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欣
奧運會發(fā)展到今天日趨成熟,項目種類齊全,競賽規(guī)則嚴謹,賽程安排合理,體育設(shè)備完善。但是,在早期的奧運會上,競賽規(guī)則很不完善,項目種類也不齊全,賽程安排等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以致發(fā)生了許多趣事。
(小好奇)
在冰水中游泳
1896年,第一屆雅典奧運會只設(shè)了9個大項43個小項的比賽項目。當時的游泳比賽是在冰冷的海水中舉行的。海面上固定了一些空心的南瓜作標記,而選手們則乘坐小海輪前往大海中比賽的起點,以岸邊的一面紅旗作為終點標志。當時,能耐得住嚴寒完成賽事的選手寥寥可數(shù)。其中一名美國運動員跳進冰冷的海水后便大喊:“我要凍僵了!”隨后便急忙爬上小海輪。
跑道間要拉繩子
上世紀20年代舉行的奧運會,100米短跑比賽的每條跑道之間,從起點到終點,竟然拉起一條條繩子,目的是防止運動員越線犯規(guī)。這樣,運動員在比賽時不得不小心謹慎,如果一時大意而偏離自己的跑道,便會被那條繩子絆倒,成為滾地葫蘆,還可能受傷。
起跑姿勢的突破
在沒有發(fā)明起跑器的時候,選手們都有自己的一套起跑方式,其中最流行的是站立式起跑。在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田徑賽的100米決賽中,當?shù)诙艿赖拿绹x手伯克屈膝蹲下,用手按地,采用蹲踞式起跑時,觀眾不禁為之捧腹大笑,有些希臘觀眾還以為伯克“發(fā)了瘋”。
這位被視為怪模怪樣的起跑者伯克,用科學的運動技巧,以12秒的成績奪取了冠軍,同時,這也給國際短跑界帶來了短跑技術(shù)觀念的突破,蹲踞式起跑從此流行開來。
要講膽量的項目
1904年,美國的德沃拉克參加圣路易斯奧運會的男子撐竿跳高比賽,以3.50米的成績打破了奧運會紀錄,并奪得一枚金牌。
當年的撐竿跳高,膽小者是不敢問津的,因為這是田徑運動中技術(shù)較復雜的運動項目之一。比賽場地是跳遠的沙地,沙坑里也沒有海綿墊,撐竿是鐵叉頭的木桿或竹竿。運動員缺少技術(shù),一個倒栽蔥就會跌入沙堆,會被摔得暈頭轉(zhuǎn)向,還會有生命危險。
辛苦的賽跑裁判
在電子計時器還未面世時,賽跑的成績只能靠手動計時器裁定。為了使每一次計時接近公平,每條跑道都有兩名計時裁判來測定時間,再由經(jīng)驗豐富的裁判長作出“公正”的裁定。當時,計時裁判除了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還要忍受體力上的疲憊。因為他們需要坐在一個異常簡陋且向上傾斜的木梯上專心工作。現(xiàn)在看來,這一場面不失為運動場上有趣的一幕,但對當時的計時裁判來說,這可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