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瑞典、美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雷達 陸樂 青木 ●本報記者 杜天琦●汪析 陶短房
美國聯邦上訴法院18日裁定,目前被關押在美國關塔那摩監(jiān)獄的17名“東突”分子不得釋放進入美國。這意味著去年10月美國聯邦地區(qū)法院法官烏比納要求美國釋放并收留這些“東突”分子的裁定成了不具效力的“廢紙”。為了急著與布什政府切割,奧巴馬一上任便命令在一年內關閉關塔那摩監(jiān)獄,但如何處置那里的245名囚犯,特別是17名“東突”分子成了難題。美國在加緊游說別國幫忙,但各國政府都很謹慎。人們一怕這些“東突”分子確實是恐怖分子(否則美國自己為什么不敢收留他們),二怕激怒中國政府和人民。最近跳出來表示愿意接收這些人的是德國的慕尼黑,該市的議員們未必真是同情那17個“東突”分子,但他們可能很愿意讓世界看看他們是如何不理睬中國抗議的。他們大概覺著這樣做很刺激。如果他們真要蠻干,就看有否決權的德國聯邦政府和默克爾總理如何做了。
“不能讓恐怖分子在美國的大街上閑逛”
據美國媒體報道,關塔那摩監(jiān)獄此前曾一度關押過22名“東突”分子,他們都是2001年底在阿富汗被抓獲的,后由巴基斯坦政府移交給美國。據稱,這些人曾在“基地”和塔利班組織的軍事訓練營訓練。2006年5月,美國方面認為其中5人“與恐怖活動無關”,將其釋放,但既不愿引渡給中國,也不愿將他們收留在美國,于是到全世界為他們找下家,卻只有阿爾巴尼亞愿意收留。去年10月7日,美國聯邦地方法院法官烏比納突然下令釋放這些“東突”分子,宣稱“沒有證據顯示這些人是敵方戰(zhàn)斗人員或對美國安全構成危害”。美國一些人權組織大受鼓舞,認為這是美國司法界給布什政府的一大“挫折”,但后者強烈拒絕開這樣一個“很壞的先例”,美國司法部連夜向聯邦上訴法院起訴。
本月18日,美國聯邦上訴法院3名法官以2票對1票的表決結果裁定,不得將這17名“東突”分子放進美國。是否釋放他們決定權在美國總統(tǒng)和國會,烏比納作為法官根本無權做此決定。法院聲明稱,釋放“東突”分子的決定“沒有憲法基礎”。法官蘭道夫在判決書中寫道:“我們知道將他們劃分為美國的敵人證據不足,但他們獲得進入美國的資格非常困難。在關塔那摩監(jiān)獄關押多年不代表就擁有進入美國的權利。”他還寫道,“美國政府表示他們正在進行外交努力,尋求愿意接收這些人的合適國家,我們沒有理由對此表示懷疑,也沒有理由要求更多”。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東突”分子的赴美之路并沒有被完全堵上,美聯社稱,該合議庭提示,這些“東突”分子或許可以通過向執(zhí)行美國移民法律的國土安全局提出申請而進入美國。
據CNN報道,聯邦上訴法院的裁定受到了一些美國議員的歡迎。共和黨眾議員史密斯在聲明中說:“布什政府已釋放了500多名關塔那摩監(jiān)獄的囚犯,他們被相信是‘安全的。但這些人中至少有61人重回到針對美國和盟國的恐怖活動中?,F在關塔那摩監(jiān)獄留下的人是最危險的”,史密斯說:“我們不能讓恐怖分子在美國街道上閑逛。國會必須為法院和政府提供關于關押國外恐怖分子的清晰指導?!?/p>
與此同時,謀求釋放“東突”分子的人把目光盯向了奧巴馬?!皷|突”分子的辯護律師麥克林恩說:“球在奧巴馬總統(tǒng)一邊,如果他真心想要關閉關塔那摩,現在該立即將這些維吾爾人在美國釋放?!绷魍龊M獾摹皷|突”分子熱比婭對法院的裁定表示“失望”,一些美國人權組織則批評奧巴馬“退回了布什時代”。美聯社報道說,白宮拒絕就這項裁定發(fā)表評論,只是說他們仍在審視關閉關塔那摩監(jiān)獄的計劃。不過,有消息說,奧巴馬政府上月曾表示,把這些囚犯遣返回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美國在打壓中國和自身安全中選擇了后者
有中國學者表示,美國議員提出“不能讓恐怖分子在美國街道閑逛”,似乎是在暗示“恐怖分子可以在美國以外的地方閑逛”。美國此前總借口“人權”拒絕將“東突”分子遣返回中國,如今他們自己也承認這些人是危險的恐怖分子,不能被放進美國。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安全與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李偉表示,美國總是從自身利益而不是國際社會的總體利益來處理恐怖分子,在用人權壓制中國和美國自身安全的選擇上,美國必然選擇后者。
美國在反恐問題上的雙重標準從《華盛頓郵報》19日的評論中也能看出端倪。這家美國主流媒體當日公然為“東突”分子說話,其題為“釋放維吾爾人”的評論文章宣稱,“毫無疑問這些維吾爾人應該得到自由,但布什政府沒有將這些人送回中國,擔心這樣做會使他們遭受虐待甚至折磨。而布什政府固執(zhí)地拒絕這樣一個事實:沒有第三國愿意接收他們”?!爸袊辉缚吹骄S吾爾分裂分子躲避在第三國,因此美國的很多盟國在接收這些人的問題上顯得非常猶豫,擔心這樣做惹惱中國?!蔽恼抡f,法院18日的裁決“將奧巴馬政府置于強勢地位,總統(tǒng)應該運用他的權威給這17名被關押者公正的處理”。在該報網站上,有美國網友為這樣的觀點叫好,但也有人認為此文無異于“向恐怖分子下請?zhí)?。網友KurtDY說:“我現在明白了,那些在巴基斯坦受訓后來被捕的維吾爾人原來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構成危害,因為他們要殺的是無辜的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
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曾多次表示,打擊恐怖主義是各國共同的責任,不應該在這個問題上搞雙重標準。中方希望美方盡快將在關塔那摩基地關押的中國籍恐怖嫌犯遣返中國。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姜瑜19日在北京重申,關押在關塔那摩監(jiān)獄的中國籍恐怖嫌犯是已被列入聯合國1267制裁委員會清單的恐怖組織“東伊運”的成員,理應交由中方依法處理。姜瑜表示:“我們反對任何國家接收這些人員?!?/p>
無人敢碰的“最燙手山芋”
在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做出裁決前一天,“德國之聲”上傳出消息,慕尼黑市議會各黨團上周一致表示愿意接收這17名“東突”分子。此前,瑞士媒體也報道說該國首都伯爾尼也有政黨提出收留“東突”分子,但由于反對聲浪太大不得不放棄。
在歐洲,一場圍繞是否收留關塔那摩囚犯的激辯正在各個國家之間展開,宣稱考慮收留部分囚犯的德國、法國、葡萄牙、瑞士等國至今尚未付諸任何行動,荷蘭、丹麥、意大利等國則明確表示拒絕。面對分歧,歐盟不得不將決定權交給各國自己。而媒體在報道一些國家考慮接收關塔那摩囚犯時,也沒有明確其中是否包括17名“東突”分子。
德國是這場激辯的“暴風眼”?!暗聡暋狈Q,慕尼黑收留“東突”分子的打算必須經過德國聯邦政府批準,但后者至今并未就此做出決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此前報道說,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曾表示德國在考慮接收包括“東突”分子在內的部分關塔那摩囚犯,而德國內政部長朔伊布勒則表示反對。朔伊布勒的發(fā)言人表示,這些囚犯應該由美國來管,“對我們來說,德國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事實上,德國政壇也在此問題上分裂,施泰因邁爾所在的社民黨和綠黨支持接收“東突”,而基民盟和基社盟及左翼黨均反對。德國綠黨聯邦會議黨團副主席施特羅貝勒表示,德國為“東突”分子提供避難會成為德中關系的又一個不良記錄,“這就把默克爾嚇回去了”。但更多的分析認為,如果德國收留“東突”分子,將令德中關系陷入長期的麻煩之中。
本月19日,奧巴馬赴加拿大訪問,此前,加拿大媒體透出消息,17名關塔那摩的“東突”囚犯中有3人向加拿大申請避難,加拿大移民局正在“認真考慮”。《埃德蒙頓太陽報》18日稱,奧巴馬訪加很可能會提出讓加拿大接收這17名“棘手嫌犯”的要求,加拿大總理哈珀不應在這類和加拿大沒多大關系的問題上太顧及美國面子,而該把精力花在討論加拿大籍關塔那摩囚犯身上。
18日,從瑞典傳來消息,瑞典移民法院當日批準了“東突”分子阿迪里的庇護申請,此人是2006年被遣送到阿爾巴尼亞的5名“東突”分子之一。但據《環(huán)球時報》記者了解,此事恰恰能夠反映出瑞典對“東突”分子的排斥以及在此問題上對美國的不信任。2007年11月,人權組織“大赦國際”瑞典分部向瑞典政府提出要阿迪里赴瑞參加活動,遭到瑞典政府拒絕。后來瑞典政府是在阿迪里立下字據表示絕不向瑞典申請避難的情況下才勉強同意他入境的。沒想到阿迪里果然一到瑞典便賴著不走,一些瑞典媒體隨即開始為他說情。瑞典移民局一直反對收留阿迪里,認為雖然美國宣稱阿迪里“沒有恐怖威脅”,果真如此,為什么美國自己不接收他。阿迪里提出申請的理由是自己的姐姐生活在瑞典,瑞典政府對此也不相信,還要求阿迪里姐弟做了DNA鑒定。有瑞典政府官員私下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瑞典在此問題上異常謹慎,瑞典移民法院也強調收留阿迪里只是特例,并且瑞典移民局還可以向更高級法院申訴,更改裁決。瑞典外交部深知此事對中國的敏感性,反復要求瑞典移民局謹慎行事。
收不收留“東突”成對華態(tài)度試金石
一名長期旅居歐洲的中國專家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要求盟友收留關塔那摩囚犯實際上給這些國家出了兩道選擇題。在考慮是否接收除17名“東突”分子之外的228名囚犯時,歐洲國家需要在拍美國馬屁和顧及本國安全中選擇。而對于這17名“東突”分子,歐洲國家還要考慮是否值得為他們激怒中國。由于這17名恐怖分子太過顯眼,一些國際人權組織最愛拿他們來炒作,向政府施加壓力,搞得政府左右為難。在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存在著忌憚中國勢力與挑戰(zhàn)中國勢力交鋒的局面。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認為,事實上,沒有哪個歐洲國家是真的想要這17個人,但它們要考慮歐美關系、自身國家利益、中國態(tài)度等多種因素。尤其是中方反應對他們而言很重要。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問題專家萬光說,歐美國家對這17名“東突”分子的態(tài)度,實際上可以看做它們對中國態(tài)度的試金石。一直以來,歐洲對中國的態(tài)度具有兩面性,既想跟我們搞好關系,又常在人權問題上做文章。是同情這17個“東突”分子,還是要挑戰(zhàn)中國13億人的意愿,歐洲現在正面臨這樣的選擇。萬光說,其實這是一種對短利益和長利益的考量。這些國家要想與中國發(fā)展長久關系,就要做出慎重決定?!?/p>