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革”前的清華附中

      2008-11-21 06:55閻陽生
      縱橫 2008年10期
      關(guān)鍵詞:預科清華大學清華

      現(xiàn)在的人很難理解,地處西郊一隅的清華附中何以理工為上卻出現(xiàn)了一個影響一代人的作家群……

      1964年以后,毛澤東認為,赫魯曉夫式的人物就在我們身邊。而在教育領域內(nèi),正如后來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中毛主席指出的那樣——“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統(tǒng)治我們學校的現(xiàn)象再也不能繼續(xù)下去了?!?/p>

      而此時,在北京偏遠西郊的清華附中卻在獨自進行著一場方向相反的教育改革。1966年,雄心勃勃的校長萬邦儒正在把清華附中推向巔峰,其最重要的標志是北京空前絕后的兩屆預科的創(chuàng)立和在北京市中學生運動會的四個組別中奪得三項冠軍。

      筆者1964年考入清華附中,1965年選入清華大學預科。他參加1977年高考的作文《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又稱《不稱職的父親》,被譽為“十年一屆的文章狀元”)曾載于《北京日報》。筆者還原那段歷史,是希望能為中國目前和未來的教育提供一份鑒往知今的史料。

      大學直管:清華“一條龍”試驗模式

      和北京市的其他中學統(tǒng)歸北京市教育局管理不同,清華附中是清華大學創(chuàng)立和直接領導的,校長和領導班子直接由大學調(diào)任。清華附中的前身清華大學志成學校創(chuàng)辦于1915年,是清華大學直辦的子弟學校。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曾在此就學接受啟蒙。最早的校長有馬約翰博士,校董有葉企蓀、朱自清、馮友蘭等。1946年設立初中,校長由清華大學委派,曾任校長的孔祥瑛(錢偉長夫人)和韓家鰲直至“文革”仍在校。

      1960年高中的設立是一個歷史性的轉(zhuǎn)折。清華大學抽調(diào)萬邦儒和吳裕良、顧涵芬等一批青年骨干組成了新一屆校領導班子。新任校長萬邦儒雄心勃勃,一亮相便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改革規(guī)劃,要把學校辦成全國中等教育的典范。這就使由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倡導的,旨在迅速培養(yǎng)一流人才的從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三級跳”的十年規(guī)劃得以迅速實施。

      1960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對清華附中的改革起了關(guān)鍵作用。時任清華附中書記的韓家鰲回憶:“蔣南翔高屋建瓴,他們就是搞一條龍,就是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在中學就要英語過關(guān),到了大學不要拖后腿。這些思想,站得高看得遠?!?/p>

      當時從清華調(diào)任附中主管政治的馮玉中回憶:“蔣南翔就覺得辦好大學,要早從中學著手。清華附中的領導班子都是從大學來的,改革視角和其他中學不一樣。北京市的一般中學,它是從下往上看,就是升學,看的是有多少人能上大學。我們1960年的辦學思想是什么呢?蔣南翔、何東昌、艾知生和萬邦儒我們附中那幾個主要領導,是從大學問起,是從上往下看,就是大學需要什么樣的學生,我們就從中學起開始早培養(yǎng)。

      從清華來看,比如外語,當時進來大學要學兩年基礎外語。蔣南翔提出,清華附中畢業(yè)生的外語能不能達到大學的二年級水平,用現(xiàn)在的術(shù)語也就是四級?!?/p>

      60年代主管教學的吳裕良副校長回憶了當時頗具清華附中特色的兩條方針:“學習以外語為綱”、“體育以田徑為綱”。外語以不分年級、班次,以每分鐘閱讀多少印刷符號為統(tǒng)一標準,沒有上限利于自由發(fā)揮便于動態(tài)比較,一時課外讀外語成風?!跋癞敃r陳小悅就參加了大學二年級的考試,成績優(yōu)異。而且是一大批人都通過了,證明外語學得越早越好?!?馮玉中)

      韓家鰲認為,清華附中改革和其他中學的另一個不同點是重視能力培養(yǎng)?!澳菚r清華大學有一個什么問題啊,那就是普遍考進來分很高。但一到清華就是不及格,他們是高分低能。”(馮玉中)

      附中的改革以清華需求為標準,在科目中突出外語和數(shù)理化,讓文科成為數(shù)理化間的休閑。舉辦各種課外班和競賽,變被動應試為主動學習。比如當時陳志明老師教學法反對盲目大量做題,要求數(shù)學題不超過100道,提倡多種解法舉一反三,鼓勵創(chuàng)造性。對于競賽成績突出者給予重獎,比如當時難見到的外語大字典和將全校嘉獎記入檔案。

      學校出現(xiàn)了奮發(fā)競爭良性循環(huán)的生氣勃勃的局面。出現(xiàn)了一批頗有影響的標兵,如品學兼優(yōu)的劉延東、文武雙全的關(guān)天池。對不按教學大綱的出格學生也給予寬容,比如高二的鄺桃生等要求跳級考大學,初中的卜偉華要求不上數(shù)學課,自己鉆圖書館自學,校領導也同意試一試。

      1963年第一屆高中畢業(yè)生就一炮打響?!八晕覀?960年辦,1963年就趕上來了。1963年第一批畢業(yè)生考大學,那升學率是絕對的高啊。三年一檢嘛,我們的學生達到了北京的先進標準。德智體都趕上了(城里)那些老牌中學。北京有很多老學校,像西城區(qū)的四中、八中,東城區(qū)的二中,崇文區(qū)的二十六中,解放前就有了,我們還是趕上了。那時高中統(tǒng)一招生,全北京都可以報。清華附中收分當然高了,是全北京最高的學校之一。各校招生在一個大屋里,在女三中,檔案都是一堆一堆放那兒的。第一志愿都是先填清華附中的,讓我們先看。我們不要的,才給別的學校。我們招生的時候,分數(shù)里面還主要看外語、數(shù)學和理化。不是按著原來的分數(shù)排隊,我們按著這三門課的分數(shù)重新排隊?!?馮玉中)

      筆者在1964年報考高中的志愿或許是一個佐證。筆者的報考順序是:清華附中、101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現(xiàn)在炙手可熱的首師大附中(當時叫師院附中)那時還排不上號。清華附中和男四中、師大女附中三足鼎立,難分伯仲,但外語和數(shù)學要求滿分。而依托清華、設備齊全、地域開闊、氣氛自由,更是城里學校難以比擬的。

      1964年,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身的清華附中經(jīng)過三年的銳意改革后,開始走向它的巔峰。其最重要的標志是預科的創(chuàng)立和奪得北京市中學生運動會四個組別中的三項冠軍。

      預科選拔:空前絕后的精英教育

      清華附中預科的創(chuàng)辦在北京是空前絕后的。它使清華圍繞大學辦附中的宗旨制度化,使清華附中提倡競爭的精英選拔有了直接體現(xiàn)。從1964年開始在高一學生中選拔優(yōu)秀學生建立兩個預科班。預科的教材由大學編寫,主課全由清華大學講師任教,進一步使它在教材和學制上獨立于其他中學。“那時中學沒有大學老師到中學去兼課的,我們是唯一。教物理那個張老師現(xiàn)在還在,也是第一個用雙語教學的。”(馮玉中)上了預科等于一只腳踏入了清華大學,只是選擇什么重點科系的問題了。清華附中預科實際上就是清華大學預科。

      當時,清華附中已成為北京市收分最高的中學,學生的分班和學號都是按考分排列的,學號名列前茅的學生具有無可爭議的心理優(yōu)勢。據(jù)當時的韓家鰲副校長介紹,選拔的標準是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并注重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Α5荚嚦煽儫o疑是最硬的指標,比如筆者1964年考入高中是9號,1965年選入預科是33號,和預科選拔的比例大致相仿。預

      科的創(chuàng)立是競爭教育空前絕后的經(jīng)典。預科的選拔使原本已成為學生信條的競爭更激烈了。

      除教材不同外,預科的一大特點是減輕負擔、提高質(zhì)量。筆者的班主任周鴻鈞回憶當時的方針叫“少精高長”:即課時少、作業(yè)精、質(zhì)量高、假期長?!耙话愕母咧猩恐苌险n是31課時,每天是6課時。但是預科的是每周24課時,每天上午上課,下午不上課。課時這么少,但學習還那么好,你說是怎么回事?少而精啊!比如有一個教幾何的老師,李衛(wèi)漢(音),別人要一百多課時才能教好,他說,我只要了三十幾個課時。還有一個代數(shù)老師程向明(音),別人一個學期要做四十幾道題,他只做了十幾道,就能檢查到各方面?!?馮玉中)

      預科的另一特點就是重視動手能力?!拔锢砘瘜W,我們單獨開實驗課。比如說一般的班物理化學一學期要做兩次實驗,我們就做20次。每班分兩個組,按大學的要求打基礎,我們兩個人一個小組做實驗。”(馮玉中)

      比較現(xiàn)在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實際仍以升學率為最高標準的素質(zhì)教育,45年前清華附中這種以大學需求為宗旨的“少做題,多實驗”,不僅是超前的也是具體的。

      海外學者有一種說法是預科的選拔決定于學生家庭出身。筆者求證于主管教學的吳裕良副校長,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但在筆者學號之前的好幾位同學,比如1號田維煦(父親1957年被打成右派)就沒有選入預科。馮玉中主任透露了一個潛規(guī)則,就是“選拔預科有一條,不能進清華大學保密專業(yè)的肯定不要。因為大學保密專業(yè)有政審啊,比如無線專業(yè)、高能物理專業(yè)。雖沒說要求出身,但要審查。比如有海外關(guān)系的,家里是反革命或歷史反革命的,有“殺、關(guān)、管”的,那肯定不要。說個典型的例子,那個教物理的老師,他物理教得多好,他的孩子就沒有進預科。為什么呢?因為他在志成中學就被打成右派了。咱們的硬標準就是這個。因為1966年,那預科就是直接要升清華大學的。”

      但出身限制絕不是主要標準,甚至“并不是完全看分數(shù)的,還要看你的學習能力。比如你分數(shù)高,但是你是死讀書,而另一個人輕輕松松的有方法,就要他。我們不是光學理論,是要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思維能力,辯論能力,課堂討論能力?!?馮玉中)

      所以,在預科聚集的是一批成績好、能力強、出身按當時標準又不太差的精英,他們大部分都是出身高級知識分子和有知識背景的干部子弟。它的目標簡單明確:百分之百的上清華大學和其他重點大學。但可惜的是,還沒來得及檢驗,1966年,“文革”就開始了。清華附中預科的這場空前絕后的試驗也在歷史的煙云中被遺忘了。

      體育崇拜:全面發(fā)展的競爭精神

      清華附中留給我們的另一份遺產(chǎn)是它的體育精神。在這里死鉆學習的書呆子受到蔑視,而體育奪冠受到崇拜。當時學校有條雷打不動的死規(guī)定:“下午4點,把學生趕出教室?!泵康竭@個時刻,學生會放下所有的功課擁向操場,老師會一個挨一個地巡查教室。操場上各個運動隊按部就班地訓練,最體弱的“眼鏡們”也要完成距離從北京到河內(nèi)的“抗美援越”冬季長跑。當時就提出了“體育以田徑為綱,田徑以速度為綱”的口號。

      每天上午的課間操,教室里空無一人。上千的學生整齊地排列在大操場上,圓明園稻田和清華園草坪的氣息伴著高音喇叭撲面而來。全體校領導都在二樓大平臺上和大家一起做操,帶操的往往是富有鼓動性的運動隊長,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大嗓門的李春生。接著是校長簡短提示。與深色正裝、絡腮胡刮得鐵青的校長相比,不到30歲的團委書記顧涵芬身著淺色短袖、白色發(fā)帶,一口上海普通話講得飛快,正是春風得意馬蹄輕揚之時。

      如果說課間操是例行檢視,那每年春秋的運動會就是盛大節(jié)日。作為主席臺的教學樓大平臺有20米寬,正面是描繪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漢白玉浮雕。居高臨下,面對400米正規(guī)跑道的大操場,運動會時紅旗招展,歡聲雷動,頗有點小天安門的氣派。

      這時身為體育泰斗和附中老校長的馬約翰教授會出席。年過八旬的馬老扎著黑蝴蝶結(jié)、白發(fā)飄逸,羊皮軟鞋、沒膝短褲、長筒棉襪,一派英國鄉(xiāng)紳打扮。他會照例推開攙扶的學生,一步躍上講臺,講一通難懂的福建客家話,這已經(jīng)成了清華附中運動會的榮譽儀式。

      筆者有一次在三項全能百米賽沖刺時,為躲跑道上照相的同學摔了出去,校長馬上跑下來探問,同時擴音器里提醒不要在跑道上照相。筆者那張背心前印著“清華附中”字樣的撞線鏡頭也成了絕無僅有的珍品,在四十多年后鳳凰衛(wèi)視《魯豫有約》采訪時用作背景照片。

      那時的學習優(yōu)異者往往也是體育尖子,比如中跑冠軍關(guān)天池、短跑冠軍劉憲英、鉛球冠軍……每分鐘閱讀上千外文字符的尖子和在運動會上奪冠的選手在這里享受英雄般的崇拜。高三預科的陳小悅是清華子弟中的哈佛子弟,1米85的個頭,修長的雙腿,外語考試已經(jīng)無法對他評分,平時只看原著。在全市中學生運動會上連續(xù)兩次奪得跳高冠軍。卓爾不群的學習能力和出類拔萃的體育成績使偶像產(chǎn)生。在走廊上,低年級學生讓開距離,追隨其后,在操場上女生們遠遠地欣賞他做準備活動和練習過桿。

      那時男生的夢中情人也不是“同桌的你”,而是挺著胸脯撞線的女生。對體育的鼓勵不僅是精神的,也有物質(zhì)的。那時參加運動隊的學生每天早晨可以領到一瓷瓶酸奶,備戰(zhàn)運動會時加一個肉菜。這在剛擺脫饑荒的匱乏年代簡直是意外美味。后來“文革”的大字報稱他們?yōu)椤八崤D汤锱莩龅男拚髁x苗子”。

      海淀區(qū)和北京市的運動會則是校際競爭的戰(zhàn)場。那時在海淀區(qū)的主要對手是隔圓明園相望的101中。這是一所建于延安時期的干部子弟學校,天然的優(yōu)越感和狂熱的拼搏成了一道紅色的標識,他們在跑道盡頭喊啞了嗓子,流著淚為本校落后的選手加油。而清華附中則為優(yōu)雅的過桿歡呼。比起101中熱衷拼搏,清華附中更追求完美。比如101中的偶像是留著金色短發(fā)的美裔干部子弟卡瑪麗達,她是絕對的女子鉛球冠軍。而清華附中的偶像是雙腿修長的跳高冠軍陳小悅和身材勻稱的女排隊長劉剛。

      清華附中黃金歲月的另一個標志是1965年自編自演的大型歌舞《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這在整個海淀區(qū)乃至北京市都是獨一無二的,人稱為“小《東方紅》”,被當作清華附中對外形象的樣板。

      著名影評家和主持人方位津當時是文工團團長,她回憶:“它集歌舞、音樂、朗誦和戲劇于一體,共有10個隊,二百多人,是1965年迎接二十周年校慶的節(jié)目,完全按1964年的音樂舞蹈史詩的樣子,在清華大學大禮堂,舞臺兩翼幾百人的大合唱,全部由老師和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一起策劃的有段永基等。自由和競爭精神聚集了學校的精英。胡蘭編舞,田維煦是話劇隊的,獨唱周育

      英、胖胖的女孩子,還有楊愛侖……高632班的鐘國長,染白鬢角演一個老革命。用那時典型的革命傳統(tǒng)和階級路線串聯(lián)各場。但上百骨干中,很少有以后發(fā)起紅衛(wèi)兵的干部子弟,只有張承志是合唱隊的,尤小梅參加舞蹈……”

      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詞作曲的王雨田老師,著名作家史鐵生回憶:“他是我的班主任,才華橫溢?!痹?6年后的1992年,在西單劇場重演時,王雨田因激動過度死在鮮花叢中。他和體育老師趙曉東、美術(shù)老師吳承露造就了清華附中音體美獨領北京中學風騷的華彩篇章。當年的朗誦者霍秀兒主持了這次重演,她的評價是“他(王雨田老師)這樣離去也是死得其所?!?/p>

      體育的三項團體冠軍和文藝“小《東方紅》”的演出代表了清華附中精英教育自由競爭全面發(fā)展的頂峰。今年夏天,筆者全家在從意大利駛往希臘的郵輪上,碰到了當年清華附中的教務主任羊滌生教授夫婦。他回憶起四十多年前的改革依然神采飛揚,充滿自豪。

      出身對立:左右為難的階級路線

      日益強化的階級斗爭氛圍也在影響著清華附中。從“社教”到“四清”,階級斗爭的弦越繃越緊。清華附中校領導大多是資產(chǎn)階級和民國舊吏出身,城里中學的“四清”使他們內(nèi)心震撼。從1964年開始,迎合日益“左”的政治氣候,學校領導給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就是去參觀清華大學的“反右展覽”。接著組織了“干部子弟學習小組”和軍訓隊。

      后來“造反精神萬歲”的執(zhí)筆者駱小?;貞洠骸鞍迅刹孔优畣为毥M織起來傳達文件,毛澤東與毛遠新的談話就是這樣傳達的。附中還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軍訓活動,其中干部子女的比例較高。這些都為新生之氣又增添了濃厚的革命色彩?!?/p>

      以干部子弟為主的射擊隊在圓明園蒼涼的田埂上立起了練習靶,使他們親身體會到父輩掌握“槍桿子”的感覺。在這些以出身為選擇標準的隊組中,正如毛主席教導毛遠新的:“階級斗爭,是你們的一門主課。”父輩勝利的偉績和紅色出身的自負已占據(jù)了干部子弟年輕的心靈。對干部子弟的拔苗助長引起了平民和高知子弟的反感和不服。后來成為“文革”后第一代明星的霍秀兒,當時是出身于“兩航”起義人員的初二女生。她對這些干部子弟用了一個詞“仰視”。實際上,以建國后的干部子弟和解放前的所謂“剝削階級”后代為核心,形成了兩個心存芥蒂的圈子。

      高二的干部子弟楊盤、閻陽生、鄺桃生、張承志組織了“紅纓”小組,準備跳級參加高考,并為此辦了一份既有難題解析又有時事辯論的手寫小報。幾乎與此同時,以高二的周舵為代表的教授子弟也辦了一份手抄小報,其內(nèi)容更時政。

      如果說清華園的競爭教育使學生中的高知子弟和干部子弟開始分化,那么圓明園的對干部子弟的拔苗助長卻人為地引起了反感和不服,加深了兩個圈子的隔閡。

      1964年由于一次偶然的校園“熊婁”事件,演變成全?!半A級路線”的大辯論,一時兩派的大字報針鋒相對。萬邦儒校長把婁某(平民子弟)由于打飯爭吵對熊某(干部子弟)的動手,上升到“打干部子弟”的“階級路線”高度,引起高知子弟的不平。兩派的大字報互不相讓,竟貼滿了半個大飯廳。

      最后雖然學?!皬妱荨背鰟右噪p方認錯平息了風波,但一道“階級出身”的鴻溝把學生分為兩派。各班團支部的發(fā)展會也成了兩派斗爭的焦點。比如后來紅衛(wèi)兵的主要發(fā)起人王銘的入團就幾經(jīng)周折,幾乎要上告中央。當時的同學回憶:兩派據(jù)理力爭,互不妥協(xié),連外班的同學都擠進我們教室來“觀戰(zhàn)”。直到最后舉手表決,差一票也不行。

      清華附中校領導為擺脫出身的陰影,在圓明園搞的憶苦思甜、插秧種稻、入團宣誓,都具有了一種圖騰膜拜的儀式感,這是其他中學所不可能有的。

      校領導在對高知子弟的偏愛和對干部子弟的嬌慣中左右搖擺,使兩派各有所恃,十分不利于青年人的健康成長。

      萬邦儒:生不逢時的教育家

      1992年6月7日早晨,萬邦儒因心臟病在家里悄然無聲地去世。他的履歷也不驚人:1928年生于四川眉山的地主家庭,1948年畢業(yè)于清華歷史系,1960年出任清華附中校長共32年。這是一個常見的中學模范老校長的一生。人們把他的骨灰埋在學校的一棵松樹下,也算是對“百年樹人”傳統(tǒng)理想的尊崇了。

      1965年,清華附中重點大學升學率躍居榜首,高考各科平均成績90分以上的考生占了北京市的1/4;在競爭白熱化的北京市中學生運動會上,清華附中一舉拿到了四個組別團體冠軍的三個。

      在若干年前的一天晚上,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在深談后對筆者說:“萬校長啊,他是一個生不逢時的教育家?!弊⒁?,不是一個行政意義上的中學校長,而是一個實踐教育革新的思想家。正如萬邦儒自己說的: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

      原預科651班的駱小?;貞浀溃骸靶iL萬邦儒,四川人,一臉絡腮胡子刮得鐵青,人稱‘卡斯特羅,常作長篇演說,不過很享受就是了。在他的帶動下,清華附中在北京異軍突起。催促共青團員上跑道,食堂里多了肉菜和牛奶。在中學運動會上直到逼倒101中躍居魁首。教學上創(chuàng)辦大學預科、自編教材、突出數(shù)理外語、強調(diào)生動活潑、每周一次電影課、參觀新技術(shù)展覽、參與清華大學電子計算機的制造。在文藝上開發(fā)了自己的音樂舞蹈史詩。這一系列舉措帶著新興力量的創(chuàng)意,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奮發(fā)有為的性格。”

      從以上內(nèi)容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1966年,萬邦儒已經(jīng)或接近完成了他1960年制定的“三級跳”藍圖的前兩跳:頭三年到1963年,第一批畢業(yè)生就要達到北京市一流學校;再三年到1966年,以預科畢業(yè)生爭當全國名牌學校。“文革”的爆發(fā),使他的第三跳成為泡影:再三年,到1969年,以奧林匹克科目競賽成績躋身世界名校行列。

      “文革”后,他雖然又在15年的校長任上不斷尋求突破,但在脫離了清華大學直接領導的清華附中,只能在行政體制中得到“模范中學校長”、“五一勞動獎章”的稱號,卻離教育家漸行漸遠。所以說,他也是生逢其時,撞上了20世紀60年代。

      影評家方位津有一段描述:“萬邦儒的精英教育加上他的個人魅力色彩,當時造成了一種對他的盲目崇拜……‘文革后,他依然生活在往事中,清華附中就是他的血肉和生命。失去了它,他就成了一個絮叨的老人?!?/p>

      “文革”歲月中他備受摧殘但頑強不倒,或許因為批斗他的都是他精心培育的學子。1992年他卸任數(shù)月便撒手人寰,肯定是因為上蒼賦予他的使命已經(jīng)完結(jié)。但那個“萬邦儒時代”留給清華附中人的印記卻是終生的。他是當年清華附中教學改革的絕對權(quán)威和全體師生的偶像。

      他去世后不久,散布在海內(nèi)外的各對立派的老三屆校友會聚在一起,為他們的老校長塑了一尊銅像,安放在新實驗大樓的前廳。不知他是否理解他推崇理工的清華附中,何以產(chǎn)生了一個作家群:張承志、史鐵生、章立凡、陶正、周舵、駱小海、仲維光、甘鐵生、胡瑞民(趙介軒)、譚甫成、宋柏林……不知他能否聽到他以往得意門生的捫心自責:“這不僅表達了我們對老校長的敬意,也表達了我們這一代含蓄的集體懺悔?!?/p>

      后記今年5月,清華附中新任校長王殿軍教授邀請老三屆畢業(yè)的學者座談,他們包括國家會計學院常務副院長陳小悅、中央黨史教研室副主任章百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書記王孫禺、人民大學經(jīng)濟學院院長徐茂魁等。會上他跟我們提出了一個設想,收集20世紀60年代的原始資料,以借鑒歷史啟示后人。我覺得他不是一個急功近利的行政領導,僅以此文拋磚引玉回報母校。

      責任編輯方正

      猜你喜歡
      預科清華大學清華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招生政策沒吃透會有多少損失?
      Notes
      是心動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華路156號
      孫清華作品
      跟蹤導練(二)(6)
      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綜述
      清華院系手機背景圖
      一道2009年清華大學自主招生數(shù)學試題的思考
      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要讓“特殊層次”不再特殊
      施秉县| 玉山县| 库伦旗| 抚宁县| 吉首市| 乌兰县| 垣曲县| 桐梓县| 三都| 龙井市| 平乡县| 龙南县| 五华县| 阿坝县| 江城| 和平区| 湘阴县| 德保县| 高唐县| 高要市| 宁夏| 贵溪市| 广宁县| 杭州市| 西畴县| 四川省| 社旗县| 鸡泽县| 莎车县| 庄浪县| 秦皇岛市| 视频| 米脂县| 京山县| 凌海市| 赤城县| 隆德县| 临沭县| 射洪县| 扬中市| 慈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