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成
這里說的“特有”,就是只有中國才能出產(chǎn),外國是很難尋找的。這里說的“種”,包括人種、物種、事種、語種,等等。當然,有些事物奇而不怪,含有獨特的優(yōu)質(zhì)因素,應(yīng)當尊重并努力開發(fā)其中的文明能量。這樣的好東西,中國歷史上也不乏。但有些東西只是怪異,只是使外國人聞之吃驚、見之瞠目而已,從中找不到一絲審美價值。對此,我們中國人就不能陶醉于“自我感覺良好”了。告別那樣的陶醉,才能與時俱進。
中國歷史上的怪種太多了,例如“宦官”,很多外國人就大為不解:某些男人入宮當差為什么要割掉生殖器?割掉生殖器的男人之中何以能成為“宦”和“官”,又何以成了掌握國家大權(quán)甚而將皇帝視為手中玩物的人?但這樣的人偏偏在中國曾經(jīng)有過“悠久傳統(tǒng)”。
從秦朝的趙高,到明朝的魏忠賢,再到清朝的李蓮英,都曾是連皇帝家事和國政大事都有資格“總管”的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特色”之一。但中國何以有這樣的“特色”?中國的許多史學家往往只是介紹史料,沒有能力去追問更深層的原因,故而達不到思想家的標格。外國也有封建社會,也有與等級制相關(guān)的現(xiàn)象,但將人的生殖器割掉,從根本上將人不當人,這說明什么?只能說明中國歷史中的封建屬性曾達到了登峰造極、萬國莫比地步。而被割掉生殖器已經(jīng)卑極賤極的人,又偏偏被皇帝視為最可信的依靠對象、重用對象,那樣的人一經(jīng)有本領(lǐng)借用“萬歲爺”的權(quán)勢,就有可能喝令群僚、欺壓萬民,成了“九千歲”式的第一貴人,連“萬歲爺”也能被哄騙得團團轉(zhuǎn)。這說明什么呢?只能說明封建式的“忠”十之八九是假的,非蠢即偽而已。
“宦官”之外,還有一個物種叫“外戚”,即皇帝老婆(皇后、皇妃)的娘家人。外國的皇后也有親戚,但不像中國的“外戚”成了專用名詞,也很少有資格把皇帝當成玩物。但中國則不同,漢朝的梁冀、王莽、何進,都曾是比皇帝還有權(quán)力、有威風的人。直至清末,慈禧太后在親生兒子同治死去之后,安排的繼承人光緒、宣統(tǒng),都是她娘家人的侄子、侄孫,實際上是讓外戚當了皇帝。
至于民國之后的“四大家族”中的宋、孔,都是蔣的外戚,而且彼此聯(lián)姻。讀史讀到這里,這不難明白:家族制和親戚網(wǎng)始終纏在一起,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特色。
歷史上外國也曾有過皇帝,他們的自稱也只是使用一個“我”字而已。但中國的皇帝,連“我”字都另有怪稱,如“孤”、“寡人”、“不谷”、“朕”之類。另外,外國的皇帝也有皇后、妃子,也有情人,但在數(shù)量上畢竟有限,無非就那么幾個。而中國的皇帝,除了有名分的一大串“后”、“妃”、“嬪”(如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之外,還有可能做到“后宮佳麗三千人”。這樣干,非但慘無人道,而且也有違于“優(yōu)生”和“培養(yǎng)出得力接班人”。有時,新登基的小皇帝才幾歲。如東漢的漢和帝即位時才十歲,殤帝即位時才半歲,安帝即位時才十三歲,順帝即位時才十一歲,沖帝即位時才兩歲,質(zhì)帝即位時才八歲,桓帝即位時也不過十五歲。誰來替他們當家作主呢?就是前面說過的外戚。
宦官、外戚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專用名詞叫“后主”。其中比較有名的如三國的劉禪(小名“阿斗”),陳朝的陳叔寶,殘?zhí)频睦铎?。什么叫后?就是曾經(jīng)當過皇帝但亡了國、當了俘虜,卻茍且偷生的人。這種人的前輩即“先主”,往往有些奮斗史和業(yè)績。至于“后主”,卻常常有三種特征:一、當太子、當皇帝時大多平庸無能;二、醉于享樂、淫逸,直至亡國;三、亡國后不思懺悔,更無骨氣,滿足于沒臉沒皮地活著。這樣的人,常常被寫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種“特色”。
還有一個被外國人無論如何也不能賦予褒義的稱謂,但在中國歷史上卻享有過特殊優(yōu)越性,這種稱謂叫作“奴才”。例如清朝,見了皇帝或皇室成員敢于自稱“奴子”是一種資格,是一種較高或很高的等級。莫說普通老百姓無此資格,即使是滿族、旗人之外的官員也無此資格(只能自稱為“臣”)??傊?在各種官方場合敢于自稱“奴才”的人,是一種“特寵”。
“奴才”居然是褒義稱謂,一種“等級很高”的標志,也曾是中國歷史的特色之一。
另如“奸臣”一詞,外國人翻譯起來容易,解釋起來也簡單。但對“佞臣”一詞,莫說外國人難以很準確地理解,即使我們中國人也做不到說得言簡意賅。因為佞臣除了是奸臣之外,還有多種屬性,如寵臣、智臣、雅臣之類。而且,又常常是皇帝心目中的“忠臣”、“愛卿”云云??傊?意思很難做到“一言以蔽之”。何以如此?中國特色嘛!
中國對“爺”字的使用,也常常使外國人不解。萬歲爺、太子爺、王爺、駙馬爺,各級官吏也被平民百姓跪稱為老爺、大老爺。連權(quán)勢者的初生之子也被呼為小少爺。與此相關(guān)連的,是平民、下屬對官吏、上司稱為“大人”。此外還有一個古古怪怪的“下”字,如陛下、閣下、足下之類??傊?硬是不愿使用平常性的、公用性的稱謂。這也是“中國文明”的特色之一,值得研究。
此外,中國還是綽號最盛行的國家。如《水滸》中108個好漢都有綽號,不少綽號本身都是貶義的、惡義的,如“母夜叉”、“赤發(fā)鬼”之類。中國人為什么有此興趣和習慣?也值得研究。
中國歷史上的“怪”,實在太多了。那樣的怪人、怪事、怪詞語、怪行為、怪現(xiàn)象,都曾成為史學家、作家的研究對象或表述對象。但愿各式各樣的名家不要陶醉于那樣的學問或才藝,根本的問題是如何徹底告別中國歷史中的愚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