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登權(quán)
梅和剛新婚后不到一個月,他就去了高原。
他們是高中時的同學(xué),結(jié)婚時只買了一張床。他們山村有一個傳統(tǒng),就是娶女人進門,就是要大操大辦,大請自己的親朋好友。剛很特別,沒有。他不想那么繁瑣,只想盡情地呼吸這里的清新空氣,一直吸個夠。在高原,空氣可是稀有寶貝。只有長時間在高原生活過的人才能深刻體會。
她在家里,每天到鄉(xiāng)政府上班,贍養(yǎng)老人,等待著他從遠方的信,盼著遠方的電話。
每個月,他都會給家里寄信,很準時的。收到他來信的時候,她像個孩子一樣,把信好好地藏起來。怕弄丟似地,讀了又讀,看了又看。但她更希望接到電話,聽聽他從雪山那邊傳來的聲音。
收到他信的時候,她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偶爾也會接到電話,但是這種情況卻是很少見的,一個月也就那么兩三次。她喜歡這種生活,喜歡字里行間,滿是對她的牽掛和惦念。喜歡他磁性的聲音,滿是對她的關(guān)心和呵護。
她也寫回信,羞澀地表達著想念和惦記。正是新婚,她還如“薄酒小試春衫透”的小妻子,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個黑黑瘦瘦的男子。她卻經(jīng)常給他打電話,電話里傳出一個甜美的聲音:“對不起,你撥打的電話不在服務(wù)區(qū)?!?/p>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來了——林蔭路36號。
林蔭路,多么好聽的名字。在高原上,這條路一定是一條詩意的路。于是她對林蔭路36號充滿了向往。
何況,他在來信中說,林蔭路36號是非常漂亮的路,綠蔭蔽日,有碎石鋪滿的小路,我們這里的條件相當?shù)暮?,住的是陽光保暖房,雖然是站崗放哨,從不覺苦。
于是她的想象就更加完美,甚至出現(xiàn)了小說里的場景,那高原有藍天、白云和杜鵑花嗎,有水仙花嗎?那圍墻上爬滿了青藤嗎?這種想象讓她對高原的世界充滿了好感,所以,等待著林蔭路36號的來信成了她最大的快樂。
她喜歡聽他描述雪山里的世界,營房是那么的漂亮,戰(zhàn)士是多么的可愛,蔬菜是那么嫩綠,從來沒有一句不好的。
但那一年的春節(jié),他沒有回來,說是部隊演習(xí)抽不開身。她也沒有再問,只是靜靜地等待。
又一年的春節(jié),他還是沒有回來,說是單位一個排長都30好幾的人了,還沒有處上對象,更需要休假,他把假期讓給他了。村子里的人,難免嘴雜,說是不是他在外面有女人了,讓她看緊點。
她雖然不信這些閑言,但她心里難免有些擔心,時間長了很多事情都會改變。他們在信中的計劃是多么的美好,以后買個新房子,生一個孩子,以后也去當兵,想著想著,她就會甜蜜地笑。
他離家快三年了,她想他想得快發(fā)瘋了。畢竟是新婚離開的啊,于是她準備動身去找他,想給他一個驚喜。
坐了飛機坐汽車,走了七八天,她終于到了高原的那個城市,那真是一個美麗的城市,說是一個城市,其實也就內(nèi)地一個鎮(zhèn)那么大。她一下子就暈了,產(chǎn)生高原反應(yīng)了,如果不是警察幫助她,她真不知該怎么辦。
她把寫著林蔭路36號的紙條遞給警察,警察說,很遠的地方,翻過這座雪山,離這里還有兩天的路程呢。
她呆了一下,以為聽錯了,他明明說是在城市中心啊。
坐了兩天的汽車,她又打聽這個地方,有人指給她說,往上走,一直往上走,走到山尖尖就到了。
她終于看到用紅色油漆書寫的大字:林蔭路36號。
一棵樹也沒有的路為啥叫林蔭路,她想不通。營區(qū)駐扎在一個人跡罕至的風丫口上,遠處是連綿不絕的巍巍雪山,沒有綠草,沒有樹木,大地裸露著它褐色的肌膚,幾座和大地膚色相同的營房就匐臥在這里。這難道就是他無數(shù)次說起的林蔭路嗎?
她站在離營房不遠的地方,有時可以清楚地看到愛人的行動。她的眼睛落在一個男人的身上,這個男人是三年都沒有回家的那個男人,正帶領(lǐng)戰(zhàn)士在植樹,他周圍已經(jīng)長出了一片綠色,和這里的惡劣環(huán)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她哭了。站在林蔭路36號她想了很多,想男人給自己說的有花草樹木,像花園一般。她敢斷定,他從來沒有離開這里,在這里工作了十幾年。
沒有去找他,她又原路返回了。
回家后她寫信給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他寫信回答她:我也想你了,和你在一起是家,林蔭路也是我的家。
一個月后,他回家了。帶著大包小包的東西。當然,還帶了高原上一大包不再新鮮的蔬菜。她讓他吃,他說,你吃,我在高原經(jīng)常吃,綠色蔬菜多的是。太陽花開了,杜鵑花也開了,火紅的一片,好美好美啊!
她含著眼淚吃完了蔬菜。她對他說,你們那里的菜就是比我們這里的香,純的綠色食品,如水珠一樣晶瑩。
整整一夜,他給她講雪山里的故事,說自己的營房有多么的漂亮,戰(zhàn)士有多么可愛。他一直說林蔭路36號,她聽著,在黑暗中流下眼淚。最后,她握住他的手說:因為有你,那條路應(yīng)該叫林蔭路,長出了一大片綠色該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啊!
她一直沒有說,她去過林蔭路36號。
那是她心底一個幸福而又心酸的秘密。
責任編輯: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