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禹皓
出航的船只,最終的歸宿是港灣;遠去的飛鳥,永恒的牽掛是故林;奔波的旅人,無論是匆匆夜歸還是離家遠去,心中千絲萬縷時刻惦記的地方。是家。
家的含義很具體,具體到一把椅子,一只貓,一株草,一塊青石:家的含義又很模糊,模糊到只是一個概念,一種方式。一種感覺,一種象征。
想家了,完全可以進行一次返鄉(xiāng)之旅。然而,有時候,等你回到那個日夜思念的地方,你又會忽然覺得它少了原先想象中的光環(huán)。或歲月更迭,故鄉(xiāng)早已物是人非,“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或世事變遷,兒時蹤跡再難尋覓,“節(jié)物風(fēng)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于是,歸鄉(xiāng)的人失望而去。然而,從跨出家門那一刻起,對家的眷戀又會涌上心頭。遙盼,回家,失望:失望,遙盼,回家。一次次重復(fù),游子們在不盡的奔波中忽然就迷惑起來,不覺問道:鄉(xiāng)關(guān)何在?這是很簡單卻又很難說清楚的一個問題。悠悠歲月中,李白問過,杜甫問過,蘇軾問過,甚至更久遠年代中的無數(shù)文人或是草民都問過。一問千百年,無人作答。他們只能用奔波來詮釋,用奮斗來尋找,算是給自己或是同樣的游子們一點慰藉,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苯袢障嗑郏尾粨廴ヒ簧砘覊m。坐下來,斟上濁酒幾杯,傾訴痛飲?當(dāng)年昏黃的燈下,游子們把酒相敘,一定是杯杯盡歡的。酒至酣處,皓月臨窗,他們也許早已忘了各自的身份名位,彼此相憐,親如兄弟。他們共守的一方天地,其實就是一個家,或者說是一種家的感覺。雖然不能長存,但只要存在過,所有的孤獨與思念就有了著落。這句詩也就被代代傳誦,地老天荒,亙古不變。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北疾ň肓耍蚴莻?、痛了,想找一個地方安頓下來,不再前進了,這時游子們大多仍想掙扎著返鄉(xiāng),讓身體長眠于家所在的地方。那兒的泥土更清香,更熟悉,不會讓靈魂太寂寞?;剜l(xiāng)的原因游子們大多欲辯已忘言,只能用“鳥近黃昏皆繞樹,人當(dāng)歲暮定思鄉(xiāng)”來解釋。其實,哪方黃土不埋人?桑梓地中的靈魂就真的能夠安息嗎?或許。這些靈魂同樣有遺憾、嘆息,而一些長眠異鄉(xiāng)的赤子倒可能睡得更安穩(wěn)。哭過了,笑過了,愛過了,恨過了,追求過了,拼搏過了,還求什么呢?累了,無牽無掛了,不妨就在腳步最后所及之處停息安眠。無數(shù)士兵就是這樣的,為國流盡最后一滴血,走不動了,于是就靜臥沙場,枕一片黃土,蓋一穹星辰,嘴角掛著微笑,沉沉睡去。一代又一代,歲月更替,又有新的士兵前來廝殺、呼喊、倒下,精忠報國,視死如歸,連馬革裹尸都不必了,在戰(zhàn)斗過的土地上安息,不是很好嗎?遙望故鄉(xiāng),心懷慰藉。親人祭祀,自有他們的一杯濁酒,人間黃泉相望,自是一番唏噓感慨。
家,永遠在路的前方,牽引著你一生不息的腳步。風(fēng)霜雨雪,一路踉蹌趕去,待你不勝奔波,跌倒在地而無怨無悔時,你便找到了它。
(作者系陜西省西安一中學(xué)生指導(dǎo)老師:劉躍紅)
點評
本文寫出了普天之下游子共有的感受,能喚起每一個讀者心中的共鳴。文章思接千載,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有自己對生活的獨到認識。掩卷深思,作者筆下的家又何止是故鄉(xiāng),也可指自己的理想和奮斗目標。當(dāng)我們歷經(jīng)拼搏而無怨無悔時,腳下的那個點就是我們的家。就是我們的理想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