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華
在數學教學中,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挖掘潛在的智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結合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從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動機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
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學習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我曾教過一個被前任數學教師譏為“全校最差的班級”。我接手這個班的數學課后,第一次走進教室,就看見黑板上寫著“我們是差生!”一行大字。我走上講臺,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以前有個和你們一樣大的山村女孩,成績也不理想,可她并不服輸,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取得好成績,并在桌子上貼了張紙條“我挺棒!”鞭策自己。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后,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我講完后,問學生:“你們想知道那個女孩是誰嗎?”
“她是誰?不會是安徒生童話里的主人公吧?”有同學質疑。我自豪地說:“你們的想象力太豐富了。不過主人公的國籍是中國,而不是丹麥。她就是我,你們的數學老師?!?/p>
“哇!”教室里沸騰了。我接著說:“黑板上的字寫得多漂亮呀,可惜標點符號用錯了?!睂W生們都疑惑不解地看著我。我提高嗓門說:“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把這個嘆號壓彎,加油!一,二,三——”我一邊說一邊用紅色粉筆把嘆號改成了大大的問號。于是,“我們是差生!”便成了“我們是差生?”。我殷切地注視著學生,問:“我們應該怎么回答?”“不,我們挺棒!”其中一位同學響亮地回答。同學們都覺得這句話道出了他們的心聲,于是幾乎異口同聲地大喊:“對,我們挺棒!”“回答得好!”我高興地說,并激動地把“我們挺棒!”這句話工工整整地寫在了黑板上。教室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學生們因此對數學課產生了積極的態(tài)度。
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學習的最佳動力就是對所學的材料有興趣。新課的引人是一堂課的開始,如何創(chuàng)造激發(fā)學生產生與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學習活動本身相聯(lián)系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一開始就產生愿意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吸引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新課的最佳(有趣、新穎、自然)引入方式。比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小數”的新課之前,就給學生們講了“小數的經歷是什么?”的歷史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西方國家,一般認為小數是比利時數學家斯蒂文發(fā)明的。其實最早使用現(xiàn)代意義的小數點是德國數學家克拉維斯,他在1593年使用了小數點。但是直到19世紀末,小數的記號仍很混亂。就是在現(xiàn)代,小數點也分為歐洲大陸派和英美派兩種記法,前者采用逗號“,”表示,后者則堅持用圓點“·”表示。
實際上,遠在斯蒂文發(fā)明小數點之前,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就已經使用了十進分數了,也即小數。公元3世紀,我國魏晉時期劉徽的《九章算術注》中,有三處運用了十進分數的思想。到了南北朝時期,在歷法中大量使用了下列記法:
十一萬八千二百九十六二十五(118296.25)
八十九三(89-3)
一百一十九十二(119.12)
這種寫法和西方直到19世紀仍在流行的小數記法2.5或2.5。幾乎是完全相同的。
到了宋元時期,更有下列記法:
(324506.25,1247年)
(0.25,1247年)
(-0.5,1247年)
這些記法都遠遠勝過了300多年后斯蒂文的記法。
通過介紹“小數的經歷”引入學習“小數”的新課程,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找準契機,激發(fā)學習動機
動機的產生是由外在條件激發(fā)而來的。我曾經有一個學生叫俐俐,對鳥類有著特別深的感情,不過她特別討厭數學。為了引導她對數學產生興趣,有一次我給她出了這么一道題:“一只燕子每天能吃掉800只蚊子、蒼蠅和其他害蟲,問每月燕子吃掉多少只害蟲?一年共吃掉多少?假如全國有燕子一億五千萬只,一年內共吃掉多少害蟲?”
俐俐便拿出筆和紙算了起來:“一天吃800只,一個月30天,共吃24000只,再乘上12個月,一年就吃了288000只?!?/p>
我問她:“吃掉什么?”
她說:“害蟲唄!一億五千萬只燕子,乘上288000,數字也真夠大的!”
她繼續(xù)認真地演算著,過了好一陣,她便興奮地跳了起來,說:“總共吃掉了四十三萬二千億只害蟲,好棒哦!”
俐俐從中感悟到了原來數學和自己喜歡的小鳥也有著如此密切的聯(lián)系,于是下決心要學好數學。我趁機又跟她講了“什么是數學?”讓她對數學有更深的了解。
在我的引導下,俐俐學習數學的動機不斷被激發(fā),數學成績也逐漸取得進步。實踐證明,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調動,就能提高智能,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責編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