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恩和巴圖
都說消費者就是上帝,為什么不能信賴消費者呢?
消費者很容易說謊話
有句話叫“站著說話不腰疼”。對消費者而言,這句話再適合不過了。因為,他們回答你的問題,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這本身就給他們“說謊話”提供了一個平臺。在此平臺上,更重要的導致他們說謊話的原因是“面子文化”、“逆反心理”以及其他各種可能的心理活動。
所以,我們研究消費者的時候,一定要甄別消費者是否說出真話,不要輕信他們脫口而出的承諾和態(tài)度,而應該用更加專業(yè)的方法去洞察他們言行背后的、甚至用語言難以描述的潛在動機和需求。
消費者不知道自己的“未來”
舉個例子。假如50年前,你問消費者“我們在啤酒里兌水,把它沖淡了,你會喝嗎?”消費者肯定回答“不會”;假如30年前,你問消費者“我們在洗頭膏里兌水,把它變成液體的洗頭用品,你會用嗎?”消費者也會回答“不會”;10年前,你再問消費者“我們把牛奶用137度的高溫煮沸后再裝進盒子里,以相當于普通牛奶2倍的價格賣給你,你會買嗎?”他們也會回答“不會”;甚至3年前,你問消費者“我們在超高溫滅菌奶里再添加一些蛋白粉、鈣和乳糖,然后以現(xiàn)有牛奶4倍的價格賣給你,你會買嗎?”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品牌要有自己的戰(zhàn)略
在營銷界有這樣一句話快成為大家的“天條”,即“有所為,有所不為”。什么意思?就是提醒我們的品牌,不要試圖服務所有的人,更不要試圖滿足消費者的所有需求。
這就要求我們的品牌必須有明確的市場細分和定位,并為之配置相應的產(chǎn)品和服務。還要圍繞他們的屬性和特點,安排相應的傳播活動和分銷渠道。
在此過程中,我們要研究的是目標消費者,而不是所有消費者;目標消費者,我們要研究的是他們的消費動機、需求、行為和價值觀等;還有,研究這些的目的不是聽取消費者說什么,而是要洞察消費者做什么以及為什么這么做。
所以,在品牌經(jīng)營的征程上,筆者由衷建議我們的營銷人員:我們可以研究消費者,追蹤消費者,但不能盲目依賴消費者,更不能把自己的命運交給消費者。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被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品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