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一個語文老師的日記:
今天我講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問。我的意圖是要學生說出司馬光聰明或者機智、勇敢之類的話,然后因勢利導,讓學生們學習這種精神。學生們紛紛舉手,積極發(fā)言的熱情很讓我高興。
第一個學生的問題差點讓我郁悶掉。她問:“老師,什么是缸?”我暈!你不知道什么是缸?唉,也是,現(xiàn)在的城市哪還有缸?難怪孩子們不知道。看到大多數(shù)學生都用同樣迷惑的神情望著我,我只好在黑板上畫了個缸的形狀,告訴大家,缸是一種常見的家用容器。
第二個學生問:“哪買的缸?多少錢一個?”我說:“這個問題不重要,下一個!”
第三個同學問:“缸是干什么用的?”又是一個幼稚的問題。一個學生搶著說:“我知道,我爺爺奶奶家用缸腌酸菜、咸菜。”我只好解釋說:“古時候每家都有缸,是專門用來存水的?!?/p>
第四個學生馬上問:“他們家經(jīng)常停水還是欠水費了?”看來對學生開歷史課真的很有必要。我不得不再解釋:“那時候沒有自來水,人們都是取來河水或井水存在缸里用。”“連自來水都沒有,說明古代人很笨,還是我們現(xiàn)代人聰明?!蹦莻€學生發(fā)出感慨。
第五個學生問:“那個缸放在哪里?”我有點不耐煩了,斥責他:“剛才老師講故事時你干嗎去了?是不是沒有認真聽講?我明明講了放在院子里,你站著聽一會兒!”他申辯:“老師,我認真聽了,我的意思是,那個缸放在院子里的哪個地方?是院墻邊還是院門口還是屋檐下還是院中間?”“這個我哪知道?司馬光也沒有留下回憶錄詳細說明,再說放哪兒小孩不都掉進去了嗎?”
第六個學生:“那缸為什么沒有蓋子?若有了蓋子小孩就不會掉下去了。再說古代人也應該講衛(wèi)生啊,沒有蓋子,灰塵、昆蟲、臟東西什么的都往里掉,人吃了會得病的……”這都哪跟哪呀!我意識到這樣提問下去不是辦法,弄不好會被這些學生扯得遠離主題,只好拿出屢試不爽的老辦法,提問領悟能力強的好學生。
我示意體育委員?!澳歉子卸喔撸俊彼不桀^昏腦隨著前面的思路走?!按蟾拧轿壹绨蜻@么高吧!”我本來想說和我一米八的個頭一般高,可我也沒見過那么高的缸,可說太矮了司馬光也就不用救人了。
勞動委員看到我的示意問:“那么高的缸,小孩是怎么上去的?有梯子還是從高處跳進去的?換了我可上不去?!?/p>
生活委員:“司馬光為什么不上去救人?那小孩能上去他肯定也能上去?!?/p>
宣傳委員一撇嘴:“他還小,缸又那么高,司馬光就算上去了也夠不著?!?/p>
“為什么不喊大人來?”副班長站起來問。
總算來了個不白癡的問題。但我仍然沒好氣地告訴他附近沒大人。
“司馬光為什么不打110?”“不對,應該打119。”一些學生多嘴。
我指向?qū)W習委員。
“大石頭多大?司馬光多大?老師您講司馬光當時也是個孩子,那他抱得動大石頭嗎?那要是缸里的水不夠深,小孩掉進去也不會有危險,就不用救了。”這家伙不顧我已鐵青的臉色自顧自地說下去,“既然要救,證明缸里的水足夠深或者是滿缸水。能承受那么多水的壓強而缸沒有破,說明缸壁是夠厚夠堅固的。司馬光既然只是小孩子,抱不動大石頭,那么他拿小石頭能砸破那么厚的大缸嗎?不可能!就算他拿出鐵杵磨成針的精神,一下一下耐心地砸,就算他最終真的把缸砸破了,那小孩估計早就淹死了。所以……”
“停!”我阻止他繼續(xù)說下去。這小子的物理學得真不錯。我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班長身上:“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fā)?”班長站起來,看看同學們期盼的目光,深吸了一口氣:“老師,我得到的啟發(fā)和同學們的是一樣的,就是——這個故事——是假的!”
口吐鮮血,我栽倒在講臺上。司馬光!你干嗎砸缸?530400廣西賓陽縣賓陽蘆小六(198)班黃夢昕提供摘自《洛陽晚報》原作者吳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