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小兒厭食癥;中醫(yī)藥療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4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1-0026-01
筆者于2004年6月~2006年5月應(yīng)用自擬三棱莪術(shù)木瓜煎治療小兒厭食癥120例收到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120例均系本院兒科門診病人,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1)長期食欲不振,見食不貪,甚則拒食;食后脘腹脹滿,排除其他疾病者;(2)面色不華,形體偏瘦,大便溏薄或秘結(jié),精神良好,活動自如,有喂養(yǎng)不當史等;(3)實驗室檢查:空腹血清鋅<10.7μmol/L。120例中男72例,女48例;年齡最小1歲,最大6歲,平均年齡3.33歲;病程2~6個月。
2 治療方法
采用自擬三棱莪術(shù)木瓜煎治療,組成:茯苓5~10g,焦三仙5~10g,雞內(nèi)金3~9g,蒼術(shù)5~10g,白術(shù)5~10g,太子參6~9g,檳榔3~5g。三棱3~5g,莪術(shù)3~5g,木瓜3~5g,甘草3~5g。隨癥加減:手足心熱、夜間咬齒磨牙、口干舌紅者,加胡黃連3~5g;口渴者,加金石斛5~10g;大便秘結(jié)者,加火麻仁3~5g;易出汗者。加黃芪5~10g;腹脹者,加枳實3~5g;吐涎者,加益智仁3~5g。用法真。口水300~600ml,浸泡2~3h,水煎2日1劑,每日2~3次,10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3 治療結(jié)果
痊愈(食欲和進食量均已恢復正常,其他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血清鋅恢復正常)86例;好轉(zhuǎn)(食欲和食量略有增加,實驗室檢查血清鋅有改善)32例;無效(食欲和食量無改善,實驗室檢查血清鋅無變化)2例;總有效率為98.33%。
4 典型病例
李某,女,4歲,于2004年7月10日初診。其母代訴:患兒子素偏食,喜吃甜食,不愛吃蔬菜、水果等。近3個月來漸出現(xiàn)食欲不振,形體偏瘦,面色不華,夜臥不安,手足心熱。食后脘腹脹滿,大便稍干,小便微黃,苔薄膩,脈滑。實驗室查血清鋅9.48μmol/L。證屬脾胃失調(diào),乳食內(nèi)傷之厭食癥。治宜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處方:蒼術(shù)5g,白術(shù)5g,茯苓10g,太子參5g,焦三仙各5g,雞內(nèi)金5g,檳榔3g,莪術(shù)3g,胡黃連5g,甘草3g,三棱3g,木瓜3g。水煎2日1劑,日服3次。服藥1療程,患兒食欲和進食量顯著增加,其他癥狀均已消失,實驗室查空腹血清鋅13.94bLmol/L,病愈。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5 體會
小兒厭食癥是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為稚陰稚陽之體,素有飲食不節(jié)。偏食多食,饑飽不勻,家長過于溺愛子女,使其任意過食生冷、肥甘厚味等,久而久之,損傷脾胃,導致脾運胃納功能失調(diào)。然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食不消,脾胃不和,則水谷精微不得四布以滋養(yǎng)全身,進而出現(xiàn)食欲不振、形體消瘦、面色不榮等癥。故《小兒藥證直訣·虛羸》:“脾胃不和,不能食欲,致肌瘦?!彪m然導致小兒厭食癥的原因很多,臨床表現(xiàn)不盡相同,但脾胃運化受納之功失調(diào)機制是一致的。在治療上既要補脾,又要醒脾,而脾健不在補,貴在運,補消兼施,補而不滯,消而不傷正。故筆者自擬三棱莪術(shù)木瓜煎,集健脾、和胃、消導于一方,使脾胃調(diào)和。脾運復健,胃納自開。方中蒼術(shù)味微苦而氣芳香,其性走而不守,醒脾助運;白術(shù)益氣健脾,二術(shù)相伍增強健脾和胃之功;焦三仙、雞內(nèi)金消食和胃。三棱莪術(shù)開胃消食,行氣消積,木瓜化濕和胃消食,太子參益氣健脾,茯苓健脾和中,檳榔通腑消滯;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諸藥相配,健脾助運,和胃消食,治療小兒厭食癥,取得較好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