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21年,當時明朝的《武備志》就記載了以黑火藥為能源的火箭彈和其發(fā)射裝置(百虎齊奔箭和群鷹逐兔箭)在明朝軍隊中的使用情況。這可以算得上是火箭炮在軍事應用上的最早記載。
火箭炮是炮兵裝備的火箭彈射裝置,主要作為火箭彈的發(fā)射點火具,同時為火箭彈提供一定的初始射角和方向。由于火箭彈有自己攜帶的燃料,通過發(fā)動機產生的推力飛行,火箭炮就沒有普通的身管式火炮那樣須承擔巨大的后坐力的問題,故結構比較簡單?;鸺谀芤源罂趶蕉喟l(fā)聯(lián)裝的方式提高發(fā)射速度和火力,主要配用殺傷爆破火箭彈以壓制、殺傷有生目標和其他弱防護目標。由于火箭彈的口徑比較大,發(fā)射時彈丸所受的撞擊力和加速度較小。相比于身管式火炮,火箭炮的火力密集度比較高,缺點是再裝填速度慢、射擊精度不如身管式火炮。但隨著軍事科技的發(fā)展,部分發(fā)達國家的軍隊已經裝備了帶有自動再裝填設備的火箭彈運輸/裝填兩用車輛,協(xié)同火箭炮一起作戰(zhàn);同時為火箭彈裝備各種各樣的制導裝置,解決了上述的問題。本文將介紹蘇聯(lián)經典的BM-13型火箭炮的模型的制作。
卡秋莎
二戰(zhàn)前,火炮品種不多,火力有限。許多新型火炮都是二戰(zhàn)期間走上戰(zhàn)場的,比如艦炮、無后坐炮、反坦克炮等,其中BM-13型火箭炮(俗稱“卡秋莎”)更是當時炮中的明星。
1933年研制成功的“卡秋莎”是世界上第一種多管火箭炮?!翱ㄇ锷卑惭b在汽車上,以8根槽鋼為導軌,一次可發(fā)射16枚132毫米火箭彈,射程達8千米,重新裝填時間約為5~10分鐘。 1939年蘇聯(lián)紅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裝備火箭炮的軍隊?!翱ㄇ锷钡谝淮谓邮軕?zhàn)斗洗禮是在1941年7月28日。當幾十條火龍呼嘯著撲向德軍陣地時,威震敵膽,入侵者嚇得魂飛魄散。
德國人叫它“斯大林管風琴”,蘇聯(lián)人起先根據(jù)火箭彈的俄文縮寫字母PC,給它起了個威風凜凜的女人名——賴莎·馬克西莫夫娜。蘇聯(lián)紅軍特別喜愛它,后來就以俄羅斯人特有的幽默,把它改名為溫情脈脈的“卡秋莎”。當時,“卡秋莎”火箭炮是蘇軍的絕密武器,為了不讓它落入敵手,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曾引爆炸彈,與心愛的“卡秋莎”一起為國獻身!
模型制作
在開始制作前先要收集實物的相關資料,進行仔細的對比,確定改造和制作的目標,然后再照圖制作。以下是制作和涂裝的簡要過程。
組合還是先從底盤開始,雖然零件不是很多,但一定要仔細閱讀圖紙確定零件的固定位置再進行組裝。模型的輪子若照圖做是全部可動的,但考慮到日后的保存還是將其全部粘住了。底盤和輪轂全部是亞光黑色,為了方便噴涂,不要將其和駕駛室、發(fā)射器粘死。車頭水箱散熱器依然繼承了紅星模型的變形問題,需要用筆刀仔仔細細地修整外形,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選用捷克牛魔王的升級蝕刻片進行改造,效果絕對不凡。制作發(fā)射器滑軌要注意保持水平粘接。待完全干透后再進行下一步的組裝??招妮喬ヅc輪轂組裝前,要將輪轂外側涂抹一層瞬間膠,彌補橡膠輪胎沒有抗氧化劑的通病。橡膠輪胎雖然質感很好,但保存時間不可能很久,上色舊化也必須格外小心,絕不要使用油性顏料(如果是塑料射出件就方便多了)。
組合完成后用郡士500號水補土打底,用燒鐵色加黑色,噴出所有線位,待全部干后準備噴涂主色。用郡士136號蘇軍綠加少量藍打底(比例大約是8∶2) ,在預留的深色線位處要注意薄噴,顏色不要蓋住陰影。然后用郡士135、136號蘇軍綠加黃色調出較淺的綠色,薄薄地噴涂于高光位置,反復幾次會得到不錯的效果。車輛頂部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較長,故其顏色要比側面淺一些。車身側面的顏色噴涂應該由上至下、由淺到深,這樣的效果會比較真實。接著就是貼水貼和噴保護漆了。待完全干透后就該舊化了。由于是二戰(zhàn)時的蘇聯(lián)裝備,如果過于“干凈”,好像不能再現(xiàn)那段艱苦的歲月!所以漬洗得比較重,用紅棕加少量象牙黑色油畫色漬洗,由上至下擦拭,模仿出雨水長時間沖刷的銹痕。用德國灰加棕色做出掉漆。然后用自制的天然土(黑色+白色+綠色+深紅色+紅棕色+黃色+灰色)加無水酒精,涂抹在車輪底盤擋泥板等處。干后用清水擦掉多余的“泥土”,清掃要有一定的技巧,要結合實際不要過于隨意。用噴筆在車頭、車尾噴自調的泥土色。靜態(tài)仿真模型要的就是再現(xiàn)真實一刻的感覺,越真實就越完美。
深夜看著案頭的“卡秋莎”,仿佛能夠聽到它那撕裂天空、撼動大地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