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永君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形象地說明了飲食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的突出地位。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華民族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光大著自身的飲食文化系列,而餃子便是該系列中璀璨的明珠。
餃子的起源
餃子的起源,有多種版本。一說源于“嬌耳”,發(fā)明者乃漢代名醫(yī)張仲景。東漢末年,災(zāi)害頻仍,社會動蕩,百姓顛沛流離,很多人身染疾病。南陽有神醫(yī)名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yī)書,博采眾長,所配藥方,有藥到病除、妙手回春之效。仲景不僅醫(yī)術(shù)高明,且醫(yī)德高尚,無論貧富,一視同仁,皆認真施治,深得四方百姓愛戴。
相傳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yī)病。某年,當?shù)匚烈呤⑿?,蔓延擴展,幾不可擋。仲景便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活人無數(shù)。后仲景告老還鄉(xiāng),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多有耳朵被凍爛化膿者。于是便仿照在長沙時所用之法,命弟子在南陽東關(guān)節(jié)塊空地上搭起醫(y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之日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所配之藥,名“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花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給嬌耳兩只,湯一碗?;颊叱韵蚂詈疁鬁喩戆l(fā)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后,病人爛耳便可治愈。
仲景舍藥一直持續(xù)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yōu)閼c祝新年,同時慶祝爛耳康復(fù),于是仿嬌耳形狀,做過年食物,并在初一早上舉家而食。人們也稱這種食物為“餃耳”或“餃子”,在冬至和大年初一食之,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仲景生存時代距今已近1800年,其配制“祛寒嬌耳湯”以救百姓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餃子,以緬懷張仲景救助之恩情。因無文獻可征,此說僅僅屬于民間傳聞,權(quán)且一聽,亦不必深究也。
另一說,餃子起源于“餛飩”。此說有確切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至今已有不下1400年的歷史。北齊顏之推曾云:“今餛飩,菜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就表明當時已有一種名“餛飩”的偃月形食品流行于國中,因與當今的餃子形狀十分類似,或可視為餃子的雛形。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考古者發(fā)現(xiàn)隨葬的木碗里遺有小麥面制作的半月形餃子,長約5厘米,與當今餃子的大小及形狀十分類似。由此可證明在唐代時,吃餃子的習俗已傳至西域。
賀年美食寓團圓
由于餃子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且因歷史、地理、習俗和方言等諸多方面的差異,餃子的名稱也在不斷演變,有“餛飩”、“扁食”、“角子”、“餑餑”等不同稱謂。如今,南方一些地區(qū)仍有稱餃子為餛飩者,屬于古代稱謂之遺存,并可作為二者同源的旁證。而就大多數(shù)地區(qū)而言,經(jīng)過長期的演進,餃子和餛飩已分別發(fā)展成為兩種不同的面食制品。
宋、元時代,餃子被稱為“角子”或“角兒”。據(jù)《東京夢華錄》載:汴京市食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雙下駝峰角子”等等。另據(jù)《武林舊事》記載,臨安市食中有諸色角兒。元代忽思慧所撰《飲膳正要》中,有撇列角兒、蒔蘿角兒等名目。而上述“角子”、“角兒”皆屬當今餃子的前身。明清時期,北方居民據(jù)其形狀,有稱餃子為“扁食”者。在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中,就有“燒賣、扁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之語,其中“扁食”一詞即指餃子。目前在山東濟南等地,餃子仍沿用“扁食”之稱,“濟南扁食”遠近聞名。
明清時期,“元旦子時,食扁食,名角子,取更歲交子之意”。餃子已由一般食品上升為節(jié)日食品。人們吃餃子已寓有辭舊迎新、富貴吉祥之意。尤其在北方,餃子作為賀年食品,歷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喜愛,相沿成俗,一直流行于北國,經(jīng)久不衰,象征著團圓、喜慶。自古至今,民間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吃餃子的習俗,如除夕吃餃子、初一吃餃子、破五吃餃子、入伏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等等。
民國以降,餃子的品種花樣更是與日俱增,現(xiàn)已遍布于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據(jù)初步估算,約有600多個品種。其加工熱制技法已有煮、蒸、煎、炸等多種。餡料繁多,更是難以詳述。
中華美食代代傳
如今,代代相傳的餃子大放異彩,以“天津百餃園”為例,其品種之多,已打破世界紀錄,榮獲“世界水餃品種之最”獎牌。據(jù)悉,天津所創(chuàng)世界吉尼斯紀錄為數(shù)很多,但以餐飲美食而打破世界吉尼斯紀錄者,尚屬首例。百餃園共有水餃229種,分為十大系列,有素餡類、水產(chǎn)類、野菜類、保健類、海鮮類等,其中有酸辣鴨血、蝦仁芹菜、素三鮮、玉米面、山楂銀耳等品種,個個薄皮大餡,統(tǒng)統(tǒng)現(xiàn)包現(xiàn)煮。其中有一種玲瓏剔透、如小指肚大小的餃子格外突出,它形如珍珠,餡鮮味美,取名為“太后火鍋餃子”,也稱“珍珠餃子”。
相傳清光緒年間,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慌忙出逃時曾路過天津楊村并作小憩。當天晚上,太后正在悶悶不樂觀賞京戲,突然感到腹中饑餓,太監(jiān)馬上心領(lǐng)神會,開始張羅點膳。為了討太后歡喜,太監(jiān)命御廚做一種太后從未吃過且可邊吃邊做的御膳。于是御廚們挖空心思,用太后平時最愛吃的童子雞胸脯肉,加上作料調(diào)餡,做成餃子端了上來。只見那一粒粒杏核般大小的餃子像顆顆散落的珍珠,星羅棋布,美不勝收。太監(jiān)在太后面前的條案上支起單風紫銅火鍋,小心翼翼地倒進提前熬好的雞鴨高湯,點燃下面的木炭。在夜幕下,燃燒的火焰不斷跳動,恰似盛開的朵朵菊花,因此又稱“菊花火鍋”。太后目睹此景頗為興奮,連連贊好,“太后火鍋餃子”由此而得名。其實,慈禧太后西逃路線是出德勝門到昌平,經(jīng)山西至西安,而未經(jīng)過楊村。此說站不住腳,權(quán)且一聽可也。
盡管餃子吃法有多種,舉其大要,應(yīng)屬煮與蒸兩途,而煮餃即水餃又屬餃子正宗。但無論蒸煮,其制作工序卻是萬變不離其宗。大體是:將面粉加水,反復(fù)用手攪拌、揉壓至不硬不軟為止,然后把面團劑子放在面板上用手擠揉成長圓條狀,切記在面板上灑上些干面粉,再將長圓條狀的濕面用手或刀撕、切成小小面劑,放在手中揉成扁平,用搟面杖搟成一個個的小薄餅。搟小薄餅是一項技術(shù)活,既要搟得快,還得要厚薄均勻,不能殘破。各地搟面杖大小粗細多有不同。如在沂源,搟皮用長30厘米左右,直徑2~3厘米的圓柱形小搟杖;而魯西南地區(qū),搟杖卻是兩頭尖尖。搟皮時,一手持皮一手握杖,搟皮速度很快。制作水餃,做好餡也十分重要。餃子餡可分素葷兩種,不管是何種原料都要剁細,放上作料(作料主要有油、鹽、醬油、蔥花、姜、茴香面等),然后拌勻。包餃子時把餡用筷子或小勺適量夾起一部分放到已搟好的水餃皮上,用兩手將水餃皮對好捏住兩個邊角,從兩邊向中間邊搟邊擠捏成重疊的花狀餃皮,要把水餃皮捏緊,以防煮水餃時皮破餡露。
時下,水餃已成為飯店、賓館一道重要的飲食,街頭路邊也涌現(xiàn)出了眾多的水餃攤點,隨吃隨包,不同品類的餡任你挑選,生意還相當?shù)呐d隆。根據(jù)餃子餡的不同,出現(xiàn)了“牛肉水餃”、“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素餡水餃”、“三鮮水餃”、“海味水餃”等諸多豐富多彩的水餃名稱。
頗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播,餃子早已傳播至周邊國家,并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可以共同享受的美食。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