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英
讀寫結(jié)合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種傳統(tǒng)的被廣泛應用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讀寫結(jié)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我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了讀寫結(jié)合的嘗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為日后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一、以朗讀促語言文字的積累。
小學生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對語言的感受和積累,而不是理性分析。小學生長于記憶,長于形象思維,讓他們大量接觸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作品,形成對祖國語言文字豐富的感性認識,這是符合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特點的。許多精彩的課文及片斷,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不困難,一旦熟讀成誦,課文的語言就會變成他們自己的語言,成為扎實而豐厚的儲備,一旦需要使用時自然會涌上筆端,大大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剛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識字不多,詞匯量也較少,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對一些有特點的詞語進行積累。比如,《小溪》一文中的“滑溜溜”和“亮晶晶”,我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來積累。老師說:“冬天到了,小溪就變成了溜冰場。這時候你來到山里會干什么?”學生回答:“我會溜冰?!崩蠋熣f:“是呀,小朋友們可以溜冰啦!多開心??!來讀好這兩個詞?!钡搅硕昙墸瑢W生有了一定的識字量,遇到一些語言文字比較優(yōu)美的文章時,我會讓學生摘錄下來抄抄、默默。如《石榴》一文對石榴的外形做了細致的描寫。對學生來說,石榴雖是生活中比較熟悉的水果,但要用準確的語言來描寫還是有困難的,所以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劃出描寫石榴的句子讀讀、議議,課后再背背、記記。
二、以隨文練筆促語言文字的運用。
隨文練筆是一種重要的語言訓練形式,其選材角度小、內(nèi)容簡短、緊隨閱讀教學且形式多樣。但是一節(jié)課內(nèi),教師只能根據(jù)既定的能力訓練目標,從課文中精心選擇幾個訓練點,即選幾個供學生訓練用的“例子”。選好“例子”對于提高閱讀教學效率能起到關鍵的作用。教師要根據(jù)學年教學目標和教材編排的讀寫訓練項目,在課文中選擇語言表達上具有某種規(guī)律性的語言現(xiàn)象(詞句和段落)。這種語言現(xiàn)象應該是可以遷移,可以概括類化、舉一反三的,并且要與學生的語言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符合兒童的語言“最近發(fā)展區(qū)”。在課文中選擇“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師必須潛心鉆研教材,在把握課文的語言特點上下一番功夫。
1.模仿性練筆
選取課文中的典型句段,如總分結(jié)構(gòu)、排比句式、比喻句等,模仿其規(guī)范的語言和句式,指導學生進行仿寫,以使學生逐步掌握各種寫作方法。
如《稱象》一課,曹沖想出了“以石代象”的方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我啟發(fā)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你還能用什么方法稱象呢?于是,學生想出了“以土代象、以人代象、以木代象”等方法。隨后讓孩子仿照課文稱象的過程把他們的方法寫下來。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很容易的。因此,教師只要把規(guī)律教給學生,使學生有章可循,學生就會從讀中悟出寫的門徑。
2.理解性練筆
在學生理解、領悟課文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之后,讓他們運用剛從文中學到的某種語言形式,去轉(zhuǎn)換、豐富、發(fā)展課文內(nèi)容。這種練筆的方式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
如教學《花木蘭》,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抓住“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赫赫戰(zhàn)功、英勇善戰(zhàn)、巾幗英雄”這幾個詞,要求他們在理清文章的基礎上,用這幾個詞語簡單地介紹“花木蘭”這個人物。訓練能幫助學生概括提煉課文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想像性練筆
抓住課文中那些進行了概括抽象卻與中心密切相關的詞語,或是文本中的空白點,讓學生展開想像,通過練筆把它還原成具體可感、觸手可及的鮮明形象,以便讓學生從另一個側(cè)面深化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
如教學《迷人的秋色》,抓住“迷人”這個詞語,讓學生展開想像,想像秋天里還有哪些景物是迷人的,運用想像畫一幅風景畫,再用語言描繪出來。又如教學《沙灘上的童話》,文中的孩子是用炸城堡的方法救公主的,但這種方法可能會使公主受傷。學生展開想像,想出了更好的辦法救公主。他們把救公主的過程寫下來,感到很高興,因此就樂意寫。
想像性練筆還包括讓學生補寫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號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對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續(xù)寫。如《神秘的恐龍》一文,文中說科學家們對恐龍的滅絕作了種種推測。課文的第三節(jié)結(jié)束時用了省略號,省去了其他推測,這里便可讓學生查找有關資料,寫一寫還有哪些可信的推測,并寫清理由。補寫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培養(yǎng)他們的想像能力和思維能力。
隨文練筆必須建立在對課文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這就促使學生主動深入地去鉆研課文。練筆始終建立在學生理解領悟課文的基礎上,既保證了教學主題的統(tǒng)一性和教學過程的流暢性,又有效解決了學生作文沒有素材的老大難問題,培養(yǎng)了他們敏感的作文意識,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
三、以換位體驗促情感的激發(fā)。
學生的寫作缺乏真情實感是寫作中的重要問題,所以,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化“我”入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為今后的寫作奠定情感激發(fā)的基礎。學習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對之做理性的分析,更要能“入”,即以參與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傷,在感情上融入,用心靈去感受,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掌握課文。
譬如,我在教學《面對夜鶯感到羞愧》一文時, 就讓學生設想自己是課文中的莉達,聽了奧莉婭的話,你會怎么對她說?然后依據(jù)自己的理解寫一段話。從孩子們寫的內(nèi)容看,學生的確理解了課文中莉達這個人物的內(nèi)心所想,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同莉達保護環(huán)境的這一舉動。
再如《帶著尺子去釣魚》一文,課文教學完后,向?qū)W生提出:“如果你和爸爸一起去丹麥旅游時,到海邊釣魚,也釣到了一條不到二十二厘米的魚。這時,你和爸爸之間會發(fā)生一段怎樣的對話呢?”從學生的話語中能體會到,學生已受到了主人公自覺嚴格遵守法律、保護海洋資源的感染。
漢語的豐富性決定了讀寫結(jié)合訓練的多樣性,選擇恰當?shù)挠柧殐?nèi)容因而是一件細致而復雜的工作。教師既要總攬小學生語言發(fā)展的全局,又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課文的語言特點,還要了解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才能精心選好語言訓練的內(nèi)容,讀寫結(jié)合訓練才可能科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