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生活在黃河邊上的人,都知道有一種水鳥叫“鸛雀”,而根據(jù)它命名的“鸛雀樓”更是名揚天下。但又因為“鸛雀”的特殊習性,它有了個不太文雅的名字,叫“老等”。
鸛雀外觀的確不美麗,它尾禿,腿細,頸長,羽毛黑白相間。凡涉及介紹鸛雀的資料上,大都這樣描寫:“大型涉禽,形似鶴亦似鷺,嘴長而直,翼長大而尾圓短,飛翔輕快。?;顒佑谙鹘?,夜棲高樹。主食魚、蛙、蛇和甲殼類。我國一類保護動物?!钡谠娙搜劾飬s是另一種景象,尤其是生活在唐朝的鸛雀就更幸運了。它們在翩翩飛翔中,突然看到了黃河岸邊有座高大的樓宇,于是,頭鳥便試探性地飛到了那座樓上,歇息的一瞬間,頓覺無比舒坦,不禁暗自思量:“還有哪個地方能比這里更適合我們家族居住呢?”當下決定就此安家,不再去那每晚都膽戰(zhàn)心驚且風雨飄搖的枯枝敗葉上了。于是,鸛雀們一傳十,十傳百地飛來了,后來竟有成千上萬的鸛雀遷居到了這座高樓上。它們哪里會想到,竟在這里遇見了大詩人王之渙,更沒想到因為大詩人的詩,而使它們成了一種充滿靈性的鳥。這座名不見經(jīng)傳的高樓“鸛雀樓”,一舉成了天下名樓。
前不久,我和幾位朋友登上了位于山西永濟市的“鸛雀樓”,舉目眺望,奔騰的河面上并無鸛雀出沒,樓上也不見任何鸛雀棲息。我十分納悶,就請教同行的一位朋友,他微微笑道:“這就是為什么把鸛雀叫做‘老等的緣故了。”我依然不解,便悻悻下了樓。
當我來到黃河岸邊時,一種并不壯觀的景象呈現(xiàn)在了眼前。此時的鸛雀們正在捕食,它們的隊形很是分散,每只鸛雀的間距大約有三四米遠,顯得零零落落,但又互不干擾。它們久久站在水渚邊,默默耐心地在等待,幾個小時一動不動,不論驚濤駭浪拍岸,還是細流潺潺緩動,甚至河面上穿梭來往的船只,也絲毫影響不了它們的耐心。每只鸛雀都如一個經(jīng)驗老到的垂釣者,一旦瞅準了獵物,便把脖頸伸開閃電般予以出擊,那尖利的喙似標槍般的準確刺入蕩漾的水中,即刻一頓美食盡入口中,吃飽了的,撲打著翅膀悠閑地在岸邊散步,不過癮的,接著繼續(xù)等了下去,直到肚兒圓了為止。
看完了鸛雀捕食的全過程,我恍然大悟:這就是為什么把鸛雀稱之為“老等”的緣故了!但同時想到,也只有被稱之為“老等”的鳥,才配叫“鸛雀”。
多少年過去了,一代代的鸛雀依然在黃河邊耐心地等待,它們顯不出一點點寂寞,也絲毫不動聲色,就那樣一直等了下去。鶴雀的子孫們也因此有了一筆寶貴財富:只有堅忍不拔地耐心等待,才會等來燦爛明媚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