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軍鄧亞萍的職場困境,發(fā)生在25歲。
困境這個詞并不準確,因為上好的工作已對她虛位以待,就業(yè)的壓力并不存在,而她需要做的就是趕緊加強技能,這技能并不是揮拍、發(fā)球或者比賽心理的控制——她面臨全新的考驗,她要啃書本了。
但困境卻又準確地描寫了鄧亞萍當時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一個不會說幾個英文單詞的中國年輕女性獨自生活在英國,到郵局寄信寄不了,去上課不僅聽不懂,就連遲到了也磕磕巴巴解釋不清楚?;钅敲创髿q數了,這是她從來沒有遭遇過的挫敗感。
突擊!突擊英文
1997年,在薩馬蘭奇和中國奧委會的力薦下,退役的鄧亞萍獲得進入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工作的機會。她是4枚奧運金牌得主,創(chuàng)造了乒乓史上的奇跡大滿貫,代表著中國體育的最高水平,作為一個運動員,簡直對這個職位具有完美的說服力。
可是,去奧委會工作要講英文或者法文吶!怎么辦?雖然作為運動員,鄧亞萍的全球化旅程已經可以繞世界轉幾十圈了,但經常享受翻譯“貼身服務”,她并不用把心思花在講外語上。
“那個時候,出去都有翻譯跟著,我們就只要想怎么把球打好就成了。沒想過要攻語言關?!碑斶@一關終于到來,而且以很緊急的方式到來時,鄧亞萍有點懵了。
突擊!突擊英文是惟一的辦法!那時候的鄧亞萍,根本沒想到自己的留學之路遠不止學點英文這么簡單,學語言然后抓住職業(yè)機會是非?,F實的要求。于是她住進了清華大學,半年后,為了盡快找到英語的感覺,她以交換學生的身份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突擊語言,隨后到諾丁漢大學進行本科的學業(yè)。
剛進大學的鄧亞萍連26個英文字母的大小寫都分不清楚,但她每天學習14個小時,讀、背、聽、說。后來在接受《大學生》雜志采訪時,她自己總結,“雖然都是一個‘苦’字,但此時的我卻有不一樣的感受:以前當運動員,訓練累得實在動不了,只要一聽到加油聲,一咬牙,挺過來了;遇到了難題、關坎,教練一點撥,通了;比賽遇到困難,觀眾一陣吼聲,勁頭上來了,轉危為安。但讀書呢,常常要一個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種清苦、孤獨是另一種折磨,沒意志、沒恒心是堅持不下去的?!?br/> 在每天三明治和加了雞蛋西紅柿的方便面的陪伴下,她與英文搏斗,快一年過去了,她開始找到自己的路子,并最終堅持下來。鄧亞萍的學業(yè)是在諾丁漢大學完成的,作為交換學生,她的所有學分清華大學都認可,最終,鄧亞萍在畢業(yè)典禮上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詞。
你們中國人就像海綿一樣
“我在國外被問得最多的有兩個問題,第一個,為什么你們中國體育總是女子項目發(fā)展得比男子項目利害,即我們經常說的陰盛陽衰;第二個,為什么你們的乒乓球天下無敵?
“這些問題,我以前并沒有深刻地思考過,但問的人多了,我也覺得‘咦,是哦,為什么呢?’我也覺得可以去思考一下,因為我既是女運動員又是乒乓運動員,做這個研究不是太合適了嗎?”
鄧亞萍確定了自己的碩士論文題目《從小腳女人到世界冠軍》,“你想想,100多年前中國婦女還是纏小腳的,但是現在卻能取得這么高的成就,這里面的因素必然是多樣的,而找出這些原因,是很有意思的工作?!编噥喥颊f這個題目讓自己感興趣,做起來也不覺枯燥,這讓她初嘗學術研究的甜頭。
對她來說,留學,并不是在諾丁漢或者劍橋校園里啃書本的那段內容,在以奧委會成員的身份和國際成員打交道的過程中,她說自己學會了很多。
“我聽到不止一個外國朋友向我表達,說你們中國人就像海綿一樣,不停地吸取各種能量,而且非常謙虛謹慎,他們說這太讓人敬佩了。”
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的鄧亞萍進入中國奧組委市場部工作,負責市場開發(fā)部下屬的國內贊助商處工作,這也是她退役后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職再就業(yè)。2月24日,鄧亞萍第一天上班,被媒體全面跟蹤報道。
3年后,鄧亞萍從奧組委調至現在的體育總局裝備中心,不僅要負責奧運會、亞運會和全運會、全國體育大會、城運會這些綜合性賽事的商務開發(fā)工作,還要負責所有項目國家隊及30多個省級體育局的外事裝備采購工作,尤其是槍彈等軍用類用品的采購。
“天之驕女”鄧亞萍承認自己不能代表大多數。我國體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中國運動員,20多歲退役后的職業(yè)去向,往往處于比較尷尬的局面:他們既缺乏職業(yè)體育平臺來施展他們的一技之長,除了一技之長外,他們的其它能力又太欠缺。
對此,鄧亞萍認為再進修是很有必要的:“中國運動員,退役后無論是要出國讀書還是在國內讀書,都應該在讀之前就有規(guī)劃——我要學什么?學完之后做什么?你如果要當教練,就要去學和教練業(yè)務相關的理論知識;如果要轉行,也要對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形勢有個估計。如果完全是湊熱鬧,隨隨便便學一個,那肯定是不行的?!?br/> 鄧亞萍當初并沒因劍橋的大名氣而留在那里繼續(xù)深造本科,而是去了諾丁漢大學,就是因為諾丁漢“那里有英國最好的外語系”。
現在,坐在中國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氣派的主任助理辦公室里,鄧亞萍氣定神閑,如同她一直呈現的公眾形象那樣冷靜沉著、胸有成竹。
和大多數“領導”們的辦公室一樣,鄧亞萍的老板椅后面也有一整面書柜,但里面空空如也,沒有充場面的大部頭百科全書,一些雜志整齊地堆放在一起,可能因為被翻閱的次數比較多而有些折痕。
她就這么氣定神閑地坐在書柜旁,說起9年前:“我當年也很惶恐。但一切付出到后來都被證明是值得的。付出、值得,這四個字也是留學生涯對我的意義?!?br/> ?。ㄖ?虹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