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華
班固文筆古奧,《漢書》向稱難讀。《蘇武傳》(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冊)若干注釋有待推敲,爰作小札,以饗讀者。
“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yī)。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教材注:“蹈:踩。”
楊樹達先生《漢書窺管》云:
背不可蹈,況在刺傷時耶?蹈當讀為搯。《國語·魯語》云:“無搯膺。”韋注:“搯,叩也。”馬融《長笛賦》云:“搯膺擗摽”,搯膺即叩胸也。搯背者,輕叩其背以出血,不令血淤滯于體中為害也。
朱東潤先生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據(jù)此注為:“蹈:通搯?!比嗣窠逃霭嫔纭豆糯⑽倪x》亦據(jù)此注為:“蹈:同‘搯,扣擊,輕敲?!钡谫O先生《漢書札記》則不同意楊先生的意見。他認為:
楊說實有可商榷之余地?!秶Z》及《長笛賦》之“搯膺”,即俗所謂椎心,兩《漢書》及《論衡》諸書中又謂之叩心,乃極度形容哀痛之狀,以之施于《蘇武傳》之文,毋乃乖剌已甚!依鄙見,蹈似當為掐(掐訛為搯,再借作蹈)?!洞笄f嚴經(jīng)論》卷三音義引服虔《通俗文》“爪案曰掐”,又《漢學堂叢書·佚書考·張輯蓓埤蒼補遺》:“掐,抓也,謂爪傷也。”“掐其背以出血”,意為用手指掐捏其背使淤血暢通,殆即俗所謂刮痧也。
袁行霈先生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既注:“蹈:通‘搯,用手輕輕擠壓?!庇忠霉秊樽C,依違兩說,殊不可取。
今按以“蹈”之本義徑釋“蹈其背以出血”之“蹈”為踩,于上下文義實不相準,而云“蹈”通(或同)“搯”,是輕叩、敲擊之義,或云“蹈”為“掐”義,似較勝出,但如此為釋,“蹈其背以出血”與上文“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又羌無系屬,未免費解。郭說如得成立,須證掐訛為搯,再借作蹈,難免迂曲,而云“殆即俗所謂刮痧也”,則屬懸揣。
徐復先生《讀漢書札記》也“認為楊(樹達)先生純從推理出發(fā),沒有了解邊地民族的風俗習尚,也就是說沒有這方面的實踐,所以他的‘輕叩其背的說法也是不妥當?shù)摹?。徐先生指出?/p>
馮承鈞譯的《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二章有這樣一段記載:“鐵木真遇泰亦赤兀十二騎,鐵木真獨與戰(zhàn),敵騎十二矢并發(fā),傷其口喉,痛甚,昏墜馬。不兒古勒(人名)燃火熱石,投雪于石上,引鐵木真口,以蒸氣熏之,及凝血出,呼吸遂通。”這就很好的說明蒙古族也有同樣的急救法,事情也正好類似。我因此比照兩處文字,根據(jù)其風俗習尚,考知《漢書》的“蹈背”,決不如楊先生“蹈當讀為搯”,而應當是“焰背”形近的誤文。據(jù)《說文·炎部》:燄,“火行微燄燄也”,字與“焰”通用,引申的意思就是熏了。此文正好是“以火微熏其背以出凝血”的意思。“焰”字在此是動詞,修辭上是轉性用法,又與上文“置煴火”的意義正好相承,所以句子特別生動有力。
徐先生此說既用訓詁,又與異民族風俗習尚相映證,獨辟蹊徑,別開生面。無怪乎郭在貽先生“讀后頗有冰釋理順之感”(《漢書札記》“附記”)。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高中部 1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