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就整個美國的中國研究來講,西方中心是延續(xù)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范式。從美國的中國民族主義研究中可以看出,西方中心范式的內涵包括:西方歷史經驗的普適化;以西方經驗,或是以建立在西方經驗基礎上的理論思考、解釋、評判、預測、規(guī)范中國社會;西方中心范式的學理淵源主要的就是近代以來以赫爾德、亞當?斯密/黑格爾、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等為代表的啟蒙思想、現代化思想。
關鍵詞 美國中國學 西方中心范式 中國民族主義研究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8)06-0049-09
就整個美國的中國研究來講,西方中心是延續(xù)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范式。早在傳教士漢學時期,傳教士們對中國的認識便帶有了西方中心的色彩。張鎧在總結早期美國中國研究時指出:以“歐洲中心論”為出發(fā)點,對華夏文明采取全面否定的態(tài)度就是其一大特征。
(注:張鎧:《美中貿易與美國中國史研究的奠基》(殖民時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5年第5期。)20世紀30年代,皮克的《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與教育》一書,可以說是開創(chuàng)了民族主義研究中運用西方中心范式的先河。40年代之后,費正清在創(chuàng)建美國現代中國學過程中,不僅將西方中心范式運用于研究實踐,而且在實際中創(chuàng)造了“沖擊——回應”研究模式。50、60年代,列文森的《梁啟超和近代中國的思想》、《儒教的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則將西方中心范式進一步加以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西方中心范式的另一個表現形式——“傳統——近代”研究模式。80年代以后,雖然美國現代中國學中出現了范式多元化的特點和趨勢,但是西方中心范式并沒有消解。一方面有學者繼續(xù)運用這一范式研究中國,另一方面西方中心范式也在這一時期被推向了極端,從而使“冷戰(zhàn)”思維范式得以大行其道。
柯文在《在中國發(fā)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一書中,分析了美國學界中存在的三種中國研究的模式,即沖擊——回應、傳統——近代和“帝國主義”模式??挛恼J為,這三種模式在本質上都是西方中心的,并且都存在嚴重缺陷?!斑@三種框架以不同的方式使我們對十九、二十世紀的中國產生了一種以西方為中心的曲解。沖擊——回應框架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國對‘西方挑戰(zhàn)’之回應上,就很容易鼓勵人們把并不僅僅是,或主要并不是對西方做出回應的發(fā)展錯誤地解釋為是對西方做出的反應?!苯颉皞鹘y——近代”取向的錯誤,“在于把一種來自外界的——同時也是狹隘的——西方觀點,即關于什么是變化,哪種變化才是重要的界說,強加在中國歷史上”?!暗蹏髁x”取向“也有若干弱點,易遭攻擊。有時它陷入了非歷史的困境,假設中國歷史本來有一種‘自然的’或‘正常的’發(fā)展道路,可是這種道路受到西方(后來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干擾。但有時它又認為中國社會停滯不前,因此迫切需要來自外界的一次震擊。在這種情況下,主張此一取向的人變得不知究竟應如何解釋西方的作用”。(注:保羅?柯文:《在中國發(fā)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增訂本),中華書局,2002年,序言,第3-4頁。)柯文主要分析的是上述三種模式及其缺陷,并進而提出他自己關于中國研究的新模式——中國中心觀。但他并沒有具體分析西方中心范式中所蘊含的歷史觀、發(fā)展觀,及其方法論觀念,同時也未能揭示西方中心范式的學理淵源。因此,本文主要以美國的中國民族主義研究為例,分析美國現代中國學中西方中心范式的上述方面。
一、西方中心范式的內涵
從歷史觀、發(fā)展觀方面來講,西方中心范式主要是指將西方歷史經驗——特別是近代的——普適化;從方法論層面來看,它體現為以西方經驗來預設、評判、甚至是規(guī)范中國歷史發(fā)展,這往往又直接體現為:在實際研究中以建立在西方經驗基礎上的理論來解釋和評價中國。
?。ㄒ唬┪鞣綒v史經驗的普適化。
西方中心范式在歷史觀、發(fā)展觀方面的核心觀念就是:認為西方歷史,特別是近代歷史具有普適性意義。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觀念,是與近代以來西方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有著密切關系。
從歐洲近代歷程可以看出,近代歐洲一方面是其崛起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其對外擴張的過程。歐洲的崛起及其向外擴張既向其他非西方國家輸入了西方的物質文明,摧毀了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同時,通過對比,既在西方人思想中也在其非西方人的思想中形成了西方先進,非西方落后的觀念。于是,西方近代歷史經驗的普適化就通過西方對外擴張的結果得到“驗證”。這樣,就形成了西方的發(fā)展模式將是整個世界發(fā)展軌道的觀念。這一點,正如馬克思所說:“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yè)、航海業(yè)和工業(yè)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fā)展,”③
(注: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第27、29-30頁。)“古老的民族工業(yè)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yè)排擠掉了,新的工業(yè)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③
自16世紀起,西歐開始全面進入民族——國家的時代。在這一時代里,在資產階級及其知識精英的推動和鼓動下,民族——國家理念逐漸成為西歐族際政治思想的主流?!皣瘛獓椰F象被理論化和神圣化”(注:王建娥等:《族際政治與現代民族國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275-276頁。)。這就意味著,在政治、社會等領域,隨著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民族國家的建立、民族主義的興起,三者之間以及它們與經濟工業(yè)化、啟蒙思潮之間的互動,在人們的意識中,就將民族國家發(fā)展模式、民族主義是世界其他非西方地區(qū)發(fā)展的模式加以固定化了。
?。ǘ┮晕鞣浇涷灒蛘呤且越⒃谖鞣浇涷灮A上的理論思考、解釋、評判、預測、規(guī)范中國社會。
這里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以西方經驗作為標準來思考、衡量近代中國;二是從理論前提出發(fā),以理論解釋、評判、預測、規(guī)范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當然這兩方面往往又是交織在一起、相互補充的。在這樣思維理路的指引下,人們在接觸中國過程中,不僅強調中國落后于西方,而且開始追問中國落后的原因、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以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目標方向等問題。
第一,何謂現代化,以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目標模式是什么?在西方中心范式中,所謂的現代化就是西方化。因此,他們在考察中國時,往往以西方的現代化模式、現代化理論來分析中國。這一點,在民族主義研究中,最早以卡爾斯?皮克等為代表。皮克在其《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與教育》一書中,在考量近代中國的教育與民族主義問題時,他所提出的問題就是: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與教育之間是何種關系。在他的研究中,皮克所要強調的就是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而他所說的教育、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很顯然就是西方近代的教育、西方式的民族國家和民族主義。關于民族主義,皮克認為,“它強調的是對于政治國家的忠誠”②(注:Cyrus H. Peake. Nationalism and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New York: Howard F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