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月亮從山坳里探出腦袋,星星在夜幕下眨著眼睛,遠處池塘里的青蛙在呱呱地叫著,涼爽的風裹著泥土的清香在人們的臉上身上輕輕吹過,吹了一陣便又躲了起來,像是怕破壞了人們的意境。
不知怎的,許多年來,不論誰提起電影,或者在報刊、雜志等地方,看見電影兩個字,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家鄉(xiāng)打谷場上的露天電影。只要一想到它,我心靈深處那一架電影放映機立馬啟動,將人們看電影時的一幅幅畫面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那人、那事、那場景,真實、生動、活靈活現(xiàn)仿佛正在發(fā)生著……打谷場在大院最南端,三四畝地的樣子,三分之一球體狀在地面凸現(xiàn),場中間沒有一株樹木,邊沿處堆放著錯落有致、大小不一的麥秸垛。場院的北邊是村民住房,東南西邊是圍墻,西邊不遠處還有一塊荷塘。打谷場地勢高、空曠,微風進入無阻擋,通風、干凈、衛(wèi)生、少蚊蟲,盛夏夜晚,是院里人納涼、閑聊、消夏的最佳場地。而那兩根木桿挑起的銀幕是從天上懸下來的一道瀑布,無論春夏秋冬都在山溝里流淌著。
我的童年,是在黑龍江密山市穆棱河南岸的一個小山溝里長大的,那時候,露天電影是村民們在繁忙的生產(chǎn)勞動后的一處最富誘惑的風景。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駐軍部隊在附近搞“擁軍愛民”活動,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這個打谷場,與大伙兒商量后,在場院中央埋上了兩根楊木桿子,打谷場就變成了部隊夏天每半月一次慰問老百姓的露天電影院,電影一直演到七十年代末。那會兒看電影對大伙兒來說是件很奢侈的事情,能看上部隊的電影就更加奢侈了。部隊的電影設(shè)備比地方電影隊的設(shè)備強多啦!地方電影隊的電影小銀幕、單機、窄膠片,部隊的電影是大銀幕、雙機、寬膠片,畫面清晰逼真,音響洪亮、渾厚,極具吸引力也特別地招人喜愛,十里八村,幾里以外的人都不辭辛苦,跑來觀看。為了每一場電影,解放軍戰(zhàn)士都要付出辛苦的勞動,體現(xiàn)著對村民們的關(guān)懷。演電影前的兩三個小時,戰(zhàn)士挑來清涼的井水,把場面普遍潑上一遍,一來降溫,二來防干燥和塵土污染。觀眾一旦進入場地,立刻被一種清涼、舒適、熱鬧的氣氛所擁抱。特別是晚風一吹,場院內(nèi)、荷塘里散發(fā)出的那種特有的泥土芳香沁人肺腑讓人生出幾許親切之感。放電影的兩名解放軍戰(zhàn)士身穿綠軍裝,高大、威武、干練。掛幕、上片、放映,動作嫻熟、利索,舉手投足間顯示出青春與剛毅。放映時不管天氣多熱,汗水滲透軍衣,從不裸露肌膚。趙奶奶、李大爺、老祁嬸、劉大媽心疼不過,紛紛送來井水鎮(zhèn)的西瓜,想為他們消夏解渴,都被婉言謝絕:“部隊有紀律,不準拿老百姓一針一線!”他們的思想與品質(zhì)如同頭上的帽徽、肩上的領(lǐng)章在觀眾心中閃光!
每回放電影,場地上的座位排列自然分成五塊。每塊位置里的觀眾構(gòu)成各有特點。銀幕正面頭幾排多是半大的孩子,他們個頭矮小,為保證視線他們選擇并固守著頭幾排的位置;中間幾排是正在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和新婚夫婦,他們喜歡互相說些悄悄話。由于互相吸引,難以分開,他們堅守地盤雷打不動;最后幾排多是中年夫婦。因其家務(wù)事多,多數(shù)人還要抱著孩子,來去隨意,他們理所當然地選位在最后幾排;第四塊位置為電影場地兩側(cè)。這個位置上的觀眾是未婚青年和部分調(diào)皮的孩子。未婚青年男女正處于尋覓對象階段,所以他們選位置不能固定,呈流動狀況。調(diào)皮的孩子們永遠不想扎堆和許多人擠來擠去,他們選擇電影場周邊的墻頭、麥秸垛、樹杈上,視線不受任何影響不說,電影場里的動態(tài)他們一覽無余;第五塊位置是銀幕背面。這部分觀眾多是老年人和邊看電影邊睡覺的孩子,這位置對他們來說是最佳位置——人少、清靜、活動方便、坐臥自由。他們不太在意電影畫面的效果,他們把看電影當成湊熱鬧,換一種方式的納涼,換一個環(huán)境去睡覺……觀眾們根據(jù)位置、年齡不同,坐的東西也是各不相同。方便、舒適、隨意是他們的原則。孩子們坐的東西最雜,也最隨意。女孩子多是馬扎、木墩、稻草編成的圓形坐墊,男孩子隨便拼幾塊磚頭,扯兩把麥秸,有的干脆把上衣褂子脫下來當坐墊……熱戀中的男女青年和新婚夫婦坐的東西最統(tǒng)一,全是楊柳木條凳,只能將就著容下兩個人,方便說話。中年夫婦坐的基本上都是帶靠背的老式方椅,女人坐座,把不睡覺的孩子蹲在大腿上立著,把睡熟的孩子橫在大腿根上躺著,男人在后邊戳著,驕傲地做著后勤供給。第四位置的觀眾是流動的,一般不帶座位;老年觀眾則有家人專門做的棉墊,以防著涼。愛睡覺的孩子多是破舊的涼席,方便坐臥,丟了不心疼……
放電影的過程是互動的過程,是軍民共同合作的過程。電影通常由三部分內(nèi)容組成,先是幻燈,后來是新聞簡報,再后來是故事片。幻燈片的制作與放映都是由村團支部、民兵連、小學老師、支援三夏的大學生分別完成,全是反映擁軍內(nèi)容的,如《黃繼光》、《董存瑞》、《張思德》、《雷鋒》、《王杰》、《劉英俊》等?;脽羝诔窊Q片時銀幕上會出現(xiàn)短暫的空白,觀眾里的嘎小子們會乘機表演一些手技,銀幕上就會出現(xiàn)一些可愛的小動物和老頭、老太太的形象,形態(tài)簡單、逼真、活靈活現(xiàn),常引起觀眾的驚訝、贊嘆、模仿,大伙情緒會激奮昂揚好一陣子。放故事片時,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們會嬉笑、流淚、怒罵或摩拳擦掌,但當電影結(jié)束后他們回想自己的表現(xiàn)都覺得好笑!
這是多么大的一個“電影院”啊,甚至人們有的坐在墻頭,有的爬上房頂,更有淘氣的孩子爬在樹上。觀眾是自由的,可以抽煙,也可以啃著黃瓜嚼著煎餅大蔥,也可以躺在一片草地上閉上眼睛,悠然地聽著電影里人物的對話。這里沒有城里電影院里那“禁止吸煙”的警告,也不用那木框框把人拘束在一個個坐席里。
露天電影的“布景”是真實的,有時候電影里下雨了,天上就真的響起了雷聲;有時候電影里演到莊稼院的時候,就真有不知哪家的牛呀豬呀的叫聲從遠處傳來。當然也常有電影里的場景和天氣正好相反的時候,電影里雪花飄飄,銀幕前夏風習習。這時候看露天電影也就別有一番情趣了。露天電影的好處還在于所有的觀眾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在一起交流感情,看到開心大伙兒或一齊拍手叫好,或七嘴八舌大聲喝罵,毫不掩飾,看到傷心時,那唏唏噓噓的抽泣聲便此起彼伏像一陣風兒,袒露出山里人純樸善良的心。
銀幕上劇終二字,由遠及近,由小變大消失了好長一段時間,人們還在原地發(fā)呆。他們也許還沉浸在電影的劇情里,也許還在期盼電影的繼續(xù),也許人們不愿打破電影注入心中的那份美好及所給予他們的享受,也許這正是露天電影的魅力所在。如今,盡管城里人對露天電影早已陌生了,可山里人對兩根木桿挑起的那道瀑布,卻永遠是那樣的情也深深,意也濃濃。
[作者簡介]白雪,黑龍江省密山人民廣播電臺。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