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烏鴉嘴”是指人們嘴無遮攔,直言直語,說出不中聽、不吉利的話。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愛聽順耳的好話,所以,大煞風(fēng)景的“烏鴉嘴”雖然表達(dá)的意思是真實的,但由于“聲音”難聽,往往不受歡迎。
南北朝時期,北魏大臣李崇做過一次“烏鴉嘴”。公元523年,李崇的部下魏蘭根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建議把邊境的六鎮(zhèn)改為州,分別設(shè)置郡縣,以安撫當(dāng)?shù)匕傩?。李崇也認(rèn)識到六鎮(zhèn)地處邊遠(yuǎn),賊寇密布,治安形勢嚴(yán)峻,為了防患于未然,專門為此打了個報告給北魏孝明帝。然而,報告交上去后,不知道是皇帝太忙還是別的什么原因,事情被擱置下來,沒了下文。
第二年,北魏邊境造反的人越來越多,北魏孝明帝在朝廷召開緊急會議。會上,孝明帝想起了李崇的那個報告,說:“去年李崇上表請求改鎮(zhèn)為州,朕因為舊章程難以改變,沒有聽從?,F(xiàn)在看來,李崇這個報告開啟了鎮(zhèn)上那些人的非分之想,以致形成今日之患?!辈⒇?zé)令李崇帶兵前往邊境平叛,將功贖罪。
面對李崇所受的冤枉氣,司馬光特地在《資治通鑒》中發(fā)表評論說,李崇上表是為了“銷禍于未萌,制勝于無形”,北魏孝明帝自己不采納建議,待到禍亂產(chǎn)生,不但沒有絲毫愧謝之言,反而把這當(dāng)作是李崇的罪過,“彼不明之君,烏可以謀哉!”
一些迷信思想濃厚的人,往往很忌諱人家“把好事說壞,把壞事說準(zhǔn)”,這就是李崇遇到的情形。比如,某人家的破房子快倒了,別人提醒他要及早維修,這家人卻認(rèn)為房子未必會倒,不愿維修;而房子真的倒塌后,他不但不自我檢討,客觀地分析原因,反而認(rèn)為這房子就是某某人的嘴“說”倒的,進(jìn)而怨恨人家一輩子。所以,老于世故的人,就懂得從這樣的小事中吸取教訓(xùn),奉行“閑事莫管”的處世原則。從李崇的遭遇看來,這種毛病,遠(yuǎn)遠(yuǎn)不只存在于鄉(xiāng)野小民身上啊。
像北魏孝明帝這樣的人,誠如司馬光所言,“烏可與謀哉”?!盀貘f嘴”不是隨便當(dāng)?shù)?,面對諱疾忌醫(yī)、聽不得別人意見的人,這“烏鴉嘴”還是不當(dāng)為好。給別人提意見,一定要首先看清楚對方的為人,千萬不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樣做是徒勞無益的,說不定就要給自己惹來大麻煩,這類教訓(xùn)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編輯/劉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