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真名孔丘,別字“仲尼”。他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他的思想影響了世界史的進程。孔子本人的身世經(jīng)歷,卻是坎坷的。
孔子的生父叫孔紇??准v是一名出身貴族世家的武士,而孔子的母親顏征只是一個貧家女子。孔紇與顏氏相遇時,孔紇已是人將暮年,而顏氏卻還是少女。
種種跡象表明,他們是在一次聚會中偶然相遇的,那個聚會的地點,是一個距陬邑約10華里、名叫“尼丘”的小山丘。公元前552年9月9日庚子,孔子來到了人世間。他因此而得名“孔丘”、“仲尼”。
孔紇有正妻施氏和一個妾,育有九女一子??资霞易宀⒉辉谝忸佌骱退暮⒆?。顏征沒有得到任何名分,也未能去孔紇家居住。她在娘家曲阜郊外的闕里,獨自將孔子撫養(yǎng)長大。
孔子三歲這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但孔子卻并不知道這個消息。事實上,倔強而驕傲的顏征從來不曾向孔子透露過絲毫關(guān)于他父親的消息??鬃邮邭q,顏征去世了。由于身份卑微又沒有丈夫,孔子只能將她葬入“五父之衢”,即魯國人經(jīng)常拿來詛咒發(fā)誓的亂葬崗。
母親死后,孔子終于從一位鄰居老母的口中知道了自己是陬邑大夫孔紇的棄子。這位老母的兒子還曾經(jīng)為孔紇拉過靈車,她向孔子指點孔紇墓地所在。諳熟葬儀的孔子立即前往孔氏族墓,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挖開了父親的墓穴,將母親的遺骨合葬了進去。
這件事引起了軒然大波。但孔子就在這件事之后得以歸宗,正式姓了孔。
雖然少年時處境艱難,長大后的孔子卻相貌不凡,魯國人都對孔子的外表大為驚異稱贊,稱他“長人”。傳說中孔紇年輕時是個能將戰(zhàn)斗勝敗扭轉(zhuǎn)、力托千斤且智勇兼?zhèn)涞奈涫?,地道的山東猛男??鬃拥耐獗矶喟胍策z傳自父親,這才在沒有DNA的年代也能被孔氏家族認可,當然也就不太可能是后人所作畫像中的模樣。
雖然得到了一個稍微正式的身份,孔子作為私生子,地位仍然低下,生活仍然貧寒。他去參加貴族權(quán)臣季氏的宴會,也被季氏家臣陽虎斥退,連叨陪末座旁觀的資格都沒有。
十九歲時,孔子娶妻亓官氏,并成為管理倉庫的“委吏”,后來又做了管理畜牧的“乘田”。這些職務(wù)并不高,但孔子卻都做得很成功。管理倉庫時進出數(shù)額準確無誤,管理畜牧則牲畜數(shù)目大增,加上從小就諳熟禮儀,倒是成了個多面手。
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和不懈的求學(xué),三十歲時,孔子在社會里站住了腳,這就是“三十而立”的由來。他的才學(xué)能力更是得到了眾人的一致公認,魯國的國君、士大夫,甚至來訪的齊景公,都向他求教,討論天下大事。
然而孔子所生活的時代,卻是“禮崩樂壞”、君臣之道混亂的春秋變局之際??鬃尤鍤q時,魯國發(fā)生內(nèi)亂,三家權(quán)臣聯(lián)攻魯昭公,昭公兵敗逃往齊國。不久孔子也到了齊國,并且得到齊景公的賞識。雖然他的治國理念沒有被齊景公和國相晏嬰認可,但是他還是得到了卿相級別的待遇。然而樹大招風,因此有人想要謀害于他,齊景公這時也胳膊肘往內(nèi)拐,孔子只得重返魯國。
返回魯國的孔子對人世間的事情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很多,是“四十不惑”的年紀了。這時的孔子已經(jīng)不再是當年那個赴宴都被人驅(qū)趕的少年了。那個曾經(jīng)驅(qū)趕他的陽虎這時也不同往日,看重孔子的才學(xué)和人望,多次請孔子做官,孔子不愿摻和,雖然口頭答應(yīng),但是“不義而貴且富,于我如浮云”,他始終沒有出任官職,而是在家專心修編《詩》、《書》、《禮》、《樂》,廣收弟子,向他們傳授自己的理念。
五十一歲時,魯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宰,他終于等到了實踐自己治國抱負的機會,在任不過一年就卓有政績,為百姓稱頌。第二年,孔子迎來了人生遲到的春天,升任小司空,又升大司寇,攝相事治理國家。
與如今很多人的臆想不同的是,孔子實際上文武兼具,治理國家時也是文事武備齊下,不但“魯國大治”,“國人誦之”,就連一向虎視眈眈的齊侯也不得不打消冒犯魯國的念頭。齊侯當然不肯就此認輸,眼看魯國逐漸振興強大,他心生畏懼之余,施用美人計離間魯國君臣情誼。魯國執(zhí)政季桓子果然中計,沉湎于歌舞享樂,很快就疏遠冷淡了孔子。失望的孔子只得帶著自己的學(xué)生們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十四年“周游列國”的旅程。
十四年后的秋天,魯國執(zhí)政季桓子病重。臨終前他懊悔自己沒有長期用孔子為相,阻礙了魯國的振興,吩咐兒子季康子一定要將孔子召回魯國為相。季康子本打算立即召回孔子。但孔子實在是命中犯小人,一個叫公之魚的家伙在這時跳出來阻攔,使季康子改變了主意,僅派人去召回孔子的弟子冉求。
八年后,齊國攻打魯國,已是魯國重臣的冉求率軍與齊國作戰(zhàn),大獲全勝。興高采烈的季康子問冉求是從哪里學(xué)來的兵法。冉求回答:“這都是出自孔子的傳授?!贝蟪砸惑@的季康子立即派公華、公賓、公林,帶著財物畢恭畢敬地前往衛(wèi)國迎請孔子。結(jié)束流離生涯的孔子終于重返故里,但這時的他卻只愿意撰書治典、授徒講學(xué),致力于培養(yǎng)人才。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夏歷二月十一日),七十三歲高齡的孔子病逝于魯,葬于曲阜北泗上。魯哀公下令將孔子故居改為廟堂,收藏孔子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書,并親致誄文。自此以后,孔廟的祭祀年復(fù)一年,一直綿延至今。而孔子畢生的治國理念,則影響并支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龐大帝國超過兩千年,而且勢必還將延續(xù)下去。他的思想對后世輻射深遠,甚至使得大半個亞洲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公元前492年的某一天,六十歲的孔子過鄭國至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們失散,獨自在東門苦苦等候弟子前來尋找。鄭國人向一路打聽尋來的子貢嘲笑這個塵土滿面的老人模樣“累累若喪家之犬”??鬃有廊换貞?yīng)“然哉,然哉”。這時的孔子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太多起起落落,聽到任何話都“耳順”了。
透過兩千五百年的時空,鄭國的東城門仿佛仍然清晰可辨。但不知那城門前長身白發(fā)坦然微笑的老人、滿面鄙夷之色的鄭國路人,可曾預(yù)見過如今的孔廟鐘鼓、裊裊心香?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