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成為國際上許多大宗商品的最大買家。由于我國在世界定價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是國際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導致我國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原材料等在國際市場上經常是高價買入,買后價格隨之下跌,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爭取國際定價權,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已成當務之急。
一、大宗商品國際定價權缺失現象普遍
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目前我國已成為許多大宗商品的重要消費國和最大進口國。2003年,我國進口原油和成品油近1.2億噸,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氧化鋁進口560萬噸,鋼材進口3717萬噸,大豆進口2000多萬噸,是上述三種商品的最大進口國。
我國進口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不但使我國企業(yè)蒙受巨大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基礎原材料價格和中下游產品價格上漲,提高了企業(yè)經營成本,削弱了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并對我國制造業(yè)、房地產業(yè)、航空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等產業(yè)造成了直接沖擊,使這些產業(yè)鏈面臨著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的巨大壓力。在宏觀方面,由于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使國內商品物價指數明顯上漲,國際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二、大宗商品國際定價權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國際定價中心
我國目前有3家期貨交易所,雖然在某些品種價格已經發(fā)揮了自己的影響力,但由于品種有限,絕大部分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還是根據國際期貨市場價格來確定。目前,國際市場的定價權基本上掌握在幾大期貨交易所手里,國際石油價格的確定主要由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期貨價格決定,國際農產品價格主要以美國芝加哥期貨價格作為參考,國際金屬價格主要參照英國倫敦期貨價格確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大宗商品進出口只能被動地接受國際價格。與此同時,由于外國的供應商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或預測我國的庫存狀況及采購時間、品種和數量,利用期貨市場進行炒作,抬高價格,賺取巨額價差。此外,由于我國沒有相應的國內期貨市場進行價格風險規(guī)避,這就使我國企業(yè)進口面臨的價格風險絕大部分由自己承擔。
?。ǘ┬袠I(yè)集中度低導致無序競爭
國內企業(yè)間的無序競爭使定價權與國內企業(yè)離的越來越遠。當前絕大多數商品的國際市場還是被寡頭壟斷的,無論是買還是賣,寡頭們都掌握著定價的主動權,而高度分散的一方只能被動地接受。我國擁有全世界絕大多數稀土、羊絨資源,同樣由于經營主體過多,廠家之間不惜低價競銷,使我國無法掌握定價權。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我國的焦炭等行業(yè)。
?。ㄈ┕芾眢w制存在諸多弊病
一是決策機制老化。國有企業(yè)傳統的風險管理體制已嚴重不適應國際市場瞬息萬變的考驗。二是行業(yè)管理缺位。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稀土就被列為我國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還設立了國家稀土辦公室。但是,實際情況是稀土的采礦權歸國土資源部管理,而出口配額歸屬于商務部,部門銜接的不順暢造成了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另外,配額發(fā)放的傾斜和局部不公,加上個別地方亂采濫挖,造成了中國是世界稀土供應的壟斷者,卻在國際市場定價問題上失語的局面。三是政府各部門缺乏協調。我國政府各部門和進口企業(yè)沒有形成統一對外的格局,出現了多家采購、內部競爭、互相抬價、外商獲利的局面。同時也造成了進口企業(yè)只知道到國際市場購買商品,缺乏參與和調控國際價格的主動權和積極性。
(四)對國內企業(yè)從事期貨交易限制過嚴
大宗商品進口可以通過期貨市場鎖定進口成本和價格風險,有效實現套期保值。但我國對從事境外期貨業(yè)務的國有企業(yè)實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