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濤 朱 磊
駱馬湖是江蘇省四大淡水湖之一,戴場島就處于駱馬湖之中。這個僅有80畝陸地面積、179戶居民、600多人口的小島,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外界的關注,“長壽島”、“小康島”等各種美譽簇擁著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島。
然而就在幾年前,這個小島還是個貧困交迫的孤島。
戴場村支部書記張柳說,在戴場島的發(fā)展史上,有兩件事永遠不能忘:一個是1998年,這個全省最后一個無電村拉上了電線,從此島上的居民在夜晚看到了光明;另一個是2002年,農村信用社的小額貸款登上了小島,從那年起,島上的發(fā)展一年一個大變樣!
從世代捕撈到特色規(guī)模養(yǎng)殖
現年83歲的劉德伍老人如今已是四世同堂,他親身經歷了戴場島的滄桑巨變。在他的大半生中,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全島多年來只有一個學校一個老師,無電無自來水無通信工具,看不到報紙聽不見廣播,島上村民世代以捕魚為業(yè)維持生活。20世紀90年代初,村民開始引入養(yǎng)殖技術,進行小規(guī)模的水產養(yǎng)殖,但由于島上基礎設施太差,村民不懂技術,缺乏資金,養(yǎng)殖收益一直不高,規(guī)模發(fā)展緩慢。
2002年,宿遷市區(qū)信用聯社皂河信用社來到島上調研,決定將戴場島的養(yǎng)殖業(yè)納入信用社支持地方特色產業(yè)加以重點扶持。當年,皂河信用社就在島上開展農戶聯保貸款試點,對符合要求的聯保居民發(fā)放2000、3000、5000元不等的小額貸款,依靠信貸資金的支持,小島上村民養(yǎng)殖規(guī)模從幾畝擴張到數十畝,甚至上百畝。信用社不僅給島上的漁民帶來了資金支持,更帶來讓他們受益終生的科學種養(yǎng)技術,幫助小島漁民做活“水文章”,打特色牌,唱拿手戲。數年的扶持打造,使戴場島與皂河鎮(zhèn)其他特色產業(yè)緊密連為一體,如今已初步形成了“堤頂樹成行、坡面瓜菜果、水中魚蟹蝦、田中稻麥香、湖中圍三網”的立體協作、種養(yǎng)結合、適度開發(fā)的生態(tài)型農業(yè)生產模式,變單一種養(yǎng)為復合、混養(yǎng)型綜合種養(yǎng),走出了一條生態(tài)型有機養(yǎng)殖新路子。皂河信用社每年對這個小島投放貸款達300萬元,在信用社的支持下,戴場島基地生產的“戴場島”牌青蝦、銀魚、螃蟹、青皮鴨蛋、大米五大類產品已通過了省級綠色農副產品認證,成為市場上暢銷產品。其中銀魚、螃蟹、青蝦等特種水產品還遠銷日本、香港、韓國等國家和地區(qū),實現出口創(chuàng)匯。與傳統農業(yè)種養(yǎng)模式相比,畝均增收1500元以上。
貸款申請從7天縮短為1小時
說起信用社的貸款難不難貸,村民蔡萬標驚嘆:“信用社的貸款發(fā)放效率快得令人不敢相信!”在他的記憶中,信用社最初為島上居民提供貸款服務時,想順利獲得一筆貸款并不容易。因為戴場島距皂河鎮(zhèn)陸地有20多公里,村民想申請貸款,先要到信用社提出申請,然后回家等候信用社的信貸員來調查了解情況,待信貸員調查結束,評定符合貸款條件和額度后,村民再行船到鎮(zhèn)上辦理相關手續(xù),取得現金,這樣往返數次至少要花上一個星期時間,來回僅消耗的油費就要300多元,不菲的成本令小島居民和信用社難以承受。
2006年,宿遷市區(qū)聯社在全轄農村推行“集中授信、連片放貸”的陽光放貸模式,使長期以來農民貸款難、手續(xù)繁的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凹惺谛牛B片放貸”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公開、集中對農戶進行貸款額度授信;做實這步工作后,信用社便立即著手展開第二步工作,即進村集體放貸,實行辦公進村組、送貸到農家。信用社排列公布出進村放貸日程表,嚴格按時間安排履行承諾,深入各村組集體辦理貸款手續(xù),分工作業(yè),陽光操作,按照事先評定好的授信金額,為申請貸款的農戶足額辦理貸款手續(xù),前來申請貸款的農戶只需將已經在家門口就辦齊全的手續(xù)拿到信用社,即可取得現金。“集中授信、連片放貸”讓戴場島上的漁民一片歡呼。
2分利息的高利貸與6厘利息的小額信用貸款
戴場島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島上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變化,更體現在小島居民的思想意識的變化。2004年,戴場島被宿遷市區(qū)信用社評為首批信用村,這其中也傾注著信用社工作人員的大量心血。
由于長期與外界隔絕,多年來,島上村民的信用意識淡薄,漁民想發(fā)展生產全是靠借用民間高利貸。2002年,信用社開始扶持小島發(fā)展,對其投放小額貸款,同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村民的思想意識,改變這里的信用環(huán)境。每次上島,信用社的信貸員們都要備足干糧,白天駕船到魚塘邊、圍網旁逐家挨戶了解漁民家庭狀況和養(yǎng)殖情況,晚上就住在小島陸地上給農戶建立信息檔案。信貸員吃住在島上很快與島上居民建立了感情。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窮可貸,富可貸,不守信用不可貸”的宗旨已經深深地培植在這個小島上。
戴場村支部書記張柳在談起小島的變化時如數家珍:“自從評上信用村,信用社6厘利息的貸款已基本可以滿足漁民需求,2分的高利貸沒有了市場,居民的誠實守信意識明顯增強?!?/p>
皂河信用社主任陸敬西對此深有感觸:“如今的戴場島漁民的信用意識特強,貸款到期歸還率達100%,島上漁民已將自己的信用記錄視為最寶貴的財富,這是了不起的轉變!”
170戶漁民與1500萬元貸款
譚運飛是戴場島上的“名人”,因為他的三個兒子中有兩個考上了國家重點大學。但是對于長年生活在島上靠捕魚為生的譚運飛來說,支付兩個孩子讀完大學的費用從何而來,是壓在他頭上的最大困難。就在譚運飛壓力重重的時候,皂河信用社為他辦理了5000元小額貸款,幫助他在水上開起“百貨商店”,此后,隨著老譚商店生意的紅火,信用社的貸款也從5000元逐年調增到1萬元、1.5萬元、2萬元;信用社還幫助老譚承包了30畝水面圍網進行魚蟹養(yǎng)殖,每年3萬元左右的純收入使得譚運飛臉上的愁云早已消逝無蹤?!叭绻麤]有信用社幫助,真不敢想象會有今天!”憨厚的他每和鄰里拉家常時,總會流露出對信用社的感激之意。
據統計,自2002年以來,島上179戶村民中常年與信用社有信貸業(yè)務關系的就有170戶,皂河信用社累計為這些農戶發(fā)放貸款1500多萬元,幫助他們搞技術養(yǎng)殖、水產品深加工等作業(yè)生產。
在信用社貸款的支持下,島上漁民的養(yǎng)殖產業(yè)越做越大,越做越精,養(yǎng)殖水面從2003年的5000畝發(fā)展到如今的15000畝,戶均達到100畝以上,漁民的經濟收益和生活質量得到較快改善,長壽老人越來越多。島上年人均收入從2002年以前的1000多元增加到2006年的6000元,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已占居民總戶數的三分之一,戴場島被人稱做“小康島”和“長壽島”。
昔日的“小孤島”,今朝的“小康島”,戴場島的變遷歷程凝聚著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戴場島的變遷是宿遷市區(qū)信用聯社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也是當前中國農村金融主力軍——農村信用社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潮中的一個縮影。(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區(qū)信用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