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明
三旅合一,鐵拳誕生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第四野戰(zhàn)軍雄壯方陣中,以第45軍前身來源最廣泛,而45軍內,又以133師組織演變最為復雜。該師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的部隊,其最初基礎,系參加廣西百色起義、創(chuàng)建川鄂根據地和長征的紅軍骨干,在1938年冀東20萬工農武裝大暴動中誕生,在抗日烽火迭起的冀東、冀中敵后戰(zhàn)場上壯大,經過殘酷斗爭的考驗,成長為地方中堅部隊,并逐步發(fā)展為野戰(zhàn)主力部隊。
1945年10月,133師前身各部隊分別整編為晉察冀軍區(qū)第二野戰(zhàn)軍冀中(黃壽發(fā))縱隊第1旅(轄第62、71、73團)、冀晉(趙爾陸)縱隊第2旅(轄第4、5、6團)和第3旅(轄第7、8、9團)。1946年4月,晉察冀軍區(qū)部隊大整編,冀中縱隊第1旅、冀晉縱隊第2旅合編為一個旅,與原冀晉縱隊第3旅分別改為熱河軍區(qū)獨立第2、第3旅。同年6月,兩旅又改稱獨立第13、第14旅。9月,兩旅又合編為新的獨立第13旅,下轄第37、38、39團。11月,該旅改歸冀熱察軍區(qū)指揮。1947年4月,獨立第13旅隨軍區(qū)劃歸東北民主聯(lián)軍建制。1947年8月,以冀察熱遼軍區(qū)前指和所屬部隊組建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8縱隊,該旅改編為8縱22師,下轄第64、65、66團。194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統(tǒng)一全軍部隊編制及番號的命令,22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133師,所屬各團依次改為第397、398、399團。解放戰(zhàn)爭中45軍代號為“鐵拳部隊”,133師為該軍主力師。
133師前身部隊過去處于獨立分散的游擊作戰(zhàn)環(huán)境,斗爭艱苦,部隊裝備很差。參加大規(guī)模戰(zhàn)斗少,但很能吃苦,行軍能力強,保持了紅軍時代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編入野戰(zhàn)縱隊后,經過幾次較大的作戰(zhàn)鍛煉,戰(zhàn)斗力顯著提高。
第397團前身是抗戰(zhàn)時期冀東著名的包森支隊,后為冀東軍分區(qū)第13團,該團是冀東敵后我軍第一支正規(guī)武裝團隊,戰(zhàn)斗力最強,在抗日民族英雄包森的率領下,不畏強敵,敢于亮劍,給日偽軍以有力打擊。1941年1月果河沿戰(zhàn)斗中,13團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以7個連的兵力殲滅偽治安軍第4團,聲震冀東,令敵偽聞風喪膽??箲?zhàn)勝利后,該團擴編為冀熱遼軍區(qū)第24旅,后改為冀晉縱隊第2旅第4團、熱河軍區(qū)獨立13旅37團。13旅和14旅合編時,該團保留番號,并入原13旅38團和14旅42團。組建東北8縱時,改為22師64團。這個團基礎老,作風硬,作戰(zhàn)英勇,擅長山地攻防,是軍、師主力團。
第398團前身是1942年7月,從冀東13團和地方小隊抽調部分兵員在干部隊的基礎上編成的冀東¨團。抗戰(zhàn)勝利后挺進東北,擴編為冀熱遼軍區(qū)第25旅第101、102團,后為冀晉縱隊第3旅第7、8團,熱河軍區(qū)獨立第14旅第40、41團。13旅和14旅合編時,這兩個團合并為13旅新38團。組建東北8縱時,改為22師65團。該團是397團衍生的兄弟團,戰(zhàn)斗力較強,進步很快。
第399團前身最早可追至1937年10月小樵改編時的東北軍呂正操691團一部,后為冀中軍區(qū)6分區(qū)第3l、44地區(qū)隊。1945年8月,兩區(qū)隊組成冀中第7l團,同年11月,編入冀中縱隊第1旅。后為冀熱遼軍區(qū)獨立第2旅笫6團、熱河軍區(qū)獨立13旅39團。13旅和14旅合編時,該團番號和建制不變,調入原37團第3營。組建東北8縱時,改為22師66團。該團城鎮(zhèn)攻堅能力很強,機智敏捷,講究戰(zhàn)術,被冀中軍區(qū)授予過“攻堅模范團”榮譽稱號。已故開國上將呂正操曾在1998年10月給該團題詞:“冀中71團是敢于決戰(zhàn)決勝的部隊?!?/p>
轉戰(zhàn)察東,開辟熱西
1946年6月全國內戰(zhàn)爆發(fā)后,熱河解放區(qū)軍民對敵人的瘋狂進攻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擊。為適應斗爭的形勢,9月中旬冀熱遼軍區(qū)命令,將13旅和14旅合編為熱河軍區(qū)獨立第13旅。旅長黃鵠顯,政委陳仁麒,下轄第37、38、3g團,共約5500余人。該旅整編后,士氣旺盛,根據軍區(qū)命令,該旅配屬17旅49團攻打寧城。
寧城是赤峰的屏障,守敵為93軍暫編18師第3團2000余人,該敵以善守著稱。9月23日21時攻擊開始,我3g團團長白斌率1營向敵猛攻,敵憑借堅固工事拼死頑抗。我因地形不熟,連續(xù)攻擊四次未克,傷亡70多人。39團重新勘察地形,更改部署,于次日21時,由2營先從側翼發(fā)起攻擊,尖刀5連僅半小時便突破敵兩道陣地,后續(xù)4、6連迅速跟進,采取挖墻過院,逐段躍進的辦法與敵爭奪。25日拂曉,敵北城外大部陣地被我占領。3時,1營投入戰(zhàn)斗,城北敵人支撐不住,殘敵逃回城內,1營咬住不放,順勢突入。此時,37團向城巾心逼近,炸毀十字街大碉堡。17旅49團也突破成功。7時,敵派飛機從錦州來援,被37團2連戰(zhàn)士盧兆禮用92重機槍擊落一架。至當日16時半,我軍全部占領寧城,敵第3團大部被殲。殘敵向天義潰逃,又遭我打援部隊截擊。這次戰(zhàn)斗,13旅殲敵1200余人,創(chuàng)造熱河解放戰(zhàn)爭以來首殲敵一個整團的記錄。
10月14日,13旅配合熱東軍分區(qū)兩個團進攻建昌,39團為預備隊,37團打援。攻擊開始后,熱東部隊激戰(zhàn)一天,米突入城內。15日晨,39團加入戰(zhàn)斗,以1營在東、2營在南分別展開猛烈突擊,一舉破城,殲敵1i00余人。熱東分區(qū)首長對13旅旅長黃鵠顯說:“你們13旅真能打,我們怎么也攻不下來,而且傷亡很大,你們39團上去,沒見費多少勁,三下五除二就拿下來了?!?/p>
此戰(zhàn)結束后,13旅向東寧地區(qū)挺進,執(zhí)行開辟熱西根據地的任務。12月9日,以13旅為主力攻克敵綏東保安騎兵旅和反動武裝1500余人據守的祟禮,將其全殲,沉重打擊了敵人,鼓舞了群眾的斗爭情緒,為迅速打開工作同面創(chuàng)造了條件。18日,中央軍委來電嘉獎參戰(zhàn)部隊。戰(zhàn)后,冀熱察軍區(qū)司令員曾思玉在總結會上特別表揚了13旅3g團,稱贊該團“很像我們老部隊,能征善戰(zhàn),英勇頑強,是一個戰(zhàn)斗力很強的好部隊”。12月底,13旅分散執(zhí)行剿匪和發(fā)動群眾的任務,開展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幫助建立地方武裝,部隊積極熱情,秋毫無犯,在熱西贏得了很高的威望,被人民群眾親切地稱呼為“熱河人民子弟兵”。
1947年初,13旅奉命出關,先后攻打了高麗營、平定堡,并于4月進至龍門所休整,進行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同時隨軍區(qū)劃歸東北民主聯(lián)軍建制,參加夏季攻勢。冀察熱遼軍區(qū)前指5月首先以13旅為主攻部隊,攻克了熱西重鎮(zhèn)圍場。然后乘勝南下,攻打隆化。6月又進逼朝陽,13旅負責在鐵匠營子東山阻援,陣地巋然不動,有力保障了友軍作戰(zhàn)。當月底,軍區(qū)前指又令13旅東進,攻打北票。
北票為東北著名煤礦之一,由敵93軍暫18師兩個步兵營和兩個保安團及
礦警隊共2000余人據守。13旅仍為主攻,以37團、38團為第一梯隊,39團為預備隊。6月29日12時,13旅兩個團正式發(fā)起攻擊,經14小時激戰(zhàn),將敵外圍10余個碉堡群全部摧毀,后分別向兩翼發(fā)展進攻。30日3時,旅長黃鵠顯命令39團加入戰(zhàn)斗,首先協(xié)同38團攻克敵南山碉堡6座。10時40分,開始總攻敵南山核心據點,我軍指戰(zhàn)員奮不顧身、前仆后繼,越戰(zhàn)越勇,以爆破炸開圍墻,打進縱深,殲敵一個營和一個山炮連。30日20時50分,13旅37團7連用鍘刀砍開5道鐵絲網,打開缺口,突入城內。39團副排長崔清波孤膽作戰(zhàn),一人沖入地堡,迫敵17人放下武器。班長張福旅兩次爆炸大樓,俘敵100余人。在我四面攻擊下,敵指揮官戴傳霖率殘部于7月1日3時向我投降。此戰(zhàn)13旅殲敵881人,獲冀熱察軍區(qū)和熱河省政府授予的“攻堅模范”、“常勝勁旅”錦旗。
獨立13旅經歷了解放戰(zhàn)爭最困難的時期,在軍事上敵強我弱,裝備上敵優(yōu)我劣,在新區(qū)沒有鞏固的后方作依托。該旅堅決執(zhí)行中央軍委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在兄弟部隊密切配合和人民群眾的支援下,在近一年的時間內,打了一系列的勝仗,為改變熱河敵我斗爭形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馳騁遼西,四戰(zhàn)四捷
1947年8月,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8縱隊成立,黃永勝任司令員,劉道生任政委,該縱由冀察熱遼軍區(qū)前指和所屬獨立第13、16、18旅組成,各旅依次改為第22、23、24師。另獨立17旅改為軍區(qū)獨立第1師,暫歸8縱指揮。22師師長吳烈,政治委員陳仁麒,全師9000余人。
9月上旬,敵東北行轅新任主任陳誠為實施“確保北寧路,打通錦承線”作戰(zhàn)計劃,從錦州、綏中兵分兩路向我熱東、遼西根據地出擊,企圖挽救東北敗局。9月7日,敵暫編50師第1、2團,由綏中進抵梨樹溝門。同時,敵93軍暫編22師亦由錦州出發(fā),經虹螺峴、江家屯,竄犯至新臺邊門。8縱決定,以24師和22師66團殲滅梨樹溝門之敵。9月14日5時,66團因走錯了路,在梨樹溝門附近與敵50師第2團遭遇,我1、3營臨亂不慌,迅速占領西北山頭陣地,與敵展開激戰(zhàn)。同行24師判明情況后,以66團一部鉗制322高地白石嘴邊門敵第l團,集中66團主力和24師71團、72團先殲敵第2團,爾后轉移兵力殲敵第1團。經過猛烈攻擊,敵大部被殲。至14日17時,戰(zhàn)斗勝利結束,斃傷敵1028人,其中我22師66團殲敵500余人。8縱組建后首戰(zhàn)告捷,極大地鼓舞了全體指戰(zhàn)員的士氣。
敵暫50師在梨樹溝門遭到重創(chuàng)后,暫22師見勢不妙,由新臺邊門倉皇向楊杖子退卻,企圖據堅固守。8縱以22師攻奪楊杖子北山及毛祁屯西北高地。16日14時,在配屬的縱隊炮兵營火力支援下,擔任主攻的22師64團,一鼓作氣沖上北山,炸毀敵地堡,奪取了陣地,爾后向毛祁屯敵師部發(fā)起攻擊。65團攻占楊杖子東北山后,即向白楊木溝、高和尚溝迂回,圍殲楊杖子之敵。64團在毛祁屯同敵人激戰(zhàn)1小時,連續(xù)攻占了幾個主要陣地后,敵全線崩潰,奪路東逃。22師即令各團咬住猛追,因下雨路滑,有的同志跑掉了鞋,就赤腳追殲敵人。在22師勇猛追擊下,殘敵被我24師在楊杖子東南的舊門附近堵住,進退不得。經我前后夾擊,敵大部被殲,戰(zhàn)斗至當日黃昏結束。此戰(zhàn),共斃俘敵暫22師少將副師長蘇景泰以下官兵3560人。其中我22師殲敵2300余人,發(fā)揮了決定作用。
9月17日,惱麓成怒的陳誠急令剛到東北的敵49軍軍長王鐵漢率79師和105師(各欠1個團)共12000余人的兵力由錦州向題第二次進犯江家屯、楊杖子。為誘敵深入,冀察熱遼軍區(qū)命令8縱向新臺邊門西北地區(qū)轉移。同時電令g縱急速向楊杖子以東地區(qū)前進,參加圍殲該敵的戰(zhàn)斗。
9月20日,敵49軍全部進至楊杖子、毛祁屯地區(qū)。我8縱決定,乘敵立足未穩(wěn),予以全殲。8縱和獨立1師擔負攻擊9縱擔負阻援。21日下午,22師向敵發(fā)起攻擊。64團在汀家屯,以個營的兵力,同敵激戰(zhàn),相繼占領了忙牛山、榆樹溝北山,奪取了楊杖子以南高地。65團奪取了筆架山和南山碉堡后,乘勝攻入楊杖子街內,敵以兩個營的兵力反撲,均被我擊退。66團于22口5時以勇猛的動作,占領了楊杖子北大碉鋸,將守敵殲滅。10時完全控制了楊杖子北山后,即向街內突擊。下午16時,22師師長吳烈接到8縱命令:“務于當口黃昏結束戰(zhàn)斗。”吳烈即令各團向敵發(fā)起猛攻,速戰(zhàn)速決。在我四面攻擊下,敵整個防御被打亂,敵趁黑夜,狼狽潰逃。22師各團不顧疲勞和黑夜泥濘,追擊殘敵。師直和65團追至榆樹溝附近,將殘敵千余人繳械。余敵竄至雜木林子附近,被我9縱堵住全殲,戰(zhàn)斗全部結束。此戰(zhàn)斗,敵49軍2個師4個團12000余人全部被殲,其中我22師斃俘敵2801人,繳獲各種火炮46門,輕重機槍133挺,步馬槍925支。參戰(zhàn)各部隊受到東總通令嘉獎。
10月22日,8縱包圍了遼姻北票,敵92軍軍長侯鏡如親率第21師和43師由義縣前來增援解圍。29日,敵進至朝陽寺、九關臺門一線,與我軍前哨稍有接觸,懾于被殲遂停止前進,原地構筑工棗,控制九關臺門主峰350高地、夾山、六臺東南山等主要制高點。8縱決定22師先殲六臺之敵,并協(xié)同24師攻占五臺,而后向夾山、九關臺門進攻。11月1日3時戰(zhàn)斗打響,64團攻擊六臺東南山時,受敵350高地火力壓制,兩次沖擊未成,該團即轉攻夾山。同時,66團協(xié)同獨立1師進攻敵350高地。該團2營在團參謀長蔚彰率領下,變助攻為主攻,于22時按4、6、5連順序,分成三個梯隊展開攻擊。4連攻占敵前沿兩個山頭,敵用數倍兵力瘋狂反撲,4連彈藥用盡,即與敵肉搏,9班長王風成一連刺倒5個敵人。這時,6連投入戰(zhàn)斗,同4連一起多次擊退敵人的反沖擊。經5小時激戰(zhàn),2營以傷亡83人的代價,斃俘敵220多人,于11月2日3時攻占了350高地。2日拂曉,我軍發(fā)起總攻,敵全線崩潰。戰(zhàn)至14時,戰(zhàn)斗結束。22師共殲敵795人,擊斃敵21師副師長李亦宗。66團受到冀察熱遼軍區(qū)搿獎,該團2營被8縱授予“英勇頑強營”稱號。
22師在東北秋季攻勢里,發(fā)揚不怕困難、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作風,取得了阿戰(zhàn)梨樹溝門、兩戰(zhàn)楊杖子和再戰(zhàn)九關臺門四戰(zhàn)四捷的勝利,共殲敵近7000人。
飛兵楊村,激戰(zhàn)天津
1948年11月24日,東野8縱22師奉命從遼寧海城出發(fā),入關參加平津戰(zhàn)役。27日進至間陽驛時,遵令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133師,師長吳烈,政治委員謝明。該師1萬余人,士氣高昂,全部美械裝備,已是東北野戰(zhàn)軍的精銳之師。12月16日經22天800公里行軍,133師到達天津外圍寶坻集結
待命。
12月18日20時,上級命令,查楊村守敵333師將調往天津,令45軍133師立即出動,奔袋楊村,將敵就地殲滅。楊利是平津之間的咽喉,守敵有333師及所屬997、999團共3000余人,預定19日拂曉前乘火車急赴天津。我133師在19日凌晨2時從寶坻輕裝急行,前衛(wèi)399團2營于5時到達楊村東南兩華里預定陣地,5連尚未展開部署,就發(fā)現一列滿載逃敵的火車由楊村向天津馳來。5連不待團主力上來,就在副團長錢仁溥的率領下,迅速占領鐵路兩側有利地形,用僅有的兩具火箭筒將敵機車擊毀,然后猛烈射擊。敵人遭我突然打山,紛紛跳車進行反撲。5連1排副排長李慶眷率領全排直插敵車,打退敵5次反撲,在對車廂爆破成功后,他一個箭步跳上車廂,端著機槍高喊“繳槍不殺!”一車廂之敵全部被俘。這時,團主力及時趕到,3營迂吲敵后,切斷敵東逃之路。1營占領楊村車站,向西向東發(fā)腱。2營仍由正面猛攻。經1小時激戰(zhàn),殲其火部,其斃敵副師長以下325人,俘敵師長宋海潮以下1882人。飛兵楊村是133師入關后的笫一個殲滅戰(zhàn),399團受到45軍通令嘉獎。
1949年1月8日,45軍令133師佯攻劉家場坊,以策應135師405團攻擊范家堡。而133師的決心是以399團3連務克劉家場坊,為下步攻城創(chuàng)造條件。劉家場坊是敵前哨陣地,工事完備堅固,由一個加強連防守。在師黨委會上,不少委員提出要增加兵力,最少要用兩個連才能完成這個任務,但師長吳烈沒有同意,仍決定用一個連打。根據師的決定,399團3連于12日16時30分向劉家場坊發(fā)起攻擊。戰(zhàn)士們英勇頑強,前仆后繼,經反復沖擊后殺入敵陣,將敵全殲,其中俘敵50人。我3連傷亡百余人,只剩下1名排長等30余人。占領陣地后,他們還未組織起防御,敵預備隊就從暗道沖出,在打退第一次反沖擊后,3連僅剩lO余人。這時俘虜也炸了營,敵人里應外合將我剩余人員抓走,至此3連遭覆沒,陣地被敵重占。
1月14日,我軍對天津發(fā)起總攻,5個軍中有10個師擔任主攻和助攻。45軍在城東以135師于民權門地段擔任主要突破,以133師于鐵路宿舍東北角地段擔任輔助突破任務。該師決心以397團擔任主攻,399團作為第二梯隊,398團為預備隊。當日10時,總攻開始,397團久攻不下,特別是劉家場坊敵殘余火力攔阻,加上該團動作遲緩,營、團干部決心猶豫,激戰(zhàn)至13時,傷亡慘重,仍未撕開突破口。軍、師首長都非常著急,不能再等了,45軍即令133師從135師打開的突破口民權門進入,向縱深攻擊。入城后,397團分三路向勝利橋發(fā)展,于意大利租界及東站、洋旗、新開路殲敵293師、26師各一部;398團于長江造紙廠殲敵26師77團主力:399團于建國路殲敵保安旅第2團,3營在民族路殲敵293師師直一部。15日14時,天津攻堅戰(zhàn)勝利結束,133師雖未打開突破口,但在縱深戰(zhàn)斗中獲得較大戰(zhàn)績,共斃敵1514人,俘敵9696人,繳獲各種槍支10167支,各種炮358門及其他大量物資。
這次攻堅作戰(zhàn),133師由于有的指揮員攻擊準備不周密,對前沿陣地情況不甚了解,因而指揮戰(zhàn)斗不利,給部隊帶來損失,在總攻時,沒有讓攻堅經驗豐富的399團當第一梯隊,也從主觀上削弱了突擊力量。為了嚴肅戰(zhàn)場紀律,戰(zhàn)后有幾名干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分。
追擊千里,殲敵萬余
1949年4月,45軍133師在新任師長張萬春的率領下,隨四野大軍南下華中。10月,在衡寶戰(zhàn)役中,由于電臺失靈,通信中斷,錯過了戰(zhàn)機,無法執(zhí)行野司命其堵?lián)籼訑车娜蝿眨瑑H殲敵1085人。而同一個軍的135師卻因腰斬敵“鋼七軍”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名聲大振,這激起了主力133師指戰(zhàn)員的斗志,紛紛表示一定要在廣西戰(zhàn)役中打個漂亮仗。
11月17日,133師為45軍的前衛(wèi),在“打到廣西去,消滅白祟禧”、“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口號聲中,從湖南的文明鋪出發(fā),沿湘桂鐵路西側迅速向桂東南挺進。行軍途中,該師進行了輕裝,組成多路精干靈活的突擊隊,晝夜兼程向南猛追。26日,部隊行至陽朔,接到45軍“自選捷徑,向象縣、武宣追擊”的命令,即以399團為前衛(wèi),向前猛插。該團加快速度,4天時間前進450華里,終于在象縣東北60華里的羅秀追上了敵人。敵人萬萬沒有想到我軍來得這么快,在我勇猛沖擊下,頓時暈頭轉向,亂作一團,700多名敵人紛紛繳槍投降。經審俘,得知敵46軍174師等正向橫縣方向逃竄。133師即令399團繼續(xù)猛追,398團由羅秀取捷徑斷敵退路,397團直插武宣,收集船只,搶占黔江渡口。
398團經一晝夜急行軍,前進220華里,于11月30日抵達二塘,堵殲敵i000余人。當日凌晨,399團在向武宣追擊途中,于南山灣發(fā)現逃敵約1個營,團主力不與糾纏,秘密繞過,由后衛(wèi)9連采取突然襲擊的辦法將其消滅,俘敵副團長以下300余人。該團追至廟王西古城,發(fā)現敵主力正沿公路向南逃跑,尖刀1連不顧敵人火力阻擊,將敵攔腰切斷。該連2班長李鳳春抓來敵人一匹戰(zhàn)馬,躍馬單槍,闖入敵陣,敵還以為是他們的傳令兵。李鳳春一直沖到敵人前頭,然后調轉馬頭,用沖鋒槍猛烈掃射,敵人頓時大亂。我大部隊迅速合圍,俘敵400余人。至此,在武宣以北,133師追殲敵近5000人,45軍令該師乘勝前進。
12月2日,398團和399團由武宣西渡黔江,分路合擊橫縣。3日13時,398團于三里圩殲滅潰逃之敵174師師部及其警衛(wèi)營、運輸營、522團1營等1300余人。4日2時,又在云表圩將敵174師520團攆上,我398團不顧疲勞,沖擊勇猛迅速,大膽分割穿插,與敵短兵相接,經1小時激戰(zhàn),斃敵250人,俘敵1214人。399團到達橫縣后,敵“桂北綏靖公署”一縱隊副司令約請我軍去受降,當時399團兩個營在橫縣外圍作戰(zhàn),團長白斌身邊只有一個營的兵力,還要看押一批俘虜,而殘敵有700余人。征得師同意后,白斌只帶兩人前去敵營。狡詐兇狠的敵人,意欲反悔,頂槍威嚇,白斌鎮(zhèn)定自若,義正詞嚴地指出:“我們幾十萬大軍已把廣西團團圍住,你們只有立即投降才有出路。”在軍事圍困和政治爭取下,這股敵人全部放下了武器。
與此同時,397團在12月3日進入貴縣,當夜24時于大桂嶺殲敵126軍304師一個營。4日下午,133師各部先后到達橫縣會師。我各路大軍已控制了桂西、桂中廣大地區(qū),白祟禧殘余被壓縮在桂南欽州一帶。上級命令133師和東路大軍緊密協(xié)同,把追擊矛頭指向欽州西北的小董圩,阻擊敵人登船海逃。
長距離的行軍作戰(zhàn),特別是9個晝夜1000多里的連續(xù)追擊,部隊已經十分疲勞。一聽說敵情緊急,頓時大家的
勁頭就來了,幾個團爭先恐后要求擔任師的前衛(wèi)。師里考慮各團情況后,決定397團變后衛(wèi)為前衛(wèi),以最快速度,向小董圩進擊。該團在政委焦紅光和副團長孫國華帶領下,經43小時連續(xù)追擊,前進300余里,與敵遭遇三次,將敵擊潰后繼續(xù)前進。6日解放舊州,殲敵236師殘部近i000人。此時,部隊實在走不動了,只要一停下來,就有戰(zhàn)士倚在樹旁或靠著土坎呼呼入睡。7日凌晨2時,397團1營兩個連終于趕到小董圩,白祟禧的殘兵敗將、行李輜重、家屬老孺全部擁擠在這里,混亂不堪。我1營直搗敵指揮所,接著后續(xù)3營也加入戰(zhàn)斗,敵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紛紛舉手投降。133師主力趕到后,將該敵一網打盡。此戰(zhàn)共俘敵4000多人,包括1名中將、9名少將和600名校官,繳獲卡車40輛,白祟禧乘坐的一輛小轎車也成了戰(zhàn)利品。
在廣西戰(zhàn)役中,133師發(fā)揚連續(xù)作戰(zhàn),不怕艱苦,猛追猛打的戰(zhàn)斗作風,快速行軍1000多華里,大小戰(zhàn)斗22次,解放縣城4座,殲敵14219人。圓滿完成任務。133師獲四野總部嘉獎,45軍授予該師“追擊千里,殲敵萬余”獎旗,同時授予397團“忍苦追敵粵桂邊”、398團“英勇神速,機智殲敵”、399團“英勇殲敵桂中南”獎旗。
永褒本色,打贏先鋒
解放戰(zhàn)爭中,133師轉戰(zhàn)長城內外,從東北打到廣西,征程萬里,足跡踏遍14個省(市),累計殲敵56735人,繳獲武器裝備20余萬件,涌現出“攻堅模范營”、“英勇頑強營”、“刺刀見紅連”、“計海棠班”以及郭瑞閣、李慶春、林春和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單位和個人,為新中國的誕生貢獻了力量。1949年10月,東北軍區(qū)司令部編寫《東北三年解放戰(zhàn)爭軍事資料》,里面對45軍133師評價較為中肯“133師基礎老強,戰(zhàn)斗作風還好,執(zhí)行命令堅決,有頑強性,能擔任攻堅及野戰(zhàn)任務,不善防御,為45軍中較均勻的一個師?!?/p>
1950年1月,133師在桂東南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剿匪作戰(zhàn),共殲滅匪特35800人。1952年7月,133師轉隸第46軍建制,參加抗美援朝,斃傷俘敵4424人。1954年7月,在朝首批改裝蘇式裝備。1955年lO月回國,駐防吉林省。1969年3月,133師偵察分隊參加珍寶島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捍衛(wèi)了祖國尊嚴和領土完整。該師陳紹光、周登國、杜永春、于慶陽四人被中央軍委授予“戰(zhàn)斗英雄”榮譽稱號。1970年初,陸軍第133師改番號為陸軍第138師。1975年6月隨46軍調防到徐海地區(qū),1978年9月移防山東。1985年3月,138師配屬陸軍第67軍赴滇輪戰(zhàn),該師在13.9公里的防御正面93個陣地上堅守了335天,粉碎越軍進攻和偷襲530多次,成功實施了“9.23”、“1.28”兩次出擊作戰(zhàn),共殲敵2100余人,有1個單位和1名個人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1986年6月回撤后,轉隸素有“沂蒙雄師”美稱的陸軍某集團軍建制。2003年10月在體制編制調整中,該師縮編為摩托化步兵旅。
建國60年以來,這支“鐵拳勁旅”在軍政訓練、施工生產、整黨整編、雙擁共建、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多次受到上級機關的肯定和表彰。在我軍新軍事變革中,該部繼續(xù)發(fā)揚“鐵拳”精神、“奉獻”精神和“衛(wèi)士”精神,加強部隊全面建設,深化軍事訓練,爭當打贏先鋒,為光輝的歷史續(xù)寫新的篇章。
從這支英雄部隊走出的將軍有數十名,其中上將有袁守芳、杜鐵環(huán),中將有周仁杰、陳仁麒、閻琢、金仁燮等,少將有黃鵠顯、趙文進、吳烈、謝明、漆遠渥、鮑啟祥、張萬春、陳云中、幸勝標、張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