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岳
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中原農(nóng)村過年除了蘿卜、白菜、大蔥三大副食外,當(dāng)家食便是形色多樣的饃了。
過年蒸饃是年前準(zhǔn)備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主旋律”,鄭州地區(qū)的年俗說“二十九,蒸饅頭”。我奶奶和母親臘月二十七就開始備面發(fā)面壘灶臺,灶臺壘在與廚房鄰近的地方。二十八下午,要用柴禾在灶膛里燒一陣子,一是起烘干的作用,二是看灶臺著火旺不旺。二十九五更天時,奶奶和母親就下廚操作了,我有時也幫忙燒火。蒸饃時,用的是尺八的鐵籠,四層籠篦,一籠就能蒸出一竹籃的饃。開始蒸的全部是粗面饃,有紅薯面饃、玉米面饃、雜面饃、高粱面饃等。饃的樣式有饅頭(上尖下圓)、糕子(長方形)、花卷、包子(餡有柿子皮、豆渣、蘿卜、白菜、粉條等)、包皮饃(外邊一層用白面,里面裹的是黑面)等,這類饃要蒸上十幾鍋。到了下午四點(diǎn)多鐘,才要蒸上幾鍋好面饃。這好面饃有小饅頭(作供品用)、大饅頭、大油糕(一個有半斤多重,走親戚用)、小糕子以及精心制作的造型不同的花棗糕(供放在當(dāng)屋牌位前的玉皇案上)。這些饃蒸下來,便到夜里10點(diǎn)多鐘了。饃蒸好后要晾在一個屋子里,堆成一個小山似的。我們?nèi)铱粗@些能吃上近1個月的饃,臉上都綻開了笑容。
再說吃饃。我家是從大年三十到初五(也叫破五)都吃好饃,從初六到二月二(龍?zhí)ь^)這一段時間除了正月十五(俗稱小年下)、十六(俗稱游六)和十九(俗稱年封口)全家都吃白饃外,其余日子則是吃已蒸好的粗面饃了。奶奶為了計(jì)劃著白饃的用途,到了初六之后,就把白饃儲放在起降溫和保鮮作用的一個大水缸里,上面用玉米穗的外葉辮成的圓形坐墊蓋住,小孩子不能隨便拿著吃。那時走親訪友沒有什么禮品可帶,白面饃就是最好的禮物。按普通規(guī)矩,一般親戚拿16個饃,新親戚(即兒女新婚的親戚)拿18個饃。因盛饃的竹籃容量有限,這些數(shù)量的饃放進(jìn)去,便顯得滿盈盈的,上面用一塊白布方巾一裹,顯得既厚道又大方。我為了能多吃上幾次白面饃,就經(jīng)常要求跟大人去串親戚,這樣一來,正月十五以前,便基本上天天都有好饃吃了。
到了正月十九年下封口這天,奶奶便會把家里剩存的饃全部亮出來。這些為數(shù)不多的好饃,有的“飛了”,即是串親戚拿來拿去被風(fēng)吹干而裂著大口的;有的發(fā)霉了,奶奶就讓在大蒸籠上餾一餾,大家一分皆大歡喜。不過吃好饃的機(jī)會還有最后一次,即是二月二龍?zhí)ь^這天,我家堂屋玉皇案上供奉祖先和天地全神的幾塊花棗糕,在焚香和放鞭炮之后,奶奶就會從案子上撤下來。這幾塊棗糕雖沒有發(fā)霉,但早已“飛了”,中間嵌的紅棗,我們幾個小孩子早早乘機(jī)從饃上摳了下來,只剩下寥寥幾個。撤下之后,奶奶就掰開分成幾份,讓我和幾個小同輩美餐一頓。
雖說那時過年好饃沒能吃過癮,但粗面饃還是比較充足的。記得開學(xué)后媽媽常給我兜里塞個大黃面饃,那饃味道越吃越甜,周圍的小伙伴還很羨慕呢。出了正月就青黃不接了,粗面饃也常常斷檔,當(dāng)家主食便是紅薯和菜窩窩了。 (責(zé)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