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瑜
Sally最近很郁悶,因為有一些事情壓在她心里,她總是被它們纏繞著。事實上,當自己有了“不能說的秘密”后,你是否也會有煩惱?而當情況改變,你可以說出心中的秘密時,是不是會長舒一口氣呢?和別人相互交換了一些各自的私密信息后,你會不會覺得和對方的關系更緊密了?
我們常常會將自己的一些秘密告訴別人,心理學上把這種行為稱作“自我表露”。心理學家認為,經常進行“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一個標志。
快樂的“透明人”
記憶中,童年時光總是很快樂,那時候想說就說,想做就做,沒有顧忌和心事。進入青春期后,很多事情不想告訴別人,心中有了越來越多的小秘密,快樂似乎也越來越遠離自己。從此,我們發(fā)現再也回不去童年時代“透明人”的狀態(tài)了,我們會擔心,如果自己的壞習慣、不好的經歷被別人知道,別人可能會嘲笑、看不起自己。為了避免秘密被發(fā)現,我們把真實的想法和情感隱藏起來,當別人有意無意觸碰到秘密時,會緊張不安。這樣的后果,有時候不僅僅是快樂少了,甚至會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當我們用過多的心理能量去護衛(wèi)心中的秘密時,用于正常交往、學習和工作的能量相應就減少。這部分能量太少時,就會影響正常生活。而心理學家認為,拒絕讓別人了解自己,也會阻礙自己真正了解自己。所以,讓自己快樂且取得成功的有效方式就是讓自己“透明”——允許別人來了解我們。當你真正對別人敞開心扉時,就會發(fā)現,其實尷尬和煩惱并不如預想中的多,而理解、認同、支持和幫助卻不斷給你驚喜?,F在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上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和情感,并與朋友分享,他們正是試著讓自己成為“透明”的快樂人。
表露互惠原則
付出總會得到回報,這個說法用在人際交往中同樣有效。當我們在交談中展示自己的私人信息時,對方也會奉送他的私人信息作為回報,這是人際交往的“潛規(guī)則”之一,心理學家把這稱為“表露互惠原則”。
在一項實驗中,心理學家觀察到,當兩個彼此陌生的人交往時,他們往往從公共的、安全的話題開始,比如天氣、喜歡的電影,但很快就轉入了私人性話題,如與親人的矛盾沖突等。有意思的是,我們似乎都很善于把握隱私暴露的程度,會努力和對方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也就是說,如果對方只是泛泛地講一些公共話題,你也就不會把自己的私密信息透露給他。最高水平的“表露互惠”發(fā)生在彼此有點兒了解,但關系仍在發(fā)展的兩個人之間,他們?yōu)榱吮M量了解對方而不斷展示自己的私密信息,并得到對方投桃報李式的回報。
秘密與健康
和別人分享你的經歷和想法,不僅能讓你更快樂,交到更多的朋友,還能讓你獲得健康收益。心理學家發(fā)現,把讓自己感到羞辱或悲傷的創(chuàng)傷性經歷深埋在心中不告訴任何人,有損我們的健康。
小時候被人嘲笑是“矮冬瓜”,親眼看見父母吵架的激烈場面,向暗戀的人表白被拒絕……生活總會有挫折,幾乎人人都有創(chuàng)傷性經歷。因為回憶太痛苦,有的人不向任何人提起,甚至拒絕自己去想,強迫自己忘記。當我們努力抑制對創(chuàng)傷性經歷的感受時,身體需要進行大量的工作,久而久之,身體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壓力會增加生病的可能性。
表達創(chuàng)傷性經歷,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對心理健康同樣有益——保守秘密的人更可能遭受抑郁和焦慮的侵擾。因此,當你為某件事情痛苦的時候,不要一個人硬挺,找親密的好朋友傾訴,對身體和心情都有好處。如果不想對人說,用文字記錄下來也對身心健康很有幫助。
我的秘密只對你說
在理想的世界里,沒有欺騙,沒有傷害,沒有任何丑惡,每個人都善良美好,我們可以沒有任何秘密。但是,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里,對任何人都完全敞開心扉,很可能會讓自己被利用或被傷害。試想一下,對現在的愛人訴說你和初戀情人的浪漫回憶,會是什么結果?
說出秘密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讓自己更快樂更健康,但是并不等于我們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要這樣做。受情境的制約,一些秘密,我們只能在特定的時候,對特定的人才可以說出。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與人交往,需要親人、朋友、戀人支持的原因——只有在親密關系的氛圍中,我們才能給秘密找到一個出口,讓與秘密相伴的煩惱也隨之而去。
把秘密告訴了不該告訴的人,我們心里會很不舒服;而當我們被迫知道別人的秘密,我們同樣會覺得難受。設想在長途汽車上,你并不喜歡鄰座的乘客,但是他一路喋喋不休地跟你說他在公司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你會不會非常郁悶?
因此,傾訴自己的秘密時,選擇恰當的人,選擇恰當的時間,讓說出的秘密帶走憂慮和痛苦,帶來快樂與健康,這才是我們愛護自己、完善自己的有效方法。
(摘自《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