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很多現(xiàn)代花卉的故鄉(xiāng),許多原產自中國的花木如杜鵑、薔薇等,如今已經(jīng)遍植世界每個角落。唯有一種花,不但國外引種極少,而且也是唯有中國人才懂得欣賞它的姿態(tài)之美、仰慕它的花之精神。那就是梅花。
梅花分為花梅和果梅兩種,在中國的歷史非常久遠,幾乎可以說是與這個國度的歷史相伴相生的。
早在夏商周時代,中國就開始栽種梅花了,那時的人們固然欣賞梅花的美麗,但更多的是實際應用,因此以果梅居多。《尚書·說命》記載,殷高宗武丁請傅說輔佐自己,對他說:“若作酒醴,爾惟曲蘗;若作和羹,爾惟鹽梅?!蹦菚r候還沒有醋,梅的果實梅子,在當時的食物調味中就起到醋的作用,而“作和羹”,是必須用咸鹽酸梅來調味的。這足以證明當時梅花梅子已經(jīng)深入到生活的細節(jié)中,并且成為常識了。此后的考古發(fā)掘也進一步證明了文字的記載:安陽殷墟出土的一只銅鼎里裝滿了梅核,距今已3000余年,而新鄭裴李崗也出土了梅核,那更是公元前5400年、夏王朝的時代。
周代的梅花不但在文字中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它的美麗也更加鮮活。如《詩經(jīng)·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說的是,仲春以后,梅子黃熟,樹上的果實被紛紛摘拾而去,詩中的少女以梅子陸續(xù)成熟為喻,提醒自己的男友快來迎娶。熱烈而美麗的情懷,與蔥郁豐美的景象相映,動人心弦。
自秦漢以后,梅花在世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更大,栽種范圍也更為廣泛。中國最著名的庭苑之一上林苑,在秦朝時已經(jīng)是皇家苑囿,漢武帝即位時大規(guī)模擴建,成為方圓三百余里的大型皇家園林,苑里滿是靈獸珍禽奇花異卉?!段骶╇s記》就此事有一項記載便說:“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薄吧狭衷酚型拿?、紫蒂梅、麗友梅?!边@些都充分說明早在秦漢之時,國人對梅樹不但早已種植,而且還選育出了各式品種。梅花已經(jīng)是帝王與百姓都喜愛的了。
既然梅花梅實已經(jīng)如此深入人心,當然也就有了留下更多典故的空間。
所有的典故里,最著名的一個莫過于“望梅止渴”。說的就是魏武帝曹操在一次行軍途中缺水,遂向士卒假稱前方有大梅林,正是梅子成熟之時足以解渴,使得士卒重振精神直抵水源地。
“望梅止渴”望的是梅子,而關于梅花的著名典故則莫過于“梅花妝”。此典說的是南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冬天在含章殿檐下午睡,有梅花飄落在她的額頭,五瓣分明倍添嬌嬈,宮娥都紛紛仿效。從此以后,“梅花妝”飾面成為由宮廷到民間千年不衰的時尚妝容,頻頻出現(xiàn)在吟詠閨閣風情的詩詞歌賦之中,成為一道嬌美的風景。
在傳說中,武則天時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兒因犯過受黜刑,愛美的婉兒也設法使刺青變成刺朱梅花圖案。此后,梅花的香艷典故里又添了唐玄宗的寵妃江彩蘋,她性喜梅花,玄宗甚至以“梅妃”戲為其號。
梅花的典故一直不斷,吟詠梅花的詩篇也不絕于耳,孤山賞梅也成為文人名士的風尚。但隋唐是牡丹最盛之時,梅花并未能獨占風流。這情形到宋代發(fā)生了根本的轉變。
宋人愛梅成性,梅花在宋代開始深入人心,梅花精神也在這個時代濃墨重彩地煥發(fā),奠定了如今中國人心目中的梅花。吟詠梅花的詩詞由單純的贊其色香儀態(tài)而進一步深入到梅花傲雪獨放的精神,以此引喻不畏生命嚴寒的偉大人格力量。南宋人宋伯仁著有上下兩卷《梅花喜神譜》,這套畫譜共一百幅,每幅均配有五言詩一首,涵蓋了梅花由初蕾而逐漸開放直到花謝結實的全過程,細致入微而栩栩如生,為歷代畫者所重。
宋人摯愛梅花并詠其精神風骨,絕不是源于一二典故逸事,而是與那個時代息息相關的。那個王朝富庶文明,卻時時處于異族鐵蹄的威脅中,北宋之滅、“靖康之恥”更是慘烈無倫。而梅花,正以其鐵骨錚錚的高尚節(jié)操、傲雪凌霜的浩然正氣,成為高士英豪在艱險苦困中始終堅忍不屈的喻志之花。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梅嶺絕食以求殉國;明末史可法遺言“死葬梅花嶺”,百姓為之種梅萬株;再往后上將張自忠歸葬重慶,雨臺山為之更名“梅花山”……這都是人與梅花精神一致的體現(xiàn)。
梅花至今國外引種者很少。如此好花與花中精神,非中國之地不能出,非中國之人不能賞,外國月亮再圓,也照不出中國梅花的疏影暗香。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