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1940.10.9——1980.12.8)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也譯作“甲殼蟲”)成員、搖滾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詩人、社會活動家。個人發(fā)行的經(jīng)典專輯有:1970年的《John Lennon and Plastic Ono Band》,1971年的《Imagine》,1973年的《Mind Games》,1974年的《Walls and Bridges》等。
如果列儂還活著,他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此時的他,或許正和小野洋子曬太陽散步;也或許,新潮的他正學(xué)著上網(wǎng);再或許,他依然守著自己的音樂沉浸其中……然而,這一切幻想都被那響徹紐約的五聲槍響劃上了休止符。1980年12月8日,在列儂紐約的住宅前,一個狂熱的精神異常的歌迷毫無預(yù)兆地扣動了扳機,列儂應(yīng)聲倒地,他的生命永遠(yuǎn)地停留在了28年前的那個初冬。
列儂的歌聲并未因他的離去而消逝,他充滿理想主義氣質(zhì)的眼神,作為“夢想家”的形象以及他以“愛、和平”為永恒主題的音樂,愈加強烈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12月8日,是列儂逝世28周年紀(jì)念,想必紐約的中央公園又有成千上萬的虔誠歌迷捧著鮮花,點燃蠟燭,唱起那首《Imagine》……
和“披頭士”一起成長
斯人已逝,彈指已然28年。永遠(yuǎn)忘不了陽光燦爛的The Beatles男孩,留著整齊干凈的短發(fā),抱著木吉他,投入專注地彈唱著。沒錯,其中那個戴金絲邊圓框復(fù)古眼鏡,略略有些羞澀的樂隊主唱,就是約翰·列儂。
在沒有成立甲殼蟲樂隊之前,列儂是利物浦的寂寞少年。在英國利物浦一個工人階層家庭出生的他是個被父親拋棄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列儂不得不寄宿在姨媽家里。離去的母親、消失的父親,只有愛他的姨媽和姨父以及貫穿他性格形成時期的焦慮和不安。15歲那年,疼愛列儂的姨父去世了,這對列儂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年少的他愈發(fā)的反叛倔強,逃學(xué)是家常便飯,把作業(yè)本變成隨意涂鴉的畫冊更是他的強項。
1956年初,16歲的列儂聽到了一個讓他永生難忘的聲音。人稱“貓王”的美國搖滾鼻祖艾爾維斯·普萊斯利的《傷心旅店》仿佛有一種魔力,穿過電波,掀開了列儂生活的新篇章。
聽了這首歌沒過幾個星期,列儂就帶著姨媽送給他的吉他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樂隊。1957年,列儂的樂隊在利物浦的教會慶典上演出,在這次演出中,他結(jié)識了保羅·麥卡尼——“披頭士”樂隊的另一個主唱。保羅和列儂是性格迥然的兩個人,保羅是循規(guī)蹈矩的好學(xué)生,列儂頑劣乖張。然而,這并不妨礙他們的合作,他們開始合作寫歌。保羅的音樂造詣在列儂之上,但在思想性、開創(chuàng)性和革命性上保羅都遠(yuǎn)不如列儂。最初,搖滾樂隊的成員并不固定,樂隊的名字也是變了又變。1960年,樂隊基本穩(wěn)定下來,也擁有了一個固定的名字“銀色披頭士”。
在“披頭士”樂隊成名之前,這四個利物浦男孩的演唱事業(yè)并不如意。他們多次到唱片公司試音卻屢屢失敗。1960年,樂隊前往德國漢堡,一家夜總會聘請他們做固定演出。這是一段并不輕松的時光:長時間的演出,微薄的報酬,粗野的觀眾,狹小的公寓……然而,對于列儂和他的伙伴們來說,這也是讓他們激動的日子,他們白天睡覺,晚上工作,雖然無人喝彩,但可以快活自由地演出。也正是如此,小伙子們粗糙的配合變得默契起來,“披頭士”樂隊脫胎換骨,由一群大學(xué)生業(yè)余團體變成了頗具職業(yè)水準(zhǔn)的流行樂隊。列儂和保羅也鍛煉成了當(dāng)?shù)刈詈玫囊魳穭?chuàng)作者,此時,樂隊改名為The Beatles(甲殼蟲)。
追逐音樂的夢想
經(jīng)歷了風(fēng)雨的洗禮,甲殼蟲樂隊回到了家鄉(xiāng)利物浦。1961年3月21日,他們登上了山洞俱樂部的舞臺,這一唱就是兩年半。在這期間,甲殼蟲樂隊也到唱片公司試音,卻總是失敗。小伙子們并沒有灰心喪氣,憑借著對音樂的熱愛和執(zhí)著,他們努力提高音樂水平。機會終于來了,唱片行的經(jīng)理布萊恩·愛波斯坦注意到了樂隊并最終成為樂隊的經(jīng)理。布萊恩·愛潑斯坦的出現(xiàn)改變了列儂和甲殼蟲樂隊的命運。
1962年10月5日,甲殼蟲樂隊的第一張單曲《來愛我》發(fā)行。用一夜成名來形容他們絕不夸張,幾乎在一夜之間,甲殼蟲樂隊大獲成功。1963年1月,甲殼蟲樂隊發(fā)行的單曲《想著我》打入英國歌曲排行榜,并且扶搖直上,3月份成為冠軍;專輯《Please Me》(愉悅我)中的同名曲登上了排行榜冠軍;《From Me To You》(從我到你)、《She Love You》(她愛你)全部獲得冠軍。1964年,甲殼蟲樂隊首次前往美國演出,這四個小伙子在美國掀起了一場“甲殼蟲旋風(fēng)”。 1965年甲殼蟲樂隊被邀請參加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生日宴會,并且獲得了女王頒發(fā)的大英帝國勛章。
列儂的夢想化為了現(xiàn)實,他的作品登上英國單曲排行榜榜首,組建的樂隊名聲大噪。列儂在歌唱、表演以及歌曲創(chuàng)作方面的杰出才能得到了公認(rèn),他被視為流行界的后起之秀。
然而,樂隊的成功離列儂最初的音樂夢想越來越遠(yuǎn)。他厭倦了成名的喜悅和興奮,在巡演所帶來的金錢和名譽面前,他選擇了放棄。因為他發(fā)現(xiàn)觀眾只是沉醉于演唱會的氣氛,而沒有認(rèn)真傾聽他的音樂。他孩子般的理想主義氣質(zhì)不允許他背叛自己的夢想。于是,1966年甲殼蟲樂隊停止了全球巡演。之后,樂隊成員在錄音室全心制作《Revolver》、《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The White Album》三張專輯,也正是這三張專輯奠定了甲殼蟲樂隊的歷史地位。
甲殼蟲樂隊是一個偉大的搖滾樂隊,列儂是整個樂隊的靈魂。在他的影響下,樂隊歌曲的題材不再只限于簡單的愛情,他們開始擴大視野,生活、現(xiàn)實成了他們新的關(guān)注對象。青澀的利物浦陽光大男孩變成了四位意識超前的憂郁長發(fā)智者。
列儂仿佛天生就有無與倫比的寫詞能力。他寫的歌詞流暢、精致,敘事中還夾帶幽默,其中透露的尖銳和深刻更是值得稱道。他把搖滾樂變成了武器,咒罵荒謬的現(xiàn)實、反抗世界的規(guī)則,“我們的生活真的像小學(xué)課本里寫的那么簡單幸福嗎?這個世界真的應(yīng)該是這個樣子嗎?我們習(xí)慣性的生活到底是為了什么……”這些內(nèi)涵豐富的歌詞為列儂贏得“搖滾樂之父”的稱號。1970年,由于音樂理念的分歧等一系列問題,甲殼蟲樂隊正式解散了。與此同時,列儂的一生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人生的另一個開始
列儂人生的另一個開始,和一個女人息息相關(guān)。這個人就是列儂的日本裔妻子小野洋子。1966年,列儂和先鋒藝術(shù)家小野洋子在畫展上相遇。她尖銳的氣勢虜獲了列儂的心。當(dāng)洋子質(zhì)問列儂“為什么你們老是演奏那些無聊的4/4拍的東西?”時,列儂知道了,他找到了一個能幫助他在音樂上有所突破的人。他愛上了小野洋子——這個不論白天還是黑夜都能保持充沛精力的女人。
而列儂的妻子辛西婭則完全被他拋到了腦后。辛西婭是一個典型的美女,她與列儂結(jié)婚后,一直扮演著賢妻良母的角色。辛西婭努力地維持自己的婚姻,不管列儂在外面有什么風(fēng)流韻事。然而,列儂早已是脫韁的野馬,執(zhí)意拋妻棄子來到小野洋子身邊。
1969年,列儂在一片反對聲中娶了小野洋子,開始了行為藝術(shù)的嘗試和個人音樂的探索。他們在一只大口袋里召開記者招待會,列儂稱之為“無偏見的全面溝通”;他們拍攝手拉手的正面裸照作新專輯的封面;他們周游世界,在一家旅館的大床上整整七天不下床,接受各大媒體的采訪和拍照。他們用“臥床請愿”的方式爭取世界和平。也正是從這時起,列儂鮮明地將反戰(zhàn)和宣揚和平的理念融進(jìn)他的音樂。
直到1970年,列儂才重新投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中。這期間,列儂的創(chuàng)作更忠于自己的夢想,他呼喚愛和和平,呼喚真情和夢想。1971年,列儂推出了他永恒的經(jīng)典之作——《Imagine》。在這首歌里,列儂描述了一個比天堂更美好的世界,那是他夢中的世界,是他信念中的未來!
1973年,列儂與洋子分居,獨自到洛杉磯生活。在這期間,列儂結(jié)識了艾頓,兩人成為好朋友并共同創(chuàng)作了名為《Whatever Gets You Through the Night》的歌曲,這是列儂1974年東山再起后的成名作。1974年感恩節(jié)的夜晚,列儂與艾頓一同在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為觀眾獻(xiàn)藝。這次的公開亮相成為列儂一生當(dāng)中最后一次公開表演。
1975年年底,在外流浪的列儂回到了小野洋子的身邊。第二年,他們的兒子西恩出生了。孩子的出生,讓列儂決心退出歌壇全心照顧家庭。他說:“從15歲起我就投身于音樂事業(yè),現(xiàn)在我太累了,我已經(jīng)做了我該做的,叫別人在這里開始吧!”搖身一變,列儂成了標(biāo)準(zhǔn)的愛家好男人。這大概是他生命中最平靜快樂的時光。直到1980年,40歲的列儂重新燃起了對音樂的熱情,錄制了他的新專輯《Double Fantasy》(雙重幻想)。這張專輯堪稱經(jīng)典,里面彌漫著的夢想的氣息,透過列儂的歌聲不停地傳遞。人們?yōu)榱袃z的歸來而高興,高興那個充滿理想主義氣質(zhì)的孩子的歸來,期待著又一個The Beatles般神話的重現(xiàn),直到12月8日的那幾聲槍響……在圣誕節(jié)即將到來的時候,列儂離開了,《Double Fantasy》(雙重幻想)成為了真正的絕唱。
又快到圣誕節(jié)了,突然想起了列儂的那首《圣誕快樂》,“現(xiàn)在是圣誕了,你在今年做了一些什么?又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要來臨了。現(xiàn)在的圣誕,我希望你能找到快樂。我身邊的親愛的人……”將近30年過去了,他的歌還是那樣常聽常新。這位搖滾教父,用愛,為我們唱了一首不老的歌。
約翰·列儂語錄
約翰·列儂的伶牙俐齒一向不輸給他的音樂才華,無論是關(guān)于家人還是死亡,他都能無所顧忌地大放一番厥詞。
關(guān)于“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
埃爾維斯真的是在他參軍那天死去的。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只是一具行尸走肉。
關(guān)于小野洋子
我從沒遇到過一個像我一樣聰明的女子。這話聽起來挺自大的,但事實是我遇到的女人要么是沒腦子的洋娃娃,要么是想法奇怪的洋娃娃。我一直夢想遇到一個藝術(shù)的女孩,像我一樣。我覺得這是個神話,但接著我就認(rèn)識了洋子。我希望我們會是一起變老的伴侶,生活在愛爾蘭海邊或類似的地方,翻看我們那些瘋狂的剪貼簿。
關(guān)于死亡
我不害怕死亡。我做好了死的準(zhǔn)備,因為我不相信它。我認(rèn)為死亡就是走出一輛車,然后走進(jìn)另外一輛。
關(guān)于傳奇
我是“披頭士”一員時,認(rèn)為我們是世上最棒的樂隊。但如果今天給我重放一遍那些作品,我想把每一首該死的歌都重作一遍,沒一首例外。昨晚我在收音機里聽到了《露西戴著鉆石在天上》。簡直太糟了,那首歌太可怕了。但是這就是藝術(shù)之旅,不是嗎?這就是為什么要一直往前走的原因。
無法超越的快活時光
列儂的朋友圈里有個公開的秘密,除了辛西婭和小野洋子,他的生命中,還有第三個重要的女人。那就是美籍華人龐鳳儀(May Pang)。
龐鳳儀曾是列儂和小野洋子的私人助理。她和列儂在1973年至1975年間有過18個月的短暫戀情。在列儂與小野洋子產(chǎn)生矛盾獨自離家生活的那段時間,龐鳳儀以“情人”的身份陪在列儂身邊。對于這段“婚外戀”,小野洋子不僅知情,而且還是她親手把丈夫送到了龐鳳儀身邊。
1975年2月,列儂與龐鳳儀分手,回到小野洋子身邊。前不久,龐鳳儀出版了攝影集《Instamatic Karma》,集合了1973年至1975年間兩人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
美國記者、列儂多年的追隨者與朋友Larry Kane在《解密列儂》中提到了這段“The Lost Weekend”歲月,列儂對這18個月的看法是:“你知道,Larry,我這輩子從沒像那時那么快活過……我愛過這個女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