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走近NONO族
“NONO”一詞據說來自加拿大記者納奧米·萊恩于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拒絕名牌》。書中揭示了當今世界瘋狂的消費狀況,以及人類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品牌及其廣告的騷擾和欺詐,為身處高消費都會的西方人敲響警鐘,并直接導致了NONO族的興起。
“NO”是“不”的意思,“NONO”其實就是“對一切虛偽說NO,對矯揉造作說NO,對沒有個性的一味跟風說NO,對千人一面的品牌說NO。NONO族就是指那些有經濟實力卻有意不買名牌的人。他們奉行理性消費、簡約生活的“新節(jié)儉主義”,不愿做名牌的奴隸。他們以“潮流規(guī)則解密者和顛覆者”身份出現,追求高品質生活。注重個人感受,拒絕被潮流程式化湮沒個性。
他們的穿衣原則是舒適第一、簡約第二,自我感覺最重要。名氣越大的衣服,他們越覺得俗。只有那種簡單到沒有商標、低調到幾乎不做宣傳的牌子,才入得了他們的眼。
NONO族的衣著看起來樸素,實際上卻并不簡單,自有其同類才能欣賞的典雅。事實上,他們雖然不大買名牌的賬,但跟所有新新人類一樣,非常在乎生活質量與品位,無論衣食住行,都講究環(huán)保、自然、精致,生活細節(jié)上錙銖必較。他們吃自制的面包,用全麥面粉,不加發(fā)酵劑;會在黎明出發(fā),驅車幾個小時,只為購買全國最好的火腿。
一個標準的NONO族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他們用自制香水,不買現成的名牌貨;他們的衣服最好也是自制的,不行的話,也要自我搭配,絕不跟著流行雜志走;他們不愛身上掛得跟珠寶店一樣,惟一的首飾是一顆不起眼卻昂貴的鉆石;他們愛逛的商店沒有店面也沒有櫥窗。第一眼看上去像個車間,而且不臨街,要先進一扇門,上樓梯,這才走進一間公寓……
他們不喜歡被控制的感覺,不喜歡用手機,電話在家里,有事請留言。在他們家里,刻意的裝飾少之又少,卻不知角落里一個不起眼的瓷器花瓶,其實是傳世的古董。為了保護環(huán)境,他們頂討厭汽車,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是地鐵和自行車。
精神上的貴族
除了不買名牌外,NONO族與其他新新人類并沒有多大區(qū)別,一樣講究細節(jié),追求生活質量與品位。真要說有區(qū)別,那就是他們更清高,清高到認為自己是精神上的貴族。
在他們的字典里,有錢與有品位是兩回事,渾身名牌、掛滿珠寶、招搖過市的富人是他們最不屑的。他們認為,靠名牌來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恰恰是一種沒身份的表現,什么時候見過真正的貴族站在高處大喊“我有錢有地位有文化”?
真正的貴族應當“大隱隱于市”,靠內涵而不是靠外表。他們骨子里早就承認自己是精神上的貴族,品位有,內涵也有,自然不必在外表上炫耀,不必跟潮流,也不必拿名牌來顯示自己多高貴。
追求簡單而不失品位的生活,拒絕浮華、造作和賣弄,一直被視為NONO族的精神標簽。
在外企工作的于玲就是這樣。經常約朋友去酒吧是幾年前的事了?,F在的她,已然返璞歸真,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洗完澡躺在床上看書,獨享那種沒有紛擾的寧靜。她說她要的是一種完全屬于自己的寧靜生活,關鍵是自己覺得舒服。
在工作上,NONO族不贊成那種拼命三郎式的方法。他們拒絕物質上的患得患失,自信與從容讓他們得以我行我素。
簡妮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在外企工作,收入頗豐,后來辭職去一個邊遠小城執(zhí)教,讓所有同學大吃一驚,簡妮的回答卻很輕松:“我只是熱愛這樣一種生活狀態(tài)罷了?!?/p>
不單不買名牌
在外企任職的韓小姐本來是個愛趕潮流的時尚MM。同事買了LV包包,她就要買CHANEL的裙子。每月領到薪水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商場??墒?,這樣的攀比并沒有讓她快樂。后來,她在朋友的啟發(fā)下意識到,只要穿得舒服,吃得開心,是不是名牌根本不重要,她不再買名牌,而是根據自己的品位到小店里淘東西,到小巷的鋪子里裁衣服。這樣的生活,很快讓她樂在其中。
不過,要成為一個NONO族,僅僅靠不買名牌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你得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生活中所有的精致都需要一定的物質支持。想想看,森林深處的別墅,不要說買,租住幾個月都應該花費不小吧。
然后,你得培養(yǎng)自己的品位,從精神上洗腦,盡量向NONO族前輩看齊。他們雖然不穿名牌,但一件雜牌衫穿出來照樣有味道,這個本事也不是一般人都有的。
其次,你還得有空閑。沒有大把空余時間,怎么去發(fā)展興趣?
再次,你要建立一個同族人的關系網。想想看,那種隱藏在深巷中的裁縫鋪,那種不臨街的小店,沒有朋友推介并饋贈地址,你怎么找得到?
NONO族的“新節(jié)儉主義”,不是因為生活水平低而節(jié)衣縮食,而是收入不菲卻精打細算;不是不愛生活,而是用更理性的態(tài)度去享受生活。這是一種繁華過后更趨成熟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處世哲學,也是一種理性務實的消費理念,一種明朗而積極的生活方式,于國于家都有利,未來肯定會得到更多人認可。
(侯飛鳳摘自“中國網”圖/黃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