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天是美國的感恩節(jié)。這個節(jié)日的由來是這樣的:1620年,第一批英國移民乘坐“五月花號”來到了北美。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移民們生活艱難,饑寒交迫,很多人因為缺少食物或患疾病而死去。就在這時候,當?shù)氐挠〉诎踩讼蛩麄兩斐隽嗽?,不僅送去了食物,還教他們?nèi)绾卧谶@里生產(chǎn)生活。第二年,風調(diào)雨順,加上印第安人的幫助,移民們獲得大豐收,渡過了難關(guān)。篤信上帝的移民們相信這是“上帝的恩典”,于是設(shè)立了“感恩節(jié)”。如今它已成為美國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
我為什么要提到美國人的這個節(jié)日呢?是因為這段日子以來,有幾件與“感恩”有關(guān)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今年8月,在湖北省襄樊市舉辦的第九次“金秋助學”活動中,主辦方宣布,五名曾受到過資助的貧困大學生將被取消繼續(xù)受助的資格,理由是他們“不感恩”。為什么說他們“不感恩”呢?原來,這五位同學在接受捐助的一年多時間里,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也沒有說過一句感謝的話。
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說什么的都有。而我在想,如果這些同學真的沒有感恩之心,接受了別人的幫助還無動于衷的話,我也會表示憤慨。但是,那些資助者幫助別人的同時還非要一個回報不可,這種強行“索取感恩”的行為就對嗎?打個比方,假如你在公交車上給人讓了座,但他沒有說“謝謝”,你就非得把他拉起來不可嗎?
再說了,僅僅因為他們沒有說一聲“謝謝”,就能認定他們一定沒有感恩之心嗎?我注意到,襄樊那些受資助的貧困大學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們在接受資助的儀式上,被要求上臺表演舞蹈“感恩的心”給臺下的企業(yè)家和領(lǐng)導們看,這樣的“感恩”讓他們覺得“尷尬”、“自卑”甚至“屈辱”。在他們看來,最好的感恩方式就是有尊嚴地活著,“活出個名堂來”。
說到“感恩”和“尊嚴”,我又想起了另一件事。
不久前,一張包頭某中學3000多名學生齊刷刷跪倒在地給老師們磕頭的照片震撼了許多人。這張照片最早發(fā)布在“瘋狂英語”創(chuàng)始人李陽的個人博客上。據(jù)李陽說,是他在這所學校組織“瘋狂英語”活動時,提議學生們給在場的老師們跪下感恩的,而學生們也一致響應(yīng)了這個號召。在他看來,這是“偉大的一跪”。
我忽然想問問同學們,假如你也在現(xiàn)場,你會心甘情愿地跪下磕頭嗎?
我們的確需要對老師感恩,那么老師又是怎么看待“感恩”的呢?包頭那所中學的一位英語老師當時也在現(xiàn)場,他回憶說:“李陽讓學生跪地感恩的時候,我們覺得很突然,手足無措,我們也不愿意接受學生這樣的‘大禮’!”
魯迅曾經(jīng)批判過中國人“膝蓋太軟”,但即便如此,中國人也一向有“男兒膝下有黃金”的說法。不想做“奴才”的人,是不肯輕易給別人下跪的,因為這事關(guān)“尊嚴”。什么是“尊嚴”?說到底,就是“人人平等”。
“一個好漢三個幫”。幫助了別人并不代表你就高人一等,被別人幫助也不意味著你必須低三下四。那么,“感恩”又是什么?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人在路上遇到了困難,這時有個路人過來無私地幫助了他。他很感激地說:“我該怎樣報答你呢?”路人說:“我不需要你的報答。如果你真的想報答的話,那么就再去幫助十個人吧?!彼涀×诉@段話,在以后的日子里,每當遇到別人需要幫助時,他都伸出援手,而他也總把這段話講給被幫助的人聽。那些被幫助的人,也都記住了這段話……
“受助”是一種幸福,“幫助”也是一種幸福,“感恩”就是把這種幸福傳遞下去,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