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豪 周賢朋
海珠橋,是廣州最早接通珠江兩岸的跨江橋,也是解放前此地唯一的鋼鐵橋。
它始建于1929年12月,完成于1933年2月,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它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布置,原為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shè)計荷載為兩列10噸汽車。中跨為開啟式結(jié)構(gòu),且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
當我們來到珠江邊的時候,極目遠眺,滾滾珠江如閃光的銀帶,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橫跨著雄偉的海珠橋。它與寬闊的人民大橋遙遙相望,橫臥在碧波蕩漾的江面上,壯觀極了!
當年,因為它是廣州的交通要塞,所以在戰(zhàn)爭時代自然也成了敵人轟炸的首選目標,在1938年日軍侵占廣州時,海珠橋遭破壞,后雖經(jīng)修建,但中段橋面的開合部分已無法復(fù)原。
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修復(fù)通車,改為鋼桁下承橋。然而,橋面不能開合,外觀卻與原橋大致相若。1974年,在橋兩邊加建預(yù)應(yīng)力鋼筋砼箱梁慢車道橋。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于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cè)各拓寬7.83米,跨度與主鋼橋一致。1995年,廣州市市政局組織對海珠橋主橋鋼桁架進行維修加固,采用自錨式懸索吊橋加固方案,經(jīng)體系轉(zhuǎn)換后,主橋設(shè)計荷載為承載15噸的汽車通過。
我們在橋面上走著,兩條白色長圍欄把平坦的黑柏油馬路的橋面分成三部分: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橋上有兩個鋼架結(jié)構(gòu),它們像兩頂安全帽“戴”在橋面上,使人更有安全感。站在橋面上,輕撫橋上的鋼板,可以感覺到它這七十多年的滄桑:到目前為止,海珠橋所用的材料,有的已經(jīng)將近百歲了,但它至今仍風采依舊。海珠橋以它的悠久歷史和獨特風格點綴和象征著廣州,乃是“羊城八景”的組成部分之“碧海丹心”,它促進了河南與河北的經(jīng)濟與交流,為廣州的繁榮發(fā)揮著作用。
走下橋,我們緩步在臨江道路上走著,遠遠地看海珠大橋在明媚的陽光下,顯得十分壯麗。波濤滾滾的珠江中,四個巨大的橋墩穩(wěn)穩(wěn)地托住橋身。正橋連接橋上的鋼結(jié)構(gòu),仿佛一條鋼鐵巨龍靜靜地躺臥在珠江上面。又一陣清風吹過,想起奧運圣火在廣州的傳遞時經(jīng)過海珠橋,我們的母親河上的第一座橋——海珠橋——又再一次見證了一個輝煌的時刻。
我們走累了,坐在臨江的長椅上,放眼江面,只見江上游輪慢悠悠地“游”著,游人的歡笑聲打破了夏日的寧靜。海珠橋,你為廣州的交通提供了許多方便,你那古樸典雅的身姿,給世人帶來愉悅,給廣州造就了一份詩情畫意!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橋就有了詩意?!钡拇_,站在海珠橋上看風景是很美的。江面遼闊,給人一種舒暢寬松的感覺,似乎將要與其融為一體;聽說,最美的還是下點兒小雨。陰雨綿綿時節(jié)的海珠橋,會給人一種蒙眬美,更給予人真實的感覺,因此它又有了“雙橋煙雨”的美景和美稱。
海珠橋雖說不上包羅人間萬象,但也確是廣州的一個歷史性的標志,而且“溝通”了過去和未來!
【簡評】
小作者運用翔實的材料,有條不紊地介紹了海珠橋的修建年代,橋的構(gòu)造以及它的整修情況。另外,在介紹橋的發(fā)展歷史上,注重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緊密結(jié)合;語言運用上,既有準確、平實的說明,又有生動的描寫,讀后讓人真正感到了一座橋一段歷史,一座橋一段佳話。
(伍健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