (1)樹立憲法最高權威。協商政治的精髓是各協商主體是平等對話,但平等對話是在法律的框架之下的。在中國,無論是執(zhí)政黨、國家、政府還是民主黨派以及其他各社會團體都必須在憲法所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活動,必須樹立憲法最高權威。
        (2)人大代議民主與協商民主的有機結合。要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好地表達民意,就必須充分吸收協商民主的優(yōu)勢,積極運用協商的手段,開展平等的對話和協商,把表決建立在充分討論、磋商的基礎上,建立人大代表與選民的聯系、溝通、商談機制,使人民代表大會真正成為充分表達民意、維護人民權利的重要形式。
        (3)建立政府公共決策的協商機制。推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就必須加強政府與公眾的互動交流,在政府與公眾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合作協商關系,把協商真正納入決策的程序,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
        (4)以制度為基本保證。協商政治是一種民主形態(tài),其存在必須要有制度作保證,沒有制度的民主只會是無政府和混亂,因此,協商政治必須以制度作為基本保證。
        (5)以發(fā)展為根本方向。任何民主的形態(tài)和形式都是為了人和社會的發(fā)展,協商政治也不例外,中國的協商政治又必須是要保證國家整體利益的發(fā)展和社會共同體的發(fā)展,是提倡公共理性和共同善的發(fā)展,不是個人原子式的、極端個人主義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湖南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
        責任編輯:曹英

      乌审旗| 上林县| 鄂伦春自治旗| 曲靖市| 杭州市| 芜湖县| 芦山县| 武陟县| 南皮县| 太和县| 兴安盟| 寿光市| 崇礼县| 平山县| 新竹县| 大关县| 吉林省| 达日县| 梓潼县| 上犹县| 理塘县| 东山县| 无极县| 罗田县| 墨江| 盱眙县| 宜宾县| 田东县| 贵阳市| 吉木萨尔县| 清远市| 屯门区| 交城县| 枞阳县| 剑阁县| 高邑县| 黄龙县| 资溪县| 阳原县| 陆丰市|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