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虻逝去,英年47歲,在人生最華彩的樂段,強(qiáng)音停止。
崔永元得了抑郁癥,小崔挺過來了;陳虻得了胃癌,小陳消失了。小崔送小陳,說:“我最好的兄弟走了?!?/p>
名利場中的人物,如何才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陳虻是一種答案。為什么那么多的人來送行?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哭得臉都變形了?因為陳虻一直是一種答案。
老百姓評價說;他用他短暫的人生重新詮釋了好人、能人、賢人在人群中的角色?;蛟S,他還給長發(fā)飄飄的男子一個正面和主流的形象,在藝術(shù)圈外。
命運(yùn)就是選擇。陳虻用一半的壽命,換來了業(yè)績的高峰。有的人說他不懂投資回報率,他是個笨人;有的人說他更懂投資回報率,他是一個高人。陳虻能否用自己的死亡,敲響每個精英內(nèi)心深處的壽命意識?多活一天,生命就積累一天的厚度。對于陳虻,或許是十天。
陳虻生前有句名言:“不要因為走得太遠(yuǎn),以至于忘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标愹档挠⒛暝缡牛屛覀兠靼?,這句反過來也是一句名言:“不要因為已經(jīng)出發(fā),就不管我們能走多遠(yuǎn)。”
我們多么希望至少是74歲。上有老,下有小,中年早逝,兩代人同時為他哭泣,淚往一處流,難道說祖孫之間的代溝要如此來填平嗎?為什么要存在這樣一個殘忍的共同話題?
陳虻之死是一種拷問。他的一生,是為電視而活的,后來的電視人應(yīng)該自問:陳虻死了,電視還活著嗎?誰來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能否站在陳虻的肩膀上,把陳虻的終點當(dāng)成我們的起點?如果不,我們將會為生活在一個沒有陳虻的時代里而感到遺憾和悲哀。
是誰把寂寞藏進(jìn)長發(fā)的縫隙?是誰把夢想寫在片頭片尾?是誰從肉身演化成一個符號?是誰一旦想起他我們就淚水漣漣?
在紀(jì)錄片的歷史里,將會有一個名字叫陳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