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芙竹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被稱為“西津渡”。這里原先緊鄰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后,由于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移至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
走進古街,歷史的蹤跡隨處可見。白墻黑瓦朱窗,漫步其間,才明白什么是歷史的滄桑感。街上的青磚、灰瓦、墻壁……默默地傾訴著這悠久歲月、昔日的繁華和榮耀以及今日的沉默。清一色的朱紅色窗欄形成獨具特色的飛閣流丹。街上的商鋪各式各樣,有傳統(tǒng)小吃,文物字畫,生活用品,簡直就是一個社會的微型縮影。據(jù)說這里當年還設過一個警察分局。分局前院有口古井,叫上善井。意思是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著萬物而不求索取,多么富有文化韻味的名字!青石板上那深深的車轍、絢爛的窗花、斑駁的杉門,徜徉其間仿佛置身于時空的隧道,感受著歷史與今天,繁華與蕭條的強烈碰撞,怎能不引起人們無限想象。
西津渡的觀音洞、救生會也一樣叫人贊不絕口,流連忘返。219座觀音像千姿百態(tài),各不相同,每個動作、神態(tài),連眉毛都捕捉得淋漓盡致。救生會更透露出善良人心的美好。
此刻,漫步在這長長的古街,我沉醉在著悠久的歷史中,聆聽著時代的鐘聲,感受到濃郁的文化內涵,才明白:它的文化內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我想,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改變,西津渡將以它嶄新的面貌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作者系桃園中心小學六(2)班學生 指導老師:唐君]
稿 約
《金山》自7月份起推出專欄“千年西津”,藉此與讀者一起感受西津渡街區(qū)的悠久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一起領略它的人文風情、山水風光、街區(qū)風貌、建筑風格。竭誠歡迎作者賜稿。散文、游記、隨筆、詩歌和攝影、書畫、篆刻作品等,均屬約稿范圍。
來稿請寄:鎮(zhèn)江市政府大院4號樓《金山》編輯部
郵編:212001
電子信箱:jinshan2@pub.zj.jsinfo.net
《金山》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