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郁娟
為保存湖光山色,他經常把垃圾背下山。
連綿開闊的高山草原鑲嵌著美麗的天使之眼——嘉明湖,站在臺灣中央山脈第一高峰秀姑巒山頂,360度的廣闊視野直達東亞第一高峰玉山。這里是臺灣登山界通稱的“南二段”,若前往該山區(qū)健行,遠遠看到一個瘦小的身影背著巨大的背包靠近,那很有可能就是正在運送垃圾下山的丫亮。
2000年,因著對百岳的向往,丫亮加入公司的登山社,開始尋訪臺灣百岳。他說,生活在都市中,天空常是灰蒙蒙的,景象也不脫高樓林立的混雜擁擠感,只有走在3000多米的綠色屋脊上,才能真正放松,而“南二段”正是丫亮生平第一次長程縱走的路線?!澳菐滋焯鞖夂芎?,每天都可望見蔚藍的晴空和變化多端的云朵,偶爾還可聽見水鹿的鳴叫;有時才剛瞥見它們的身影,卻又一閃而逝,但已令我們振奮不已!”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原始環(huán)境,仍有大煞風景之處,丫亮說:“到處都有廢電池、易拉罐等垃圾;山屋周圍多處有焚燒垃圾的痕跡,里面也總可以發(fā)現棄置的發(fā)霉食物,這樣的‘風景和周遭秀麗的山巒。形成強烈對比?!?/p>
于是每次上山,丫亮總不忘隨手帶點垃圾下山;而2003年羊頭山的獨攀經驗,更讓他決心開始號召凈山活動?!把蝾^山是臺灣鼎鼎有名的‘百岳俱樂部成立大會舉行之處,所以當我越接近山頂,心情就越興奮。然而,在看到三等三角點的剎那,周邊滿滿的垃圾也一并映入眼簾,頓時心情五味雜陳。于是我開始撿拾,但背包塞滿了,仍是滿地垃圾……”下山后沒多久。丫亮就號召20名山友舉辦一次單日凈山活動,將那些觸目驚心的垃圾帶下山來。
漸漸地,丫亮的凈山行動就聚焦在百岳熱門縱走路線,他堅持用背負的方式,處理深山中的垃圾。由于這些路線前后距離相當長,中間段落的垃圾需背負很長的距離才能抵達出口,最不容易也最少被清理。為求一次能背負更多垃圾,他花了近萬元臺幣將背包換成100升的大容量型,然后選擇該路線的近中點為基地,來回數趟將沿途視線所及的垃圾背至基地,處理打包后再全數背下山。他認為即使是水果皮之類的廚余也應背下山,因為高山特殊的土壤氣候,并不利于腐化,而且還可能引發(fā)原生動物挖食,改變其食物鏈。他更不主張以燃燒方式就地處理,因為過程中無可避免會產生有毒氣體,其灰塵更可能沉淀在附近水源。
形形色色的垃圾中,丫亮最關注的是含金屬的瓦斯罐與廢電池?!懊看吻巴页?,周圍總是可以揀到許多廢電池,不難想像其中所含的重金屬會滲入池水中;至于是否有直接丟到湖心的,恐怕更難以計數。登山客可以選擇不喝池水,但長期生長在這兒的水鹿呢?”也許人們短期內不會被隨手丟棄的垃圾所影響,但高山是這島上的生態(tài)根源,如果我們飲用的水源來自高山、流過山林,那么垃圾問題絕不僅是影響山容而已。
雖然成功號召過單日凈山活動,但要針對長程縱走進行凈山,召聚人力并非那么容易。丫亮表示縱走對登山客本身就是一大挑戰(zhàn),在盡量減少負重的情況下,光是個人食物、裝備就至少20公斤,而多數具有背負能力的青壯山友多為上班族,要請長假并不容易。盡管如此,2007年年中丫亮公開呼吁計劃性凈山活動,玉山公園立刻給予人力等各項支持,并吸引了一些山友共同參與。
“很欽佩你的凈山理念和對維護干凈山所做的努力,如有機會亦希望能參與你的活動!”
“你這種無私與愛護大自然的心,潛移默化了每一位熱愛大自然的人,我由衷敬佩。臺灣的山林,因有你而更美麗!”
類似這樣的留言,在丫亮的博客里比比皆是。但丫亮強調自己不是英雄,凈山絕非體力好的人的專利;集合多數人一點一滴的力量,其實遠大于少數強者所能達到的效果。
這兩年來,丫亮平均每季會上山凈山一次,一次6~7天左右。他甚至離開新竹科學園區(qū)年薪百萬的工作,專心從事名著翻譯和健行凈山的活動。丫亮說自己并非存夠了錢才轉換跑道,只是要實踐理想,唯有做了才更清楚如何走下去。雖然有理想,賣書、帶隊的收入卻并不足以支撐一家五口的生計,仍得面對財源的壓力。丫亮說,他之前多半一個人獨自摸索,未來會更用心想辦法結合社會各界的資源。
丫亮多年的山友Anton表示,以前上山即使不丟垃圾,也很少將他人的垃圾背下山來,但看丫亮總是專程上山撿垃圾,他也跟著盡量多撿些垃圾下來。也許短期內還看不到凈山的成效,但丫亮那份對自然的崇敬及愛心,正在這簡單重復的動作中,傳遞意想不到的感染力。
海外星云 2008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