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6日晚,中國在法國的文化年在巴黎拉開了序幕。
2004年10月9日晚,在中國首都北京,法國文化年正式開幕。
中國和外國互搞文化年,這是第一次。但為什么是法國,而不是別的什么國家?中法互搞文化年的主意是誰首先提出來的?
希拉克首先提出中法互搞文化年的主意
2000年10月,希拉克總統(tǒng)訪華時,向江澤民主席提出了互搞文化年的建議。江澤民主席認為這是個好主意,立即表示同意。兩國元首達成協(xié)議:2003年,中國在法國搞文化年;2004年,法國在中國搞文化年。
此后,希拉克一直關(guān)心著中法文化年的籌備工作。最初籌備工作進展緩慢,缺乏生氣,希拉克親自點將,讓他的文化顧問泰拉·諾瓦加盟,加強領導班子。
希拉克還提出,文化是個大概念,不是搞幾場文藝演出或文藝展覽,要包括科技、教育等領域,也要發(fā)動地方的積極性,不僅在首都搞,在地方也要搞??梢苑Q作“中國年”、“法國年”。他的想法贏得了中國領導人的支持。中國、法國文化年都取得了圓滿成功。
希拉克喜歡東方文化,尤其癡迷于中國文化,不僅對青銅器研究頗深,還對李白情有獨鐘。他親口告訴我們,他正在編寫一本關(guān)于李白的電影腳本。李嵐清副總理訪問法國時,希拉克提出,想了解中青年學者對李白的看法。李嵐清回國后,立即托人把北京大學等高校四位青年學者的論文和法語譯文送到我駐法使館。
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每晚睡覺前必讀關(guān)于中國考古的雜志
希拉克從小就喜歡中國文化,這同他的啟蒙老師有很大關(guān)系。這位白發(fā)蒼蒼的俄羅斯家庭教師懂得十幾國語言,酷愛東方文化,經(jīng)常帶著才十幾歲的小希拉克到吉美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參觀,那里陳列著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文物。老師的講解和眼前各種神奇的藝術(shù)品,使希拉克心馳神往。他乘著想象的翅膀飛到了中國,飛到了日本,飛回了久遠的年代。他思考著為什么銅器是青灰色,考古學家怎么測定這是哪個年代的器物?他越看越想了解這些文物后面的故事。
希拉克上中學時,家搬到了吉美博物館附近。這給他去博物館提供了方便。一放學,他就背著書包到那里去,站在各種文物前左看右看。博物館的管理員看這位男孩如此著迷,常常熱心地走過來解答孩子的問題。希拉克尤其喜歡中國的青銅器。青銅器上的圖像各異,它們都代表什么?希拉克想弄明白。吉美博物館成了他最愛去的地方,有時為了去博物館參觀,還曠過課。青銅器成了他的終身愛好。
希拉克在年輕時就從政,而且十分投入。不管是在財政部當一名官員,還是后來成為巴黎市長,甚至在1995年當選為法國總統(tǒng)后,他對青銅器的熱情絲毫未減。一位大國的總統(tǒng),日理萬機,怎么會有時間去研究青銅器呢?有一次我向希拉克夫人提出了這個問題。她告訴我,希拉克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每晚睡覺前必定要讀關(guān)于中國考古的雜志。
其實,何止是睡覺前讀呢!2002年7月,希拉克出席北約首腦會議,大概因有的發(fā)言內(nèi)容重復,他索性從公文包里拿出一本書讀起來。會議廳樓上的記者廂里,一位法國記者發(fā)現(xiàn)總統(tǒng)在“開小差”,眼疾手快,立即用長鏡頭拍下,在法國報紙上登了出來,標題是“總統(tǒng)忙里偷閑,研究中國青銅器”。照片上的希拉克低著頭,全神貫注地在看一本書。
類似的“開小差”事件時有發(fā)生。他的顧問曾告訴我,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希拉克趴在桌上邊聽發(fā)言,邊認真地在一張紙上寫著。顧問以為總統(tǒng)在記發(fā)言要點。沒料到,過了一會兒,希拉克轉(zhuǎn)過身來,遞給他一張紙,說:“請幫我核對一下?!鳖檰栆豢?,大吃一驚,總統(tǒng)哪是在記筆記,他默寫下了全部中國朝代紀年表!顧問自知才疏學淺,無法核對,便一個電話打到巴黎,找到研究中國歷史的專家,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地核對,居然全部正確,希拉克得了滿分!
與中國專家討論青銅器問題,讓總統(tǒng)專機多等了半小時
希拉克對青銅器的知識達到了專業(yè)水平。他參觀中國出土文物展時,基本上不需要講解。他與有關(guān)中國專家的關(guān)系,像同行似朋友,一邊看,一邊交換心得。對于陪他前往參觀的人,包括他的夫人,他都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講解,而真正的講解員卻“失業(yè)”了。
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馬承源是青銅器專家,與希拉克交上了朋友。1997年希拉克參觀上海博物館,原定參觀一小時,結(jié)果他逗留了一個半小時。法國禮賓司長不斷提醒他,該去機場了。但他還是興致勃勃地與馬館長討論青銅器問題。法國總統(tǒng)的專機在機場多等了半個多小時。
作為國家元首,希拉克只見重要的外國客人,而青銅器專家馬承源館長是個例外。每次到巴黎,只要希拉克有空,肯定要見他,有時同他共進早餐。這時希拉克就會提出各種問題向馬館長請教。兩人討論青銅器,談得十分投機。有一次,馬館長把他編寫的一套青銅器書籍送給希拉克,希拉克愛不釋手,書是用中文寫的,但他還是一頁一頁地翻看。當他翻到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的青銅器時,抬頭問馬館長:“這是二里頭二期還是三期的青銅器?”馬館長驚呆了,如此專業(yè)的問題,只有考古學家才能問得出來。二里頭的青銅器,埋的土層有深有淺,形體也有差別,從中可看出不同的年代。一位外國總統(tǒng)居然對中國青銅器有如此之深的研究,怎能不令人吃驚。后來馬館長去世,希拉克還專門發(fā)了唁電,足見他對馬館長的尊重。
江澤民:“在座的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希拉克總統(tǒng)”
希拉克對中國歷史了解之深,使他十分自信,敢同中國人辯論有關(guān)中國歷史的問題。
2000年10月,希拉克訪問中國,先到揚州。他知道江澤民的家鄉(xiāng)是揚州,還知道江主席是一個文化底蘊很深的中國領導人。他常說:“我和江主席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我們都喜歡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钡@嗽L問時,是10月下旬,揚州的秋季。一到賓館,希拉克換了衣服就去見江主席,進行小范圍的會談。當天晚上,江主席設宴招待希拉克,并安排演出了揚州道情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節(jié)目。席間希拉克提出要看大運河,由此引起了對隋朝興衰的議論。中方有人問:“隋朝有幾個皇帝?”一位同志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兩個,隋文帝、隋煬帝?!毕@寺犃?,立即胸有成竹地糾正說:“不,是三個?!蹦峭静环?,堅持說:“是兩個?!毕@舜绮讲蛔?,重復了一遍:“不,是三個。最后一個是恭帝,在位時間是617到618年,李淵是攝政王?!薄袄顪Y”兩字發(fā)音還很準確。這時江主席插話了:“不用爭了,我看我們在座的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希拉克總統(tǒng)。”
第二天早上,江主席與希拉克在國賓館的茶室共進早餐。賓主雙方一邊品嘗揚州點心,一邊輕松地交談著。江主席對希拉克說:“昨天晚上我回去查了一下,您說對了,隋朝是有三個皇帝,第三個是恭帝……”希拉克啜一口清茶,得意地說:“當然是我對了。”他的語氣容不得絲毫懷疑。
希拉克“班門弄斧”,這次勝了“魯班”一著。
(施燕華/《別樣風雨》/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