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在一般人眼中,是豪邁、曠達、多情的文士形象,但在《石鐘山記》中我們卻能看到蘇軾的另一面:率真、執(zhí)著、無畏。他不但是一位多才多情的文人,還是一位求真求實的科學家,是一位不畏艱險的探險家。
【關鍵詞】蘇軾 石鐘山記 率真 執(zhí)著 無畏
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可以看出蘇軾的豪邁,從“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可以看出蘇軾的輕靈,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可以看出蘇軾的曠達,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以看出蘇軾的一片深情。蘇軾以其廣泛而豐富的題材、獨具個性的情感、行云流水般的文筆,呈給讀者,留給歷史,讓后人看到一個完整的蘇軾、立體的蘇軾。
近日與學生一起學習《石鐘山記》,我又有新的領悟,我從中看到了他的率真、他的執(zhí)著、他的無畏。他不但是一位多才多情的文人,還是一位求真求實的科學家,是一位不畏艱險的探險家。
不知何時,人們發(fā)現(xiàn)彭蠡之口有座山;不知何時,人們命名它為“石鐘山”。這引起無數(shù)好學樂知之人的興趣與探討。著名地質學家酈道元認為是湖水與山石相互拍擊,發(fā)出的聲音如洪鐘,因而得名“石鐘山”。“是說也,人常疑之”,與其說是別人常懷疑,不如說是蘇軾在懷疑。蘇軾不但善于質疑,還善于探究,善于在實踐中去印證?!爸撂评畈?,使訪其遺蹤”,一個“始”字可以看出蘇軾內(nèi)心的焦急。對于李渤的說法,他就更加懷疑了,甚至充滿不屑,蘇軾迫切期待能親自解開其中的奧秘。
蘇軾不但善于質疑,還善于探究,善于在實踐中去印證。蘇軾終于等來了親自探察石鐘山的機會,在送長子邁赴任的途中,蘇軾終于一睹石鐘山。到了湖口后,蘇軾約上一名老和尚來到山下。老和尚命小童子在亂石間挑選兩塊,而后用斧子不疼不癢地敲了敲,發(fā)出硿硿的聲響,與鐘聲相差甚遠。此時蘇軾輕輕地笑了,這似乎已在蘇軾的意料之中,這也讓蘇軾確信自己對李渤的懷疑是正確的。但蘇軾并沒就此停止自己探索的腳步。
到了晚上,趁著明亮的月光,蘇軾與兒子蘇邁乘上一葉扁舟,再次來到絕壁之下。絕壁萬仞,險峻幽寂。抬頭仰望,大石高達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欲向人咆哮怒吼;又像陰森的鬼怪,張開臂膀,欲向人撲打。此時上山的老鷹聽到人聲也撲楞楞飛起,在云霄間磔磔的驚叫;另外還有鸛鶴沙啞而凄厲的聲音在山谷中回蕩,這聲音好像行將就木的枯槁老人在那里干咳,在那里冷笑。幽深的絕壁、險峻的怪石加上凄厲陰冷的鳥鳴聲,不由令人毛骨悚然,心驚膽顫,就連一向膽大的蘇軾也不覺有幾分驚恐。就在此時,蘇軾忽然聽到從水上發(fā)出巨大聲響,聲音洪亮恰如鐘鼓聲,回蕩耳畔,連綿不絕。漁夫害怕極了,想駕船返回。而蘇軾此時卻鎮(zhèn)定下來,他蹲下身軀,慢慢察看。他發(fā)現(xiàn)原來山下石洞中都是裂縫,水波涌入其中,相互撞擊便發(fā)出了陣陣噌吰聲,正如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蘇軾心頭一陣暗喜,可他沒有就此罷休。
在返程的路上他繼續(xù)細心觀察。途中,他發(fā)現(xiàn)一塊可坐百人的巨大山石擋在水中,大石中間是空的而且有很多小洞,風浪中,水流被大石吞進去又被吐出來,發(fā)出窾坎鏜鞳之聲,正如魏莊子歌鐘的聲響。這聲音與方才的噌吰之聲相應和,就如同有人在這里演奏和諧悅耳的音樂。于是蘇軾笑了,笑得開心,笑得爽朗,笑得輕松,多年壓在心頭的疑團終于被揭開,他怎不會開懷大笑。這笑聲回蕩在空曠的山谷,蕩出了他的喜悅、他的自豪,蕩出了他勇于探索的精神,蕩出了他不畏艱險的斗志。
事情沒有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不能主觀臆斷,是蘇軾的由衷感慨,也提醒著我們每個學子要嚴謹治學、一絲不茍。我們不能盲從古人、迷信權威,而要勇于探索,勤于實踐,從實踐中求索真知,探索真理。
感謝蘇軾:感謝他多姿多彩的文學作品;感謝他閃現(xiàn)著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感謝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獨特個性;感謝他大膽質疑、勇于求索的精神。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座永遠不朽的豐碑,他是中國歷史上一顆永遠熠熠閃光的明珠。
在蘇軾身上,有我們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營養(yǎng),愿他的曠達、睿智能融入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作者簡介:索穎泓,河北大城職教中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