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wèi)利 劉冠群
蔡元培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1916年底,他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發(fā)表演說,主張大學生應當有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責”。他又認為任何挽救時弊的教育,“不可不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堅”。蔡元培對大學的理念,是受了十九世紀初建立柏林大學的馮波德和柏林大學那個時代若干大學者的影響。蔡元培主張學術研究自由,不但不主張而且反對假借學術的名義,作任何違背真理的宣講。五四時代,北京大學并未開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課程,他以為在大學里是可以研究的,研究的目的是為學生解惑,因為有好奇心而無辨別力,是青年被誘惑的根源。他的修養(yǎng)很深,許多學生和眾多教授,對他“心悅而誠服”。他主持北京大學期間對學校發(fā)展有三個重要影響。
第一是五四運動。中國在巴黎和會談判失敗,山東問題引發(fā)廣大熱血青年愛國運動。運動最初的起源在北京大學,后來普及到全北京大中學生,彌漫全國。隨之全國工商界也加入,成為全國性的民眾運動。就北京大學而言,大學生不畏軍閥的高壓和引誘,尋求救國的道路,實在是蔡元培轉移學風所至。他一面在學校提倡大學生的氣節(jié),一面于第一次大戰(zhàn)停戰(zhàn)后在中央公園接連三天的講演大會中,以公理正義號召。五四的精神是愛國的,五四運動是青年在北方軍閥的根據地反抗反動勢力的第一次。受到五四運動的激發(fā),廣大青年紛紛南下到廣州參加國民革命。蔡元培常說:“官可以不作,國不可以不救。”五四運動以后,他又發(fā)表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名言。
第二是新文化運動。蔡元培主張“以科學的方法來整理國故”。也就是說,以科學的方法來整理中國固有的文化,按照現(xiàn)代生存需要,重新估定其價值。無論什么民族,文化都是為保持本民族的生存?!叭羰菄?自然應當保留;若是國糟,自然應當揚棄。文化是交流的,必須有外來的刺激,才能有新的反應;必須吸收外來的成分,才能孳乳、增長和新生?!?/p>
第三是國語文學運動。當時常稱為白話文運動或新文學運動。蔡元培提倡以現(xiàn)代人的語言文字,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思想感情,不必披枷戴鎖,轉彎抹角,還要穿前人制就的小腳鞋子,才能走過狹長過道的做法。這是一種有意識的文學解放運動,形成一種“文學的國語”,使全民的思想意識都能自由的交流,從而鞏固中華民族的團結。他以英德義(意)各國能形成為現(xiàn)代國家為例。他們都經過這種文學革命的過程,這種運動當年受過許多猛烈的攻擊,到現(xiàn)在也還不免 ,但其成效俱在。以至當年北京大學逐漸形成國語文學運動的開始。
蔡元培對北京大學進行改革,不拘一格招攬人才,麾集群彥于帳下,治校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北京大學一改當時腐迂沉悶的風氣,新思想新思潮應運而生,迅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期,是蔡元培從事文化教育事業(yè)最重要和最有成就的時期,也是北京大學發(fā)展的轉折時期。杜威曾這樣說過:“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一下……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毙挛幕\動時的北京大學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青年毛澤東曾先后兩次來北京,均以北京大學為活動中心。正是在這里,毛澤東涉及新文化和新思想,接受馬克思主義,不斷改造世界觀,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fā)展。
可以說:今天的新中國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為其造端,而新民主主義革命則肇啟于五四運動。但若沒有當時的北京大學,就不會有五四運動的出現(xiàn),而若非蔡元培任北大校長,亦即不可能有當時的北京大學。國共第一次合作,是從五四運動所開出的社會思想新潮流而來的。毛主席曾講過這樣一些話:“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當時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文化革命的兩大旗幟,立下了偉大的功勞。五四運動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準備了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又準備了五卅運動和北伐戰(zhàn)爭。”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