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存準
看電視連續(xù)劇《康熙王朝》的時候,有一句臺詞讓人無法忘懷。當年輕的康熙皇帝讀完平西王吳三桂表示擁護朝廷削藩決策、甘愿解甲歸田的奏折后,竟然喜不自勝地手舞足蹈起來。但康熙的祖母、太皇太后孝莊聞訊后,嚴厲呵斥康熙說:“奏折是最靠不住的東西!”果然,后來吳三桂舉兵反清。原來老謀深算的吳三桂之所以要上那道“自廢武功”的奏折,只不過是為了欺騙康熙,為自己造反贏得時間罷了。吳奏折上所說的,正是康熙想要的結(jié)果,可謂說到心坎上了,所以,康熙不僅相信,而且喜不自勝,他還想大大地褒獎善解圣意、非常聽話的平西王呢。
盡管奏折靠不住,但封建王朝治理國家,偏偏又離不開這東西。官員須用奏折向朝廷匯報情況,反映問題,提出建議,請示工作,內(nèi)容往往涉及政治、軍事、社會、經(jīng)濟等等各個方面,尤其是一些軍政大事更是要通過奏折及時稟報,并按照朝廷對奏折的批復來組織實施?;实蹌t要憑借臣子的奏折來掌握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做出決斷,發(fā)出號令。不少皇帝所謂的治天下,其實就是批閱奏折而已,譬如勤政的雍正皇帝每天都要批閱大量的奏折,少則一二十件,多則三四十件,并為此常常工作到深夜。雍正在批閱奏折的同時,每天還要撰寫七八千字的朱批,有時他寫的批語甚至比奏折本身的文字還要多。
由此可見,官員給朝廷寫奏折絕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一門大學問、一種大智慧。寫得好,可能會使龍顏大悅,從此官運亨通,榮華富貴;寫糟了,有可能弄得龍顏震怒,輕則丟官,重則賠上身家性命。
大名鼎鼎的李鴻章就是靠寫奏折“起家”的。他早年并不得志,萬般無奈之下,才托人介紹加入曾國藩幕府。之后,他會寫奏折的特長派上了用場。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初十,曾國藩以兩江總督名義給皇帝呈獻的《參翁同書片》,就是李代曾捉刀的,這篇區(qū)區(qū)不到六百字的奏折,竟讓朝廷將翁同龢長兄翁同書“擬斬監(jiān)候”,所以此折后來被人稱為“天下第一奏折”,李鴻章隨之名滿天下。鑒于李鴻章“寫折子”有功,幾個月后,曾便向朝廷推舉李為江蘇巡撫。自此,李鴻章仕途恰如他奏折上所說的“隆隆直上”,從1862年任江蘇巡撫到1901年去世,四十年來一直位高權(quán)重,成為晚清第一重臣??陀^地說,李鴻章的官場時運,與他寫奏折的本領(lǐng)是密不可分的。
值得注意的是,李鴻章在與洋人交涉中以擅長“打痞子腔”而著稱,那么,他在寫奏折時,是否也愛“打痞子腔”呢?四十年間,李鴻章向朝廷遞交了無數(shù)奏折,他不僅善于反駁同僚,敷衍塞責、打太極拳,而且特別會揣摩圣意、專找皇上和老佛爺喜歡看的、喜歡聽的講。如他做直隸總督時,有年遭受瘟疫,轄下死了幾萬百姓,他竟在給朝廷的奏折上說:“無一人死亡,百姓安居樂業(yè)?!苯Y(jié)果皇上當然高興。
所以,寫奏折說難就難,說易也易,只要揀讀折人批折人喜歡聽的話寫,這個“最靠不住的東西”就偏偏有人愿意看、愿意聽、愿意信。而有人愿意看、愿意聽、愿意信,正是奏折的生存土壤。
值得警惕的是,封建帝制早已壽終正寢,但奏折文化并未隨之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上世紀五十年代,“畝產(chǎn)稻谷幾十萬斤”的“現(xiàn)代奏折”漫天飛舞,大批量地見諸報刊、廣播和電視。盡管是彌天大謊,但畢竟有人信,且愿意信。
【原載2008年7月4日《湘聲報》】
●廣東省湛江周文燕薦
插圖 / 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