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渝江,1973年10月出生于重慶江津。現任教于重慶市江津區(qū)聚奎中學,中學信息技術高級教師,重慶市信息技術骨干教師;微軟認證系統(tǒng)工程師(MCSE);《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特約通訊員暨《域外采風》欄目主持,探究性學習模式MiniQuest首譯者;知名教育2.0社區(qū)“教育掘客”(edudig.net)站長;“教育中文翻譯”網站(www.edu2do.com/fanyi)核心成員;個人博客:教育技術資訊(www.donews.net/zhyujiang/)。
我把自己稱作數字化學習者,英文叫e-learner,就是使用數字化方式來學習的學習個體。我是怎么成為數字化學習者的呢?我想下面的故事能讓各位了解我成為數字化學習者的歷程。
1994年我從一所普通專科學?!貞c師專畢業(yè),被分配到川、渝、黔交界的山區(qū)小鎮(zhèn)初中當化學教師。在這個交通和信息都非常不發(fā)達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我迷茫過,埋怨過;可是在每天傍晚對著群山發(fā)呆的時候,我的胸中卻心潮澎湃。在默默地工作了4年后,我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5000元買了一臺586電腦。從此,我的生活與電腦結上了緣,人生的道路也變得開闊起來。
求學記
利用大學時學過的一點286電腦的基礎,通過自己的摸索,逐漸掌握了Windows系統(tǒng)和常用應用軟件的安裝和使用。1999年當地的一些條件好的學校開始裝配計算機網絡教室,可是我對于網絡知識卻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先后自費到重慶大學參加了Novell網絡和Windows NT網絡知識的培訓,并獲得了當時熱門的MCSE(微軟認證系統(tǒng)工程師)證書。通過學習,我掌握了局域網組網技術,也見識到了互聯網,并且認識到了互聯網是一個龐大的學習平臺。這些學習經歷為我以后成長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和數字化學習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網記
剛買電腦那會兒,我所在的小鎮(zhèn)除了幾個單位裝有電話外,還沒有私人能裝電話的。為了上網,只好半夜偷偷把
臺式電腦從宿舍搬到辦公室,利用163賬號撥號上網。幸好得到了當時的校長,也是我現在的好朋友鄧正益的支持,因為互聯網的確讓喜歡學習的我們大開眼界、興奮不已。由于網速慢,上網費用高,再加上來回搬動電腦也很累人,所以每次有機會上網,我倆都非常珍惜。在這個偏遠的小鎮(zhèn),正是通過這偶爾的幾次上網點亮了我們心中的明燈,找到了為之努力的方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上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我的學習需求。在接下來的幾年,每個周末,我都要乘一個小時的車,到山外附近較熱鬧的鎮(zhèn)上網吧去上網。用這幾小時的網吧時間搜集資料,拷貝在16M的U盤上帶回學校,然后用一周的時間來學習U盤上的資料。
2003年,電信寬帶終于進入了這個山區(qū)小鎮(zhèn)。在我的建議下,我們學校成為第一個客戶,裝上電信寬帶用ADSL連上了互聯網。隨后我利用自己學到的技術,很快把整個學校變成了寬帶小區(qū),每臺電腦都能連上互聯網了。從此,這個偏遠的小鎮(zhèn)學校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我們也告別那些艱辛上網的日子,讓自己的數字化學習之路更寬闊了。
翻譯記
隨著電腦在中小學的普及,CAI課件制作成為當時的一個新的潮流。我的第一個課件是利用PPT制作的,并獲得了縣級一等獎。在后來大部分時間里,鉆研多媒體課件制作是我的興趣所在。后來我成為當地知名的課件制作高手,甚至遠在重慶市區(qū)的教師都翻山越嶺百余公里坐車到這山區(qū)小鎮(zhèn)請我?guī)兔χ谱髡n件。同時,我總結的關于制作課件的一些經驗和技巧文章也時常發(fā)表在相關刊物上。可是隨著制作的課件越來越多,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始發(fā)現這項工作并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我開始厭倦做課件,并通過網絡學習一些新的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的知識。
在2001年,Intel未來教育和WebQuest進入了我的視野。通過對這兩類新的教學模式的學習,我豁然開朗。原來學習是可以通過學生利用電腦和網絡自主進行的。進而我又思考:有沒有比這兩種模式更好的方式呢?在互聯網搜索中,我無意間發(fā)現了MiniQuest,這是一種比WebQuest更簡單,也更容易在中國實施的網絡主題探究式學習模式。于是,我開始嘗試著翻譯相關內容,希望讓它能像WebQuest那樣被國內教師所知曉。由于當時互聯網上還沒有出現博客等可以讓個人發(fā)布信息的平臺,于是我把翻譯好的介紹MiniQuest的文章投給了當時向國內教師介紹和推廣WebQuest的惟存教育網站。很快,我就收到了站長柳棟老師肯定的答復,文章也經過柳棟老師的修改后發(fā)布在惟存教育網站上。隨后這些文章又被《信息技術教育》(現更名為《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采用,公開發(fā)表出來。從此,MiniQuest開始被國內教師知曉,并經由柳棟老師和《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的推廣在華東和華南中小學普及開來?,F在MiniQuest網絡探究式學習模式被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教材所收錄,成為官方向全國中小學推薦的研究性學習模式之一。
通過這段經歷,我發(fā)現翻譯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術的途徑。在后來的幾年中,在《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主編王黎明老師的鼓勵下,我又譯介了一系列的介紹國外教育技術的文章,進而成為了《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域外采風》欄目的主持人,也為后來成立“教育中文翻譯”網站打下了基礎。
博客記
2003年,喜歡追逐新技術應用的我成為中國第一批教育博客。在當時的博客先驅毛向輝和柳棟老師的鼓勵下,我開始了我的Web2.0之旅,并逐漸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數字化學習者。
其中有這樣的一則小插曲。當時博客在國內剛起步,技術界的毛向輝和教育界的柳棟打賭:2003年會不會出現第一位校長博客?在博客圈看到這則消息后,我立即向我學校當時的校長鄧正益展開攻勢,并試圖說服他寫博客。這位和我一起學電腦的年輕校長接受了我的建議,在我的幫助下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個人博客。旋即,前面的賭局便有了結果,鄧正益成為中國校長博客第一人。
利用互聯網,我拼命地吸收著網絡上的知識為自己所用,并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創(chuàng)意想法發(fā)布到個人博客上,同時也通過博客認識到了許多同我一樣的數字化學習者。目前,我的個人博客“教育技術資訊”(http://www.donews.net/zhyujiang/)已經成為我與其他數字化學習者學習和交流的一個平臺。
2006年,通過博客,我認識了民間教育人士、數字化學習者余揚。在共同的理念和愛好的推動下,我們一起創(chuàng)辦了“教育中文翻譯”博客網站(fanyi.edu2do.com)。這個網站在“翻譯即學習”的理念指導下,招募志愿者向國內教師譯介國外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術成果?,F在這個網站凝聚了一大批數字化學習者,已經發(fā)展成為數字化學習的社區(qū)“益學會”(edu2do.com)。
掘客記
近幾年,以博客為發(fā)端,維基、播客等Web2.0應用迅速在國內普及開來。在數字化學習歷程中,這類以分享和創(chuàng)造為主題的網絡應用讓我個人體會到這是一種非常棒的學習工具。2006年初,我在廣東教育學會網絡教育分會的年會上提出了在教育中推廣Web2.0,得到了桑新民教授的認可,并作為了當年網絡教育學會的工作目標之一。隨后,我通過網絡協(xié)作,與上海師大蘇州博士后工作站培訓部主任齊偉,以及余揚一起創(chuàng)辦了“教育掘客”網站(edudig.net),開始了Web2.0為教育服務的探索。
教育掘客是專門為教育領域服務的社會化網絡書簽網站,幫助教育界認識收集、分享教育資源的協(xié)作平臺。這個網站在2006年的全國教育特色主題網站評選中獲得一等獎。許多教育技術專家和教授也在其博客中推薦這個教育Web2.0平臺。
從1998年買電腦到現在,我的學習歷程經過了近10年,其間通過電腦和網絡我享受了數字化學習的樂趣,也從中成長起來。我覺得,互聯網是一個浩瀚的知識海洋,而我則是在這海邊拾貝的眾多少年中的一個,期待有一天能與伙伴們一起找到美麗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