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來說,單位是極其重要的,至少曾經(jīng)重要過。改革開放以前,兩個中國人見了面,如果是熟人,便問“吃了沒有”;如果是生人,又沒有經(jīng)過介紹,便多半要問“你是哪個單位的”。在大街上騎車闖了禍,或者到機關辦事,警察和門衛(wèi)都會問這句話。如果是女兒帶了男朋友到家里來,那做母親的幾乎一定要問這句話。
單位,差不多可以說是中國人生存之基。
單位首先是“飯碗”。一個人,如果在政府部門工作,便是“吃皇糧”;如果在國有企業(yè)里工作,便有“鐵飯碗”;如果在三資企業(yè)工作,則有“金飯碗”;如果在不太景氣的單位工作,也許捧的只是“瓷飯碗”、“泥飯碗”,但也好歹“有口飯吃”;如果還在上學,無妨視學校為“準飯碗”,事實上許多人考大學、選專業(yè),也都是考單位、選飯碗??傊?,有了單位,就意味著一份工作和一筆收入,可以養(yǎng)家糊口,不用顧慮“沒有飯吃”。
單位又是“面子”。在“大單位”工作的人,面子也大,架子也大。“小單位”的人見了他,不敢“擺譜”。當然,沒有單位,也就沒有面子;非但沒有面子,恐怕還會被視為“可疑分子”和“危險分子”。在許多單位門口,都豎有“閑雜人等嚴禁入內”的牌子,對“無業(yè)游民”是嚴加防范的。當個體戶剛剛出現(xiàn),還沒有成為“款爺”的時候,他們是吃不開的。他們自己心里也忐忑不安,老想著給自己找個單位,比如“掛靠”在某個國有單位或集體單位,或把自家的小店堂而皇之地稱作“公司”,這樣才有面子??傊瑔挝淮碇粋€人的價值。
兩個人相互認識時,之所以要詢問對方的單位,也是為了探知對方的身份和地位,以便掌握自己態(tài)度的分寸。而那些在“大單位”工作的人,也一定會把自己的單位,赫然印在名片上。
單位還是“人情”。兩個人的單位,如果是有關系的,那么,這兩個人無論是否認識,也都有了“情面”。如果他們單位是“上下級關系”、“兄弟單位”、“相鄰單位”或“客戶單位”,則關系更進一步。這時,如果一方向另一方提出什么要求,只要辦得到,且不太麻煩和困難,那么,“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雙方單位面子上,也得“照顧人情”?;蛘唠p方單位并無關系,但對方單位里有自己的熟人,也可以拉關系,套交情,甚至走后門。個人與單位是融為一體的,所以,兩個單位之間如果想建立聯(lián)系,也可以通過對方單位中“熟人”關系,去托人情、套近乎。
更重要的是,單位還可以說是“父母”,是“家庭”,甚至是“搖籃”,是“襁褓”。改革開放以前,國內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單位,都會有諸如分配工作、安排學習、保證生活、組織娛樂、操辦婚喪、照顧子女、保存檔案甚至核準生育指標等功能,而且人無分男女,事無分巨細,都由單位負責。比方說,夫妻吵架,是可以鬧到單位上去的;鄰里糾紛,也是要由單位來調解的;被派出所扣留的肇事者,只有單位出面,才能“領回”;當然,受上級表彰的獲獎者,也應由單位派車或出資送他去領獎??傊?,一個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甚至喜怒哀樂,單位都“承包”了,正所謂“無微不至的關懷”。如果你沒有過多要求和奢望,比方說,不想有過多“自由”和“主見”,那么,在這樣的單位里,應該說會感到母親懷抱般溫暖,不用操太多心,便“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一個普通中國人如果找到了一個“好單位”,那就會終身受益無窮。難怪那些做母親的要關心女兒男朋友的單位,因為這意味著女兒“終身”是否確有依托。事實上,單位的“關懷”一般都惠及配偶的。比方說,許多單位都規(guī)定,本單位人員去世后,單位負責其喪葬;如果自己沒有單位,則配偶所在單位也會負責其喪葬。這真是“生有所安,死有所葬”,豈非“終身”有靠?
?。ㄉ酆馑]自《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