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威廉[英]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很明顯了。
冰川正在消融,洪災和泥石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干旱、沙漠化和缺水問題日益增加。氣候變化已在改變著地球面貌,并且正危害著全球經濟的繁榮和安全。然而迄今為止,世界平均溫度因全球變暖而比工業(yè)革命之前升高了不到1攝氏度。而我們能推測出,除非能成功降低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的速率,否則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將升高4攝氏度(7華氏度)。如果全球變暖不到1攝氏度就能引起今天所看到的嚴重問題,那么生活在溫度升高4攝氏度的世界,將會是什么樣呢?
為了更好地理解氣候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已經制作了一張圖,用圖來說明全球溫度升高4攝氏度可以預見的部分影響。該圖綜合了來自27位知名科學家對氣候影響所做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而且有可能是12月“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之前公布的氣候變化影響的最新重要科學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表明,雖然4攝氏度是根據(jù)排放仍保持目前水平而預計的平均增長值,但上升幅度在全球范圍內并不是平均的。陸地會比海洋更快地熱起來,而高緯度地區(qū),尤其是北極,溫度上升幅度將更大。平均陸地溫度將比工業(yè)革命之前上升5.5攝氏度。在人口密度高的中國東部地區(qū),一年當中最熱天氣的溫度將升高6攝氏度。北極很有可能經歷6到15攝氏度的升溫,足以使該地區(qū)一年當中很大一部分時間都處于無冰期。
該圖上體現(xiàn)的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僅是從那些可能發(fā)生的影響中挑選出來的一部分,而且突出表明了對可用水、農業(yè)生產、極端氣溫與干旱、森林火災與海平面上升風險所產生的嚴重影響。
中國尤其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對于中國,該圖表明可用水資源問題將變得比今天更為嚴重。中國江河中的大部分水都來自冰雪融化后的水,隨著冰川的逐漸消融,江河流量將受到嚴重影響。研究表明,到2050年,一半的喜馬拉雅山脈冰川都將嚴重縮減,導致中國23%的居民都不能在嚴峻的干旱季節(jié)用上冰川融化的珍貴水資源。研究還表明,一旦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超過3攝氏度,農業(yè)上所有的主要谷類作物產量都有可能下降,中國水稻產量將下降高達30%。
在全球范圍內,人口的增加,加之由于降雨分布的改變以及溫度上升而引起的江河流量的改變,到2080年,會導致原本已經生活在用水壓力之下的50億人口中的大約10億人面臨可用水更加缺乏的局面。對世界上的許多地區(qū)來說(也包括中國),海平面上升加上暴風雨的影響,低海平面沿海地區(qū)人們的生活將受到威脅。中國沿海的村鎮(zhèn)和城市,尤其是上海地區(qū),人口密集,而且擁有重要的基礎設施和高價值的農業(yè)用地,這些都將使不斷增加的沿海洪災對人和經濟的影響更加嚴重。
研究顯示的影響是駭人的,而這只不過是選擇了潛在影響的一部分進行呈現(xiàn)。該圖中沒有顯示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影響,如人口遷移,由于食物、土地和水等有限資源的缺乏而導致的潛在沖突。
通過采取強有力且有效的行動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仍有可能將全球溫度上升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如果我們失敗了,那么本世紀內溫度上升4攝氏度就是全球排放沿著目前的“基準情景”軌道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
(摘自10月23日《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